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于12月1日落下了帷幕。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为341.6万人,报名确认人数为298.2万,实际参加考试人数258.6万,参考率约为86.7%,报名人数和实际参考率75.7%,与2024年相比,有所增加。
2024年,国考报名人数为303万,报名确认人数为261.3万,实际参考人数225.2万,确认人数和实际参考率86.18%, 报名人数和实际参考率74.42%。
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比2024年增加了38.6万,实际参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33.4万。可以看出,增加的近40万报名人数中,大多数人都参加了考试。由此得出结论“报名人数增加量基本上都是实打实的考生。”

图片来自网络截频
国考为什么这么“吃香”呢?
此事引发了热议,有网友说,不是公务员有多吃香,是现在工作太难找,以前经济好时,大厂大企业工资比公务员高,你看谁去考公务员
也有网友说,国内工作压力大不稳定,公务员性价比最高的工作没有之一,如果外面的工作都能不犯罪就不辞退,都能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工作强度不大福利待遇也一样,就没人考了
还有网友说,当国考成为了年轻人唯一的希望……也会变绝望。
笔者观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其报考数据的变化也反映着诸多社会现象与考生心态,这一现象犹如一把双刃剑,带来的影响兼具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
首先,这表明考生报考的诚意度显著提高。以往可能存在部分考生报名时较为随意,或因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如家人催促、就业迷茫期的盲目跟风等而报名,但后续并不重视,未完成报名确认或直接弃考。然而在 2025 年,新增报名者中的大部分都认真对待整个报考流程,从报名到确认再到参加考试,环环相扣,体现出他们对公务员岗位的真实渴望与追求。
其次,反映出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对考生的持续影响。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公务员岗位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优厚且社会地位较高,依然是众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递增,以及社会整体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将公务员考试作为职业规划中的首选。
然后,也体现出公务员考试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如今,公务员考试的组织更加规范、透明,其选拔人才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得到广泛认可,也是很多人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途径,从而促使更多人愿意通过公平竞争的考试途径加入公务员队伍。
然而,这一现象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一方面,报考人数的剧增必然导致竞争压力呈几何倍数增长。众多考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名额,使得每个岗位的竞争都异常激烈,这可能会让一些优秀人才因为微小的差距而被淘汰,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比如,一些在专业领域有很深造诣但在行测、申论等考试科目上发挥欠佳的考生,加之那些奇特的试题,可能会错失进入公务员队伍发挥专长的机会。
另一方面,过度聚焦于国考引发“公务员热”的不良社会现象,不仅导致人才分布不均衡,而且可能造成一些高学历甚至高科技人才的浪费。明明一个本科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卷入了大量的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大量人才集中于公务员体系,可能会使其他一些急需人才的行业领域,如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不利于整个社会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实施。
早在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分两个批次公布的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名单中,其中酒仙桥街道的“城市管理执法岗”拟录取的是一名北京大学的原子核物理女博士,引发了广泛讨论。
一方面,基层岗位确实需要各类人才的注入以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高学历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入的研究能力,他们进入城管等基层岗位,能为基层治理带来新的理念与方法,比如在城市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精细化规划方面或许能有所创新,推动基层工作与时俱进。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培养一名高学历人才投入了大量资源,他们在专业领域钻研多年,本应在更契合其专业特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比如科研机构、高校或大型企业研发部门等,在这些平台上他们可以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攻克技术难题或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教育资源投入的高效回报。
因此,2025 年国考报名与参考人数的增加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就业市场的不平衡与人才评价体系的单一性。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使得许多人,包括高学历人才,在求职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而体制内岗位相对稳定的优势吸引了他们。
同时,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更多人倾向于职业的稳定性与社会地位,促使各专业人才流向一些看似“体面”的基层岗位。

[得瑟]每年1k多万毕业生 怎就只增加40万报名了 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