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安徽智驾酿3死悲剧,背后母亲多次苦劝,盲目信智驾终酿祸

青州三叔 2025-04-01 18:51:31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上 10 点 44 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上,一辆橄榄绿色的小米 SU7,以 97km/h 的速度一头撞上了水泥护栏。

瞬间火光冲天,23 岁的罗雨晴和坐在副驾驶的闺蜜,一下子就被大火吞没了。

后座的同伴也没能撑住,在送去医院的路上就去世了。可就在 300 公里外武汉的家里,罗雨晴的妈妈张洁,手机突然弹出一条消息 ——“您的小米 SU7 发生严重碰撞”。她颤抖着手拨打女儿电话,结果听筒里只有刺耳的忙音。

几天后,张洁在殡仪馆见到的,是一截焦黑的腕骨上,挂着 18 岁生日时她送给女儿的银镯子。这个之前无数次劝女儿“别信智驾”的妈妈,最后在女儿遗物里发现一条没有发出去的微信:“妈,你看这车多聪明,自己会转弯!”

一、被 “智驾神话” 吞噬的青春

罗雨晴的悲剧得从 2024 年说起。刚毕业的她就拿到了某大厂的 offer,男友为了庆祝,买了辆小米 SU7。

第一次试驾的时候,车载语音提示 “智驾已就绪”,可把她兴奋坏了,直说:“这不就是科幻电影里的无人车嘛!”

从深圳到武汉 1000 公里的长途,她一路上都开着 NOA 智能辅助驾驶,甚至还边敷面膜边刷短视频。

她妈妈张洁多次警告她:“机器哪有人靠谱啊?”她却指着中控屏反驳:“这系统能同时监测 200 个目标,反应速度比人快 10 倍呢!”

像她这样盲目相信智能驾驶的年轻人还真不少。某车企内部数据显示,30% 的智驾用户开车的时候会完全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15% 的人还承认自己 “曾在开车时短暂睡着”。

可小米 SU7 的用户手册第 47 页,有一行小字却被好多人忽略了:“智驾只是辅助系统,驾驶员得一直掌控车辆。”

二、生死 3 秒:系统与人类的致命博弈

事故当晚的行驶数据,揭开了一个让人揪心的真相:

22:27:17,NOA 激活,车速 116km/h;

22:44:24,系统检测到前面有施工路障,发出减速警示;

22:44:25,罗雨晴握住方向盘,向左转了 22 度;

22:44:26,车辆突然往右偏了 1 度,然后就以 97km/h 的速度撞上了护栏。

交通事故专家李明分析说:“从系统预警到撞上护栏,就 3 秒钟,别说新手了,就算是职业车手,这时间也很难做出反应。” 智驾退出的时候,方向盘权限瞬间交接,特别容易让车辆失控。

更惨的是,撞车之后电池组起火爆炸,车门变形给锁住了,车载应急拉手也被烧化了,三个人就这么被困在火里,活活烧死。

三、“技术无罪” 背后的血色账单

事故发生以后,小米公司连夜公布数据,一直强调 “智驾已经提前 1 秒预警了”,可对于车门锁死这个问题,就只回应了句 “应急拉手可以机械开启”。

张洁等家属直到现在,都没接到小米公司直接的沟通,就只在新闻里看到人家发声明说“已联系受害者家属”。

这可不是个例。2025 年 3 月,有个智界 R7 的车主,因为解开安全带去拿东西,结果智驾退出,车就撞毁了;2024 年在重庆某个小区,无人泊车系统居然把车误开到行车道上…… 统计下来,全国每年智驾事故超过 200 起,其中 68% 都是因为 “过度信赖系统”。

四、当科技狂奔时,谁该系紧安全带?

这一连串的悲剧,引出了三个必须要问的问题:

车企宣传是不是太夸张了? 广告里说什么“老司机级智驾”“解放双手”,这不是误导消费者,让大家以为 L2 辅助驾驶就是 “自动驾驶” 嘛!

责任到底该怎么划分清楚? 现在法律规定“智驾事故责任归驾驶员”,可对于车企夸大宣传的行为,却没有约束。

安全教育是不是严重跟不上? 90% 的消费者根本不了解智驾的局限性,甚至都不知道紧急情况下怎么接管车辆。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振波就呼吁:“得建立智驾‘黑匣子’强制标准,车企必须用红字标注风险,要像香烟盒上的警告一样醒目。”

结尾

在罗雨晴的追悼会上,张洁把女儿烧焦的小米车钥匙放进了骨灰盒。可就在同一时间,某车企正发布新一代智驾系统,PPT 上还打着 “零事故未来” 的标语。

咱们为科技进步欢呼的时候,可别忘了那辆橄榄绿 SU7 燃烧的 46 秒。

那可不是数据流里的异常代码,而是三个女孩挣扎呼救的最后时刻。

也许真正的智能,得从敬畏技术开始,而不是盲目相信。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