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到农场:1987年的抉择,前妻的离开和我的坚持,最后谁对了?

微光拾忆者 2025-03-19 09:47:25

老妇人颤抖的手停在案板上,目光闪躲,嗫嚅着:“王大哥,这萝卜丝我不要钱了。

”  二十八年了,岁月在她脸上刻下痕迹,却抹不去记忆里那份倔强。

案板这边,我看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张桂芝,思绪万千,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她眼眶微红,咬着嘴唇,最终吐出了一句:“当年…对不起。

”这句迟来的道歉,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1977年的秋天,我怀揣着梦想和热情,踏上了开往东北边防的列车。

那时,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士兵,肩负着所有人的期望。

边防的生活艰苦异常,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齐腰深的积雪,都是家常便饭。

但我从未抱怨,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优秀班长,战友老李常说我“死脑筋”,或许正是这份执着,成就了我的军旅生涯。

1984年春节,在部队政治处的介绍下,我认识了张桂芝,一个性格爽朗,做事雷厉风行的纺织厂统计员。

初次见面,她就评价我“不像个兵”,说我太文质彬彬。

那时的我们,一个沉稳,一个干练,性格上的差异,反而成了彼此吸引的理由。

婚后的日子聚少离多,我们靠书信传递思念,她寄来亲手织的毛衣,我把大部分津贴寄回家,期盼着转业后可以天天在一起。

1987年,转业通知下达,战友们纷纷托关系找门路,有的进了机关,有的去了国企。

张桂芝也为我四处奔走,联系好了化肥厂技术员的职位,工资比农场高出一倍。

但她没想到,我会拒绝。

“组织怎么安排,我就怎么去。

”我的回答,让她很失望,觉得我就是“死心眼”。

最终,我被分配到了城郊的国营农场。

报到那天,场长老张热情地鼓励我,说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大有可为。

张桂芝得知后,更加无法理解我的选择,她觉得我放着好工作不要,非要去“种地”。

我们的矛盾日益加深,我每天早出晚归,一身的泥土气息,让她更加厌恶。

岳父母也开始数落我,拿我和别人的女婿比较。

终于,在一个周末的争吵后,她提出了离婚。

搬进农场单身宿舍后,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我被调到新建的蔬菜大棚管理组,负责研究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

在这里,我遇到了小林,一个文静贤惠的姑娘,她欣赏我的踏实肯干,默默支持我的工作。

1992年,农场改制,我的收入也大幅提升,两年后,我被评为市劳动模范。

女儿出生后,一家三口的生活平淡而幸福。

直到那次在市场与张桂芝的偶遇,我才知道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如意。

她的第二任丈夫下岗后经商失败,两人只能靠摆摊维持生计。

看着她如今苍老的面容,我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有些惋惜。

2018年,我光荣退休,回首往昔,我更加坚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当年那个被认为“死心眼”的选择,让我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收获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幸福。

如今的农场早已现代化,年轻人用手机就能控制大棚的温度和湿度,但我依然保持着每天巡视的习惯,场长总是笑着问我:“都退休了,还天天来转悠什么?

”我望着眼前绿油油的菜地,感慨地说:“舍不得啊,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小半辈子。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温室大棚上,折射出温暖的光芒,微风送来泥土的芬芳。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幸福不在于你在什么位置,而在于你是否真心热爱自己的选择。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有人追求安逸,有人向往繁华,而我选择了坚守初心。

在这条看似平凡的道路上,我收获的不仅是事业的成就,更是内心的平静与富足。

那么,您认为我当初的选择是对是错呢?

0 阅读:0

微光拾忆者

简介:于生活缝隙,拾微光片段,编织记忆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