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中国历史上被人们称为西楚霸王,他勇猛善战,显赫一时,在灭秦过程中建 立了巨大的功绩,最终却以自刎于乌江的方式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

1.乱世英雄、西楚霸王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生于公元前232年,卒于公元前202年,是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纵观项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大致从公元前232年至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主要记述了项羽的出身、性格等基本特点。第二个阶段是项羽自江东起义至最后灭秦的全过程,大致从秦二世七月(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第三个阶段是项羽入关,并分封诸侯王的全过程,大致在公元前206年。第四个阶段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变弱,直至最后兵败自杀的全过程,大致在汉之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汉之五年(公元前202年)。

出身将门,肩负使命
项羽出身贵族将门,其祖父项燕是被秦将王翦所杀,从出生起项羽就背负国仇家恨。 他是楚国的子民,也是项氏的后裔,灭秦是他不可逃避的使命和责任,也注定了项羽极 不平凡的一生。项羽少年壮志,早年时就已展露出远大的抱负。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他力气惊人,能一个人举起一个铜鼎,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 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项羽和叔父作为因避仇而来到吴中地区的外乡人,项羽所展示出的 惊人能力让当地的豪侠之士望而生畏。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一月,秦始皇出游钱塘江,上会稽,祭大禹,项羽随叔父项梁一同观看。在当时围观的人群中,只有项羽说出惊世骇俗的“彼可取而代也”,这种豪迈和气度展示出项羽的过人才气和远大的抱负,让项梁在害怕的同时更燃起了灭秦复楚的希望。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消除朝野中对其皇位持怀疑态度的大臣,他迫害忠臣良将,残骸手足,大兴土木,复修阿房宫,大肆征粮、收取苛捐杂税,不仅如此,秦二世还听信宦官赵高的谗言,制定更加严酷的刑罚制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在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人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天下应者云集,反秦暴政的怒火迅速燃遍了全国各地。

这一年的九月,项羽参与击杀会稽郡守的行动,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怯懦,表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因此才能行动的如此果敢,击杀殷通门下百十人,府中之人皆畏而受命。这次的行动使项氏叔侄掌握了自己的军队力量,项梁于是得以起事吴中,得精兵八千人,项梁为会稽郡守,并任命项羽为副将。勇武的项羽给了叔父夺取郡守府计划成功最有力的支持,项羽以其威势安定了郡守府,人们无不畏惧项羽,保证了日后收服各县。

骁勇善战
纵观项羽短暂的一生,首屈一指的是他在军事和战争中的神勇表现。他在反秦斗争和楚汉之争中勇赴战场,取得了赫赫战绩。

章邯与项梁的交战,章邯打败项梁部队,项梁战死,因此章邯认为楚地之兵不足以为忧,所以举兵包围巨鹿。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围住巨鹿,章邯在巨鹿南边驻扎,修建甬道输送粮草给王、涉的军队。赵将陈余率兵数万驻军于巨鹿之北,但是他面对二十万秦军也不敢轻易出兵解围,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于是派遣使者向各反秦的诸侯求救。此时的项羽已经通过兵变杀掉了卿子冠军宋义,掌握了楚国的主力部队,于是派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率领两万楚军渡过漳河,奔赴巨鹿城,击秦救赵。随后项羽亲率全军渡过黄河。

项羽并不是徒有匹夫之勇的莽夫,在渡河之前,他先遣黥布和蒲将军分成几只小部队,轮流袭击秦军的粮道,让秦军防不胜防。破坏甬道是项羽的一个战术,目的就是引诱章邯军上当,在章邯军在大量增兵会恢复甬道之时,出奇制胜,用速战速决的方法打击秦军,令他们措手不及。当时各诸侯国营救赵的部队都“作壁上观”,不敢与人数众多的秦军作战,项羽则毫不畏惧,率领楚军英勇作战,过河后他命令将士沉掉所有的船只,携带三天的食物,以示必死无还的决心。项羽更是冲锋陷阵,鼓舞着士兵迎战秦军,楚军无不以一当十,经过九次激战,大破秦军,俘虏了王离,斩杀了秦将苏角,迫使涉间自杀。这场著名的巨鹿之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面对浩荡的二十万秦军,他没有退缩和畏惧,率领部队英勇迎战。这是一场与敌方力量和勇气的比拼,他甚至没有向当时旁观的诸侯国求助,其勇武可见一斑。巨鹿之战奠定了项羽在各诸侯之中的领导地位,战争的激烈程度震撼了各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描述出诸侯对英武勇猛的项羽的敬佩和折服之情,项羽的威望达到了极致,诸侯将领们都率军归属和追随他。巨鹿之战是反秦斗争中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他很大程度上瓦解了秦国的主力部队,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摧毁秦朝统治的基础。

项羽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征战沙场,其一生荣辱都系在战争上。项羽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不仅体现在他军事和政治地位达到顶峰之时,即使在垓下被围困之时,他也表现的毫不退缩。公元前 202 年冬,项羽败走垓下,他告别爱妾虞姬,跨上乌骓,率众到达东城,面对数千汉军追兵,项羽将骑兵分为四队,向四面出击,他一口气杀掉百八十人,突围、斩将、刈旗的目标全部达到,又聚拢起自己的骑兵,仅损失了两名士兵。在情势危急的时刻,项羽依然能制定出明确的作战目标,其善战的特点体现的十分明显。
项羽终其一生,攻城掠地无数,他从未在战场上怯懦和退缩过,在与对手胆量、气势、信心和力量的比拼上,他气势逼人,因此他是古今少有的真英雄。

2. 性格暴虐、目光短浅
人心向背是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项羽一生作战勇猛,在反秦斗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推翻秦朝残暴统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楚汉之争中败给了汉王刘邦,最终没能得到天下,究其失败原因,除了长年战争导致军队的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项羽没有赢得民众的爱戴,甚至许多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其性格的残暴为他政治上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项羽屠城坑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坑杀秦卒二十万的事件。经过巨鹿之战的秦军受到了重创,这一次的失利使章邯在秦朝廷中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秦二世胡亥派人责备章邯的作战不力,于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谒见赵高,司马欣宫廷门外驻足了三天,赵高不仅不见,还派人追杀司马欣。司马欣和陈余都向章邯建议,以章邯现在的处境不如顺应潮流,和楚军等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反秦,于是章邯派人前去楚营谈判,提出愿意归顺项羽。项羽考虑到粮草的供给,经过与诸将商议,他最终接受了章邯及其部下的归顺。

项羽带领的部队是以前诸侯国的军队,有很多在秦国服过徭役,当时秦兵对他们肆意欺辱使唤,等到章邯带领秦军投降了诸侯国的军队,受过秦军侮辱的诸侯国士兵都反过来奴役报复秦军,秦军窃窃私语起来:我们暂且投降,静观其变。由于当时秦军过于勇猛,项羽多少也听到秦军“静观其变”的风声,于是项羽不加考虑就命蒲将军等人在新安城南坑杀了二十万降卒,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和于都尉董翳进入秦地。当时章邯、司马欣和董翳都是下定决心归顺楚军反秦,只要项羽稍加善待已经投降的秦士卒,二十万人的军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可军事上过于自负的项羽不加思考就残忍地把秦军士卒处决,这一做法不仅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更使得三秦地区的民众对项羽恨之入骨。而另一方的刘邦则采取截然相反的安抚政策,因而民心归向逐渐倒向刘邦一方,百姓殷切期望刘邦能够称王,这为刘邦还定三秦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支持。

对待齐国的反叛项羽也是采取极端残忍的手段进行武力镇压。汉之二年项羽率军平定田荣部队的反叛,项羽大败田荣之后并没有放过齐国的无辜百姓,他下令烧平了齐国的城市房屋,全部活埋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掳掠了齐国的老弱妇女,随后项羽夺取齐地直到北海,杀人、烧城。他的这一做法导致齐国人聚集起来,团结起来反抗楚军,田荣的弟弟田横也收集了逃散的几万齐军士卒,在城阳反击,项羽的作战步伐就此被阻断,面对团结起来的齐国民众,项羽的打击镇压并不奏效,因此军队一度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鸿门宴之后,项羽引兵向西屠咸阳、杀子婴、火烧阿房宫,导致大火三月不灭,还大肆掠取财宝和妇女,秦朝子民刚刚摆脱了秦二世的暴政和奴役,又见证了杀人如麻的项羽,在心理上自然产生一种“狼去虎来”的感受,因而对项羽的统治称霸产生本能的排斥和厌恶,面对他的暴虐和屠杀,民众有的也只是害怕和畏惧,而不是真正的服从。

除了攻地屠城,项羽还常常用残忍的手段处置违抗他命令、忤逆他的人。项羽一把大火火烧阿房宫之后,怀思欲东归,于是对身边的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身旁的人听闻此言,随即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听罢大怒,当即下令烹煮了说这话的人。劝谏之人建议他建都在关中,也是考虑到关中土地肥沃,四周都有山河作为屏障,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关中都不失是一个称霸和称王的好地方,而在项羽的身上有一种贵族式的思维方式,他的脑海里一直存在着富贵必然衣锦还乡的思想,一旦功成名就,就必然要享受众人的爱戴和敬仰,其目光短浅的一面可见一斑。面对霸业的建构,项羽也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虽然他胸怀大志,但缺乏明确的战略决策也注定了他政治生涯终不会长久。

除了烹杀对他忠言逆耳的人,对于处置对手的手下也是毫不心软。纪信主动请缨伪装成刘邦,掩护刘邦出逃,足以见得纪信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义士。面对项羽的厉声质问,纪信也毫不怯懦,他表现出一副视死如归的姿态,项羽因恼羞成怒最终将纪信烧死。项羽没能欣赏到纪信身上矢志不渝的忠诚,也意识不到笼络纪信为己所用可能带来的益处,烧杀纪信不仅体现了项羽手段的残忍,而且将其缺乏识人辨才眼光的缺点暴露无遗。

项羽在军事上和用人上采取了不顺从就杀掉的极端政策,因而暴露出他气量狭小,缺乏长远的眼光考虑问题的不足之处。相比之下,刘邦知进退、明得失的政治手段和知人善任的用人观就显得更为高明,项羽“非黑即白”的简单粗暴的处理问题的模式极易引起其他人的怨恨,激起他们的反抗意识,从而使项羽失掉人心、失掉许多有助于其成就霸业的良臣名将。

3.刚愎自用
项羽败走垓下,自刎乌江的结局与他过分自信、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有很大关系,他的过分自信导致了他的自负,不能纳谏如流,生性多疑也导致了很多良将谋士逐渐离他而去。
生性多疑
相较于谋士众多的刘邦,项羽麾下的谋士寥寥无几,楚军军营中范增算的上是唯一的谋士之臣。项梁起兵反秦之初,范增出山往说项梁立楚国后人为王,因而使得很多人前来投奔项梁,项氏的反秦运动赢得了广大诸侯国和下层民众的支持。范增的出谋划策为项羽叔侄的复楚亡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羽更是尊称其为“亚父”,足以见得范增在楚军军营中的重要地位。但即使是这样一位对项氏大业忠心有加的老臣,最终也落得客死异乡的悲惨结局。

汉之三年,楚汉之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项羽部下数次侵夺刘邦的甬道,之时汉军粮食匮乏,被围困达一年之久的刘邦最终迫于无奈,只得向项羽请求战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想要就此罢手,接受刘邦的投降,此时范增极力劝说项羽应抓住时机打败刘邦,以免后悔终生。于是项羽和范增派军包围了荥阳城准备一举歼灭刘邦及其部队,危急十分刘邦用陈平的离间之计成功离间了范增和项羽,中计的项羽疏远了范增。

在项氏的宏图大业中屡献奇计的范增,帮助项羽攻城掠地无数,可谓劳苦功高,但项羽的怀疑令范增感到绝望,心灰意冷之下告老还乡,最终在返乡途中死去,下场十分凄惨悲凉。纵观刘邦的反间计之所以能成功,这得益于陈平早年时跟随项羽,敏锐地察觉到项羽为人多疑和善妒的性格缺陷,陈平正是利用这一点成功的让二人决裂。就连其对手刘邦在称帝后也感叹“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范增的离去,使项羽失去了身边最重要的一位谋臣,无论是对于项羽个人还是他的霸业都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气量狭小
项羽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他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但在用人知事上,又呈现出了不谙机谋,以个人好恶任人用事的不足之处。
项羽自恃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肆意专横强权,在成功推翻了秦朝统治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列土封疆,对于那些有助于自己征战及常年追随自己的人予以“善地”的封赏,对于和自己有过节的田荣不予封赏。对待义帝楚怀王,项羽更是驱逐其至长沙郴县,并令衡山、临江王途中暗杀了义帝。对于分封,项羽完全没有认识到以一己好恶所进行的分封实际上已经触动了许多旧贵族和诸侯的切身利益,这种列土封疆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既得利益的一次重新划分,它牵涉到多方的利益,得到封地多的诸侯就会想要维护甚至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那些受封较少和没有得到封赏的就会起来反抗要求分得属于他们的利益。项羽本意是通过分封诸侯的方式来平定诸侯之间的割据和纷争,但是这种方式又让原本被秦朝统一了的局面又退回到了多国并立的局面,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倒退。

项羽以一己好恶分封的诸侯对项羽的忠诚是没有的,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迫于项羽的威慑力而暂时屈于他之下,一旦有更大的利益摆在诸侯面前,群起而叛之是必然的事情。不仅如此,他逐义帝、杀义帝的行为更为以后刘邦的讨伐提供了借口,刘邦借为义帝服丧聚集了各路诸侯,进而兴师讨伐项羽,会师垓下。可见项羽以暴制暴的统治方式只能镇压住一时的反抗,在长远的战略上考虑,他的做法并不明智。

鸿门失策
项羽的失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其政治策略上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

纵观项羽在鸿门宴时的势力,其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占尽了先机。具体来说,在天时上看,当时项羽率领诸侯灭掉了秦国,又破函谷关驻军戏下,项羽拥兵四十万,项羽带领着一支能影响天下政局的部队,其威势无不为人所忌惮,项羽称王只在朝夕。同时他在诸侯中很有威望,称王也是顺应民意的必然。其次在地利上看,项羽拥兵四十万远远大于刘邦的十万大军,并且项伯向刘邦通风报信次日刘邦即带领随从来到鸿门谒见项羽。

鸿门宴上,刘邦言语间尽是谦卑恭敬之词,对于项羽的实力刘邦望尘莫及,只能暂时屈居其下。反观此时的项羽以主人的姿态接见刘邦,作为东道主的项羽在自己的地盘上扳倒刘邦可谓易如反掌,在地利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最后从人和上看,首先曹无伤为他通风报信,让他知道了刘邦的野心,其次范增适时进言,劝说项羽把握机会。既有曹无伤的提前告密,又有高瞻远瞩的的范增为其出谋划策,做好充足准备的项羽除掉刘邦可谓轻而易举,然而有如此绝好重新设定天下大势的机会项羽却没有好好把握住。

首先,曹无伤的告密令项羽勃然大怒,即刻发布命令要一举击垮刘邦之军,但当刘邦来到鸿门致歉时,面对刘邦的恭敬谦和,项羽毫无保留地就将事情原委和盘托出,断送了曹无伤的性命。他忘记了和刘邦有争夺天下的生死矛盾,更是推心置腹的把刘邦当做知己,真诚的要设宴款待刘邦。其次在酒宴期间,面对反范增的几次暗示都默然不应,对于项伯和项庄的拔剑对舞也是置之不理,剑拔弩张之间,樊哙带剑拥盾闯帐却让项羽对樊哙颇为欣赏。

项羽完全没有意识到樊哙闯帐的真实目的,反而欣赏起樊哙的勇武,并赐樊哙同饮酒和肉,席间刘邦借机逃走,躲过了危机四伏的鸿门宴,张良代替刘邦入帐向项羽请辞,此时的项羽依然没有认识到错失杀掉刘邦机会的严重性,一句“沛公安在”又道尽了项羽的愚昧和糊涂。
项羽的犹豫不决和愚昧无知使自己丧失了铲除对手的机会,在以后与刘邦的交战中,刘邦却没有留给项羽任何逃脱的机会。

4.侠骨柔情
项羽一方面是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是屠坑残灭的暴君,却在待人对物上呈现出极为矛盾的另一面。
仁慈敦厚
对待跟随他的将士,他仁爱体恤。如与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同吃同住,肝胆相照。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部下“破釜沉舟”营救赵国,当诸侯国都在“作壁上观”之际,楚国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震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在被汉军追围过程中,项羽更是临危不乱,命令手下分成四队迎击敌人。到了乌江边,项羽和手下士兵都下马步行,和汉军短兵相接。跟随他的八千人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封赏,是因为项羽身上所具备的这种仁爱体恤之心才会让他的手下士卒都忠心耿耿,奋勇杀敌。

对于百姓,他宅心仁厚。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使争夺政权的楚汉两大阵营人员损失和粮食消耗都非常大,项羽体察到壮年劳力在连年征战中的无奈和艰辛,了解到老弱百姓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于是向刘邦提出单挑,免于百姓的疾苦,可是刘邦却断然拒绝了他这一要求(说实话,估计10个刘邦勉强和项羽周旋,从这一点,刘邦果断拒绝是对的)。
对待故人和朋友,他仁德重义。这主要体现在他乌江边赠乌江亭长乌骓马和自刎将头颅赠与故人两个方面。项羽和他的属下与汉军殊死搏斗,终于杀出一条退路,于是项羽骑马行至乌江,这时有一个乌江亭长在江边拢船靠岸,他劝说项羽急渡乌江,等待时机和江东弟子卷土重来重振霸业。然而面对失败的项羽仰天长啸,在他的内心有一种信念,即使不能炫耀于故土,也不能使故土受辱,楚汉之争的失败让他自认愧对江东父老,再无颜面对。为了报答乌江亭长的深情厚谊,项羽将跟随自己征战沙场的心爱乌骓马赠给了他。

乌骓赠与亭长后,项羽步行与汉军短兵相接,杀敌数百人,身负数伤,此时项羽看到了故人汉骑司马吕马童,他深知刘邦汉军想要取他的人头,并开出十分诱人的条件,于是在自刎前项羽许诺死后将自己的头颅赠与曾经的相识吕马童等人。项羽的自刎成就了大汉的基业,以自己分裂的身躯成全了五位侯爵。这种临终前的义举足以使那些为了得到项羽的尸体互相厮杀争相获取富贵的吕马童等人汗颜。

霸王别姬
垓下决战的夜晚,汉军将项羽军营重重包围,为了动摇楚军军心,刘邦命人混入楚军军营中高唱楚人之歌。项羽大惊,以为是汉军皆已取得楚地,“四面楚歌”给他造成十面埋伏的错觉。项羽与随身的虞姬饮酒于帐中,面对自己的爱马和爱妾,项羽慷慨悲歌,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对于时运不济的悲叹,对于战争失败运势的无计可施和对于爱妾想要保护却力不从心的无奈,令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壮之情油然而生。身旁的虞美人也作歌相和,霸王泣泪,美人悲伤,霸王别姬,幽恨断肠。项羽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此刻为了儿女情长,竟然泪如泉涌,他的柔情似水,感染了周围的将士,更感染了世世代代的后来人,他对虞姬深沉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催人泪下,在危难关头两人的形影相随的真挚感情为后世留下了荡气回肠的爱情传说。

项羽一生富于传奇性的色彩,他成就了叱咤风云的伟业,建立了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项羽因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为后人所景仰。
关于刘邦和项羽,你心目中谁才是真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