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过的飞快,2025年第一季度已经结束。在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汽车行业的信息量巨大,几乎每天都有‘大事’发生。全民智驾浪潮滚滚而来,自主品牌持续内卷,合资品牌深蹲起跳,新势力格局不断被刷新改写……
"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正在飞速变革。而在这些变革之下,市场始终绕不开的是价格战,甚至到了‘唯价格论’的地步。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论你产品技术宣传的多么天花乱坠,不论你品牌调性如何深入人心,如果不能在最后给出一个令消费者满意、令市场叫好的价格的话,都是空谈。在极致的性价比面前,什么品牌溢价、什么领先技术、什么解决痛点似乎都变的黯然失色。
价格战已然成为行业共识,性价比成为众多消费者买单的原因,对于一些企业来说也颇见成效,甚至也有企业不惜赔本赚吆喝。因为如果你不打,就意味着面临淘汰。
谁都无法预测汽车行业价格战的终点是哪里,或者说已经没有了终点。价格战的持续导致产品定价体系崩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在这场无休止的价格战中,降低价格只是开始,更要确保后续手中还有可打的牌,才有可能先发制人,在价格战中掌握定价权。
1

价格战正在穿透一切
价格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特斯拉model 3一年官降3次、还是从比亚迪推出‘998的秦’、亦或者是12万的雪铁龙C6开始?
坦白来说,其实价格战在汽车行业一直都存在,燃油车也打价格战,比如曾经的‘7折虎六折豹’。而新能源汽车的到来,不按燃油车的套路出牌,颠覆了原本的行业体系,让全行业参与价格战中。不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谁先开始,之后跟进的每一家车企的每一次降价,都助推价格战战火持续蔓延。

几轮价格战下,有的企业已经出局,有企业还在苦苦挣扎。其实,每一个身处价格战的玩家都压力巨大,叫苦连天。而价格战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反而愈演愈烈。因为车企们明白,只要有人开战,你不参与就剩下死路一条。
今年第一季度已经开启好几轮价格战了。从“补贴兜底”、“限时一口价”、到“x年0息”,从增配不加价到“全民智驾”,为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车企们也使出了十八般武艺。
只要价格够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就拿合资产品来说,别克君威从20万腰斩至10.69万引发市场购买热潮,广汽丰田铂智3X纯电SUV直降10万级,上市就买爆。
换个角度来看,小米和零跑的胜利,背后也离不开价格作为驱动力。零跑被称作理想的平替、小米被称为保时捷的平替,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深受消费者热捧。尤其是小米su7 ultar的营销,80万的预售价,到52万的上市价,消费者看来,“简直太有性价比了”。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即便是国家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多次倡导反内卷式竞争,依旧无法改变行业价格战现象。价格战不会停歇,甚至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激烈的对决。
2

性价比是一条不归路
价格战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性价比逐渐成为产品的竞争力。而一旦打上性价比的标签,或者说开启价格战,就很难回头了。
这一点在很多中国汽车品牌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小鹏汽车在去年推出MONA M03,还有G6从20.99-27.69万的价格来到17.68-19.88万,都以极高的性价比收获市场认可,甚至让小鹏‘起死回生’。
但这也让小鹏和蔚来、理想高端的定位逐渐拉开差距,小鹏想要再打高端市场就很难了。这也是为何蔚来死扛不降价的原因,当然蔚来的销量数据也在为其不降价而买单。即便是强如比亚迪,贴上了性价比标签,让其在冲向高端的路上,也遇到诸多阻碍。

所以我们不能绝对的讨论价格战是对是错,存在即合理。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希望产品性价比更高。但性价比带来的影响不能忽视,给自身带来销量的同时,也在摧毁品牌溢价的可能。
价格战下没有绝对的输赢,但能持续打价格战的玩家将率先获得产品的定价权。
定价权,是指汽车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拥有相对自主且不受或少受竞争对手影响的能力。拥有定价权的企业,能根据自身成本、战略目标和市场情况等因素,自由决定产品价格,且消费者仍愿意购买其产品。
在燃油车时代,几乎每个细分领域的产品定价权都掌握在合资手里。而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多轮价格压榨下,彻底改写了传统汽车行业价格体系。D级车卖到B级车的价格、A级车也有和C级车一样的产品力。
好消息是,除了BBA还有些话语权外,每个细分领域的定价权逐渐交移到中国汽车手中,坏消息是,只在极少数几家手中。目前来看,20万以下的市场,只有比亚迪有定价权,20万到30万的市场,特斯拉、小米有定价权,其他大多数玩家只有比它们价格更低,或者配置更多,才有可能分到市场蛋糕。
3

补充弹药,留有后手
价格战不是一场、两场,而是持续性的,手中要有不断能打出伤害的弹药,才能持续战斗。
有的车企在价格战中高举高打、直截了当,直接将价格从高位拉到成本线上,以达到短期内占领市场的目的。有的车企在价格战中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你以为只是价格低,其实在产品定义的时候就已经埋伏好价格了,而且一波打完下一波弹药就开始准备出击了。

比如比亚迪,率先开始降价,而当别的玩家开始跟进价格的时候,它又带来了第五代DMI,全民智驾等,增配不增价,也是一种降价。关键比亚迪手里的牌还没出完,最近王朝网、海洋网的非智驾车型开始降价。比亚迪还有兆瓦闪充、车载灵鸢系统技术,如果后续这两种技术也开始全民普惠,势必再次‘掀翻桌子’。
人家出的是同花顺,而你手里只有一张牌,还怎么打?手里有牌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有的车企是把价格打下来了,可是后续没牌了,所以产品只能火一阵,甚至可以说在上市当天销量就是顶峰,后续只能走下坡路。
事实上,参与打价格战的企业的目的不尽相同,所以每个企业的策略也都不一样。可能这就是有的企业会被认为破坏了行业的价格体系,有的企业却会被誉为性价比之王;有的企业只能是搅局者,有的企业却能在从中领先的原因。
说白了,持续的性价比考验的还是企业技术的领先性和成本规模上的优势。
营销大师菲利浦·科特勒曾说过 :世上没有降价两分钱抵消不了的品牌忠诚。在这场没有终点、且无法阻止的价格战中,尽可能的多给自己准备弹药,手里有牌,做不成领先的那个,但也别成为被竞争出局的那一个。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