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真不是人能呆的地儿,赶紧撤!”
这是最后一位下山幸存者说的原话。
可惜,另外三人,再也没有机会说话了。无人机画面里,他们静静地躺在5600米的雪地上,蜷缩着,像是努力想靠近彼此取暖,但终究没能熬过那晚零下28度的狂风。
而唯一的女孩,年仅20岁,大学刚上大二。
原本打算看看雪山,顺便拍几张朋友圈的照片。可没想到,这一趟玉珠峰,成了她生命的终点。

4月13日,青海玉珠峰传来消息:三名登山者在海拔5600米处失联,2男1女,音讯全无。
消息一出,网友瞬间炸了锅——
“又是私自登山?”“玉珠峰不是挺‘温和’的吗?怎么还能出事?”“女孩才大二,怎么会去爬雪山?”
据救援队通报,三人最后的定位在玉珠峰南坡东南侧,接近C1营地,距离营地不过十几分钟路程。可是那天山上刮的是极寒大风,体感接近零下30度。
出发那天是全国范围的大风极端天气,全国各地都发布了气象预警。
可他们,依旧选择了出发。
其中一位女性在4月12日的朋友圈里还写了一句让人看得心里发凉的话——
“睡得迷迷糊糊被叫醒,那一刻真想换一个体面的工作。”
这句话,成了她人生最后的记录。
她可能没想过,那天真的会是自己生命的终点。

这三人并不是第一次登山。
据熟人透露,队伍中有一位是中科院的博士后,还有一位是体力非常好的男性,长期进行登山运动。女孩虽是学生,但也有一定户外经验。
这次登山,本不应该这么草率。
玉珠峰每年“五一”之后才会开放商业登山。可他们在4月中旬就选择上山,还是从南坡东南方向,绕开C1营地,没有报备,没有向导,也没有设路绳。
按救援队说法,其中一人可能在亮冰区滑坠,另外两人试图施救,一起出事。
一名男子直接掉入500米深的冰缝,背包被撕裂,衣服破烂,整个人几乎无法辨认。剩下的两人,被发现时已失温,身体蜷缩成一团。
搜救人员说,打开他们的背包后,发现了大量巧克力和能量棒,还有学习使用冰爪的视频截图。这些人显然做过准备,也买了装备。
但面对自然,准备得再多,也可能还是不够。
这一行人原本是四人组,有一人高反严重下撤。就是这人报警,才为后面的搜救赢得了时间。
可惜,剩下三人,已经等不到了。

女孩名叫张某某,出生于2004年,家住南方,正在读大二。家人知道她喜欢登山,但没想到她这次会去挑战雪山。
她原本计划毕业后成为一名地理老师,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过很多风景照和登山视频,很多网友留言说:“好阳光的女孩。”
她父母直到事发那天才知道,女儿独自坐飞机去格尔木,然后连夜进山。
事发后,家人悲痛欲绝,母亲一句话让人泪崩:
“我宁愿她一辈子不去旅行,也不愿她走得这么惨。”
社交平台上,还有她的朋友发文悼念:
“再也没人和我分享风景了,玉珠峰真美,但她没能下来。”

事故发生后,有人质疑他们是为了省钱才没有报备、请向导。
可据知情人透露,这几人经济条件都不错,并非穷游。只是不信邪,自认为有经验,低估了玉珠峰的凶险。
他们没有走常规北坡路线,而是选择从南坡抄近路,还绕开了设有监控和人员值守的C1营地。大本营看不见他们,连什么时候出发的都不知道。
关键是,他们没有报备!
也就是说,哪怕失联,搜救队也找不到具体信息,只能靠经验判断、无人机搜寻。
这场救援,动用了几十名人员,耗时48小时。消防员、警察、专业搜救人员轮番上阵,救援成本超过百万元。
其中一名搜救员因冻伤差点截肢。
而他们,没命了。

这不是第一次悲剧。
2024年10月,一对情侣夜爬秦岭冰晶顶,冒雨上山,想看日出。没带保温毯,没有预判天气变化,结果夜里遭遇大雪,两人双双遇难。
2023年,一名男子独自徒步贡嘎雪山,最后被发现时蜷缩在岩石后面,手机里只有最后一条“冷、走不动了”的短信。
每次事故发生,网上总会有两种声音。
一种责怪当事人鲁莽,另一种心疼他们热爱自然的勇气。
但无论哪种,都换不回一条命。
登山不是错,热爱也不是错。错在轻视自然,错在“觉得自己可以”。
玉珠峰不是娱乐项目。
5600米以上,是氧气断崖的分界线。每一步,都是命悬一线的选择。
张某某的故事,不是孤例。也许下一个,就是另一个谁的亲人、朋友。

玉珠峰三人遇难事件,让人心痛,也值得深思。
不是去爬山的人都不怕死,是很多人不知道死离得有多近。
高原不是远足,雪山不是风景线。高反、滑坠、失温,每一样都是致命的。
救援不是万能的,更不能是“任性挑战”的兜底。
这一事件,不只是悲剧,更是一次代价惨烈的警示。
生命诚可贵,热爱请慎行。
别拿命去拼“自由”,也别再让爱你的人为你哭成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