为这种国产良心片等一年,值!

娱乐休闲路 2017-11-24 20:03:55

最近,有两部「影帝大戏」正在影院上映。

一部是《暴雪将至》,段奕宏凭此拿下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

另一部,则是范伟老师去年拿下金马奖影帝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等了整整一年啊。

今年的金马奖这周末都要颁奖了,去年的得奖作品才终于得以上映——

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注定又是一部高口碑低票房的片子。

上映第二天,排片占比4%,垫底。

总票房刚刚过三百万。

垫底的排片

也是可以理解。

天马行空的英雄神话自古吸引眼球,而折射真相的现实之作,却往往被现实本身所抛弃。

毕竟,大家早已被「现实」折腾得身心俱疲,又何必去影院再找苦吃。

人呐,活得太明白,就容易累。

而等到后天,也就是周五,一共有14部新片上映。

到时,这部片子估计连1%的排片都没了。

因此,鱼叔来强烈安利一下。

目前,七千多人打分,豆瓣8.1。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作品。

小说发表于1943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老舍却选择把笔触对准了大后方重庆的一家农场:

「树华农场」

在老舍的描写中,这是一个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青山绿树、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家畜成群。

在物资匮乏、油粮溢价的抗战时期,物产丰富的树华农场本应是一棵摇钱树。

可事实上,它一直在赔钱。

问题的根源其实很明显,就出在农场的实权管理者丁务源,丁主任的身上。

丁务源,是一个极典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圆滑之人。

他四十来岁,微微发福。

表情永远谦逊和蔼,讨人喜欢;

衣服总是半新半旧,让人看着舒服;

走路不紧不慢,说话从容不迫,看着就觉得是个踏实可靠的人。

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丁主任第一个揽活帮忙;

人家若要有事托他,他从来不带一丝犹豫地说:

要得,要得,不成问题。

丁主任隔三差五就往城里跑,肥鸭母鸡松花蛋、葡萄豌豆大白菜,把老爷太太们的嘴都养的刁刁的。

回到农场,丁主任又跟下人帮工们称兄道弟。

有一天他从城里回来,看到工人们在围着打麻将。

他非但一句责怪都没有,还乐呵呵地加入他们:

干活是干活,玩是玩。劳逸结合嘛!

久而久之,工人们自然都不干活了。牌九麻将,吃肉喝酒。

晚上偷鸡蛋,白天卖猪菜。丁主任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样的农场怎么可能不赔钱?

后来,农场里又来了一位「艺术家」秦妙斋。

由张超饰演。

他自称「宁夏第一才子」,是琴棋书画、戏剧雕刻样样精通的全能艺术家。

 

只不过,谁都没真正见着过他的大作。

 

他说自己有个财主老爹,整天嚷嚷着「我爸的钱就在路上啦!」,赖在农场里白吃白喝。

 

丁主任也不催债,就由着他在农场里折腾胡闹。

 

而后来的故事证明,丁主任这是走了一步妙棋,相当于拿农场的钱给自己养了个心腹。

因为后来推翻新主任尤大兴,丁主任重掌大权,可都多亏了这位秦妙斋。

本片的导演梅峰。

在《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处女作之前,他已经因为和娄烨的多次合作而出名。

《春风沉醉的夜晚》,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浮城谜事》,把《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的天涯热帖,改编成了一个提名金马奖的剧本。

 

《浮城谜事》剧照

梅峰的编剧能力毋庸置疑,这一次也同样出彩。

 

老舍先生的原作已然非常优秀,以极具讽刺、幽默和寓言性的文字点破了「中国式人情社会」的精髓:

 

一切问题只要不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面子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影片遵循了原作的故事逻辑,以没什么问题是问题的丁务源、无能的全能艺术家秦妙斋、上进实干会被人骂的尤大兴三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为界,划分为「三幕式」结构。

 

人物的台词,也基本照搬了原作。

 

但原作毕竟只是短篇小说,把有限的篇幅都全部聚焦在了主要人物身上,格局小、空间窄。

 

所以如果要改编成影像,则必须填充更多的次要人物及其人物关系,让故事更加丰满。

 

在小说中,唯一出现的女性形象是尤大兴的妻子明霞。

由殷桃饰演。

一个传统家庭出身,好心但愚蠢的女人。

 

如果说,尤大兴代表着的是走在时代前端、开明肯干的实业家,那么他的妻子明霞就是传统势力安插在他身边的间谍,负责拆了他改革的计划。

 

而电影中,除了明霞之外,还增加了沈太太和佟小姐两个女性角色。

 

沈太太念着丁主任的好,总在老爷面前吹枕边风,帮忙保着丁主任的位置。

 

佟小姐更与秦妙斋之间萌发了一次短暂而荒唐的爱情。

还有乡绅佟老板和上海许老爷两位股东间的权力关系,也成为了影响丁务源和尤大兴两人主任之位更迭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社会关系里,女眷之间会频繁走动,这样就将两户人家和农场联系了起来。

 

这样的改编,不仅扩大了影片的空间格局,贯穿了农场和重庆,更让人物的行为逻辑更合理更完善。

 

简单讲,就是更有电影感。

而且,在老舍的原作中,为了加强讽刺的意味,人物的性格都被放大了,产生了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效果。

 

尤其是丁务源这个角色,老舍把他的心机、算计都在读者面前一一呈现,字里行间也都是讥讽的味道。

 

让人一开始就对这个人物有负面情绪。

 

但是电影中不一样。

 

范伟饰演的这个丁务源,表面上就是一副老好人的样子。

 

举止得体、说话有分寸,遇到谁都是一副嘘寒问暖的样子,让观众不仅不会反感,甚至会产生亲切。

原作里,新主任上台,丁务源咬牙切齿,跟秦妙斋开秘密会议,一同谋划着推翻尤大兴的策略;

他离开农场,是为了去重庆做人情功夫,副主任的位置是他一手争取回来的。

 

但是电影里,丁务源只是可怜巴巴地在秦妙斋面前扇了点风、讨了点巧:

 

老哥我在哪儿都是吃饭,

可我们伟大的文艺事业可怎么办啊!

 

把利益关系一挂钩,秦妙斋自然就自己风风火火地去煽动群众了。

 

消失了十天半个月,丁务源回到农场,只一脸惨兮兮地说自己半路落了水,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

 

我现在才看清一件事,当不当主任无所谓,命才最重要啊!

 

而当他听闻自己被重新委派副主任的职位的时候,则一脸惊讶的样子。

但事实真是如此?

 

关键在秦妙斋那一句:

 

那船夫怎么没发现?

 

演到这场戏的时候,范伟说想加一句台词,让秦妙斋来问丁务源,那船夫怎么没发现?这就让观众开始怀疑丁务源是不是撒谎。

 你看他多可怕,都是演戏,这个意味中国人一看就明白的。他使苦肉计,心里排兵布阵,编排了一出大戏。

 

银幕上,丁务源的心机、算计都藏在了心里。

让观众放松警惕,不加怀疑。一直到最后他对明霞那假惺惺的一番话,才真正暴露了野心。

要不都说范伟是「戏精本精」,竟然演了一个一直在演戏的角色。

 

这就是影帝的诞生。

 

不过实话实说,这部影片依然存在不足。

 

导演声称为了追求40年代的复古味道,所以采用了黑白色调。

 

镜头的设计上也大多是简单的固定机位,中轴对称。

 

但可惜的是,摄影却并没有抓住黑白电影所注重的光影美感,光线生硬刻意。

 

而且场景的设计太过简陋,缺乏质感。

 

在室内戏里,黑白影调有时候还能遮掩一些质感的不足,但一到开阔的场景,缺点就暴露无遗。

不客气的讲,拿彩色电影的影技巧去拍黑白电影,反而有一种为了黑白而黑白的拧巴感。

而且把一短篇小说拉成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篇幅,在节奏上确实太过拖沓,看得人很累。

 

当然了,瑕不掩瑜。

 

老舍经典的小说文本,梅峰丰满的剧本改编,以及范伟超神的角色演绎,都让《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为今年最出彩的作品之一。

 

一座农场,是中国式人情社会的缩影;

 

一句不成问题,恰恰都是问题。

0 阅读:0

娱乐休闲路

简介:每次最新娱乐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