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1840年,原本一直领先世界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它的第一次栽跟头:泱泱大中华、亿万之师,在面对一群5-6000人的偷鸡贼,居然战败了,不仅如此,败得还是如此惨烈,败得让老祖宗脑回路都转不过来了:
我大中华明明一直行的是仁义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明明一直作为治国的不二方略;《孙子兵法》中的各种阴谋阳谋明明逐一用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绝对制高点明明已经占据,老祖宗总结提炼的胜利法可谓翻了个底朝天,为何还是败了呢?
这对于绝大多数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文人士子们而言,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还是习惯性沿用老祖宗的那一套判别法则:当权者失德、政府腐败造成的。可是要知道道光皇帝是出了名的大抠门,全身上下补丁连补丁、窟窿见窟窿,都这么简朴了,还说清政府腐败是不是过分了?
这就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形成的偏见:出了事往往喜欢找人的原因,从未想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民心”、“德行教化”这些老一套治国思想是不是出了问题?
好在少数开明的汉族官僚深刻意识到问题的症结:鸦片战争中,堂堂大中华之所以一败涂地,并不是“民心”出了问题,而是真的技不如人。科技,这个中华民族一直弃之敝履、置若罔闻的“奇淫技巧”、“雕虫小技”发挥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作用。
为此,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开明官僚的倡导下,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江南制造局等一批制造产业在古老的中华地上矗立了起来。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四方、滚滚的浓烟冉冉升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终于在中华大地上开展了起来。
对于目光短浅、还在吸收琢磨中华文化的清政府而言,洋务运动怎么开动他们不关心,他们只关心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能不能为清政府所用?他们会不会有异心?他们干的那些“奇淫技巧”能不能给清政府续命?
这方面典型的案例便是李鸿章及其北洋水师的创建。面对一个食古不化、脑子里装满了权力斗争的老儒生,李鸿章气得破口大骂:科技休想在大清土地上立足。
1888年,当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初具规模,并且拥有了“镇远号”、“定远号”两艘世界首屈一指的巨舰之后,慈禧太后深以为然:咱大清又多了一支世界上排得上号的“禁军”,据说这支“禁军”可以排名亚洲第一,那么咱大清就不用怕洋人的洋枪洋炮啦。
欣慰的同时,也有了忧虑:古人都说皇权要稳固,得防“重臣”,如今李鸿章手握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以达尾大不掉之势,他接下来是不是会威胁到哀家的地位?会不会发动兵谏逼迫我们孤儿寡母下台?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会不会重演?
短暂的欣慰之后,慈禧太后那叫一个愁啊,不行,不能再让他的北洋水师壮大下去了。于是当李鸿章再一次进京请求户部拨款,添置新舰和新炮时,慈禧太后打起了马虎眼,并且将户部转交给了翁同龢。
李鸿章一听,顿时冷汗直冒。翁同龢这个人虽然道德文章写得那叫一个好,可是这也表明了其深受传统观念“毒害”之深,绝对的食古不化。对于搞洋务、搞科技,他是提不起半点兴趣,反而在琢磨着:李鸿章是不是借搞洋务的名义,中饱私囊?
慑于前朝权力斗争的可怕性,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翁同龢跟李鸿章这类改革派那是绝对的水火不容。但是考虑到北洋水师的未来发展,退朝之后,李鸿章只好佝偻着背、硬着头皮、满脸堆笑地求起了昔日的宿敌,恳求翁师傅能够多多帮忙。
果不其然,翁同龢立马摆出了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首先质疑道:朝廷投资六年、耗费3000万两白银建造的北洋水师,不是已经摘得了亚洲第一的头衔了,怎么还要朝廷拨款?
李鸿章只好解释:科技是不断进步的,各种技术推陈出新,日本一直在进步,我们不与时俱进,耽搁了几年肯定要落后他们的,一旦战争开启肯定打不过他们。我屡屡向朝廷拨款就是为了保持北洋水师的强大,以形成猛虎下山之势,不战而屈人之兵
对于这种说辞,食古不化的翁同龢嗤之以鼻:你就编吧,猛虎下山却又不战,那就让它歇歇吧,也省点食。末了还强调了句:北洋水师是你的事,与我何干?
对于翁同龢这种食古不化的老学究,李鸿章终于怒了。他破口大骂道:科技在你们眼中就是奇淫技巧,一点都入不了你们的法眼,如此而来,科技休想在中华大地立足!
这段李鸿章与翁同龢的唇枪舌战出自《走向共和》,当然笔者为了进一步表达得清楚明白,多加了些文字。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面对食古不化的整个大清王朝,独具科技慧眼的李鸿章只能哀声长叹。这些满口仁义道德、一门心思扎在人心可不可用不能自拔的书呆子,又有什么办法让科技在大清的土地上立足?
六年花了3千万两白银的北洋水师,为什么败给了仅花了3千万日元的日本海军?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多少亿日元?给伊藤博文可建十支日本海军,可打败李鸿章十次。同样的钱到了李鸿章手里连3千万日元都打不过。翁同和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给了你敌人10倍的钱,你还想要多少亿两白银才能打败3千万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