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羽羽
编辑|t
引言
2016年,一尊北齐时期的佛首在台湾佛光山供奉多年后,终于重返大陆,完成了与佛身的“身首合璧”。可就在归还前,护送佛首的星云大师却说了一句话:“佛首我愿意归还,但我有一个请求。”这话一出口,有人皱眉,有人误会,以为他是开条件、耍姿态。
可真相远比表面复杂得多: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归还”,而是一次跨越两岸、穿越千年的文化回响。
一、“一夜之间,佛首不见了”:千年石佛的惊魂失踪记
说起佛像,你也许第一反应是庙里供的那种金灿灿、贴金箔、香火缭绕。但这尊佛首——不是庙里的,而是塔里的;不是贴金的,而是汉白玉的实心石刻。要说身世,那可真是皇室出身,北齐高叡王亲自下令、集皇家工匠之力雕刻的三尊佛之一,就立在河北灵寿县幽居寺的塔内。
别看它石头做的,但那神态、那袈裟的衣褶、那眼角微妙的下垂弧线,全是“北齐风骨”的代表,一看就是高等级佛教艺术,不是一般泥塑能比的。
可惜,千年的安宁没能躲过人心的贪婪。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文物界听起来都头皮发麻的年代。
当时考古热兴起,可监管、保护远远跟不上。“考古队”四处奔波,塔门、墓门一开,很多地方变成了“谁先下手谁拿走”的真空地带。特别是石刻造像、古墓随葬品,常常被“先行者”带走,“有买卖的就有市场”。
幽居寺的塔也难逃此劫。上世纪80年代,当地出于保护目的对砖塔进行清理,本是想好好修修补补,谁知人来得多、守得少。一夜之间,释迦牟尼佛像的佛首竟然“不翼而飞”。
塔门还在,佛身还坐着,脑袋却不见了。
有人说是本地倒腾古董的“跑腿贩子”,有人说是整车整车地往南走的文物流通线,还有人说,这颗佛首很可能直接从河北进了“金三角古董圈”,最后去了台湾。
总之,从那天起,这尊佛首就像被黑雾吞噬一样,彻底没了下落。
那年没有监控,也没有二维码,留下的只有一个苍白的记录:幽居寺塔内佛像首部失踪。
这场“失首案”,没有破案记录,没有归还线索,却埋下了一个跨越30年的伏笔——谁也没想到,这颗脑袋竟然会在台湾重现。
二、“我愿意归还,但我有一个请求”:他不是设限,是在传灯
你说,一尊佛首失踪了二三十年,最后竟然在台湾出现,这得多离奇?
但更离奇的是——这事儿根本没人刻意藏着。
2000年代初,台湾佛光山的信众捐赠了一尊佛首给寺里,送礼的人没多说来历,只说是“缘分所得”。佛光山那边一看,这尊佛首工艺非凡,汉白玉材质,神态温润,一看就是北朝遗物,便小心供奉起来。
而星云大师呢,看着这颗佛首,总觉得眼熟。他虽不懂文物鉴定,但一生浸润于中华佛教文脉,眼力是有的。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归还的,是2014年的一次文物比对。当时他托人和大陆国家文物局联系,专家们一看照片,眼睛都亮了:这不就是河北幽居寺失踪多年的那尊释迦牟尼佛首吗?
佛身还在河北博物院石刻馆,几十年坐在那里“身首异处”,这下终于找着了“头”。
星云大师听完专家确认后,只说了一句:“那就把它送回去吧。”
——注意,他不是被追责,不是被曝光,也不是某种政治压力下交还的。是他自己找专家比对、自己说要归还的。
可就在这时候,他对媒体说了一句让人“误会很深”的话:
“佛首我可以归还大陆,但我有一个请求,我想让台湾民众也参拜一下。”
哎,这话一出口,立马有人炸锅了。
有人在网上说:“这是不是文化勒索?”还有媒体写:“佛首归还前竟设前提?”甚至有人半带讽刺:“你这不是送,是展期嘛。”
但其实,那根本不是“条件”,而是“情感”。
星云大师从头到尾都没有要求交换,也没有想“多留几天拖着不还”。他只是想让台湾这边的年轻人,看看祖宗的脸。
他说得很直白:“我这一生没为自己求过什么,我只求中华文化不要被遗忘。”他说:“佛首回家,最好也在台湾停一站,让孩子们看看,这是你们的文化根源。”
那怎么处理这个“参拜请求”?
很简单——先合璧,再展出。
2015年,佛首和佛身先在台湾佛光山“预合璧”,民众排起长龙,三个月内有上百万人前来瞻仰。然后在2016年2月,星云大师亲自护送佛首飞回大陆,落地北京。
3月1日,这尊佛首与佛身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合璧展出,轰动一时,文化部官网专门发文,文物系统感动得差点泪奔:“这不仅是文物合璧,更是民族文化的温柔团圆。”
而“我有一个请求”这句话,也终于随着佛首归位,被还原成了它本来的样子——不是附带条件,而是文化传灯。
但问题是,两岸因为这颗佛首一度情绪微妙,除了归还本身,这件事还能引出什么更大的意义?
三、“佛首归来了,那我们失去的,到底是啥?”
佛首回来了,身首合一,大功告成。有人说这是文物史上的奇迹,也有人说这是两岸文化交流的标杆。但在热闹之余,有个问题始终没被人好好问出口:
——我们到底为什么这么在意它?
因为它不只是文物,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还乡”的象征,一种“断了的线被续上”的象征。
要知道,近代以来,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估计超过1000万件,单是圆明园流散的就有百万级。兽首、玉璧、金佛、敦煌画稿,不知道被谁买走、卖掉、藏起来。
但佛首不是。它是被一个台湾高僧,“不争不吵”,默默送回来的。
不是交换、不是政治协议、不是暗箱操作,而是星云大师一句话:“文化不能断,佛要还家。”
这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地方。
还有一个细节,恐怕很多人不知道:那尊佛身,早年“差点被砸”。幸亏当年地方干部拼死保住了它。但几十年过去,它头都没找回来,孤零零坐在那儿——你说它是石头,其实更像一位失联的老人,一直等着子女上门。
佛首这次回来,不光是它“合体”了,也让我们想起,我们还有多少文化的“孤儿”,还漂在外面?
但最讽刺的是什么?
是外面的有人不认这尊佛像“属于中国”。
文化,不是租赁合同;祖宗的东西,不是借条。
这尊佛首,从头到脚,都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它穿越朝代更替,扛过战火,最后回到自己出身的故土——它不是艺术品回归,而是血脉归根。
所以说到底,这场“佛首回家记”,不光是一场文物故事,它还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曾经丢掉什么、正在找回什么、还没找回什么。
你看,佛首都能回来了,其他的呢?
参考资料:
金身合璧与国宝归原——由星云捐赠北齐佛首谈起.人民网.2016年06月19日
星云大师谈送回丢失佛首:我想让台湾民众也参拜一下.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