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割韭菜翻车!《哪吒2》手写票遭全网炮轰,更多“内幕”曝光
贪心太重,必然失去机缘和福报。
在《哪吒2》票房突破国内影史记录的欢呼声中,却有一些影院的行为让人感到震惊。
很多影院在影片票房一片向好的情况下,突然消失了排片,票房增长的速度也悄然放缓,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显然,问题并不出在影片本身。
曝光后发现,原来影院竟以这样卑劣的手段来获取票房。
在《哪吒2》的观影热潮中,许多观众纷纷晒出了观影的票根。
一些细心的网友则发现,这些票根中竟有不少是手写的,写着观影的具体影厅和观看时间。
这究竟是为何?
难道影院的设备真的出现了问题?
但这样的概率显然并不大。
更可能的真实意图是,影院希望独占电影票带来的所有收入。
所谓“手写票”其实意味着这些票是在没有经过系统审核的情况下出售。
在影院的暗箱操作下,电影制作方应得的大部分分成都被悄然收入了影院的口袋。
这种做法虽然冒险,却也确实让影院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可观的利益。
经历了长时间的冷落后,各地影院终于因《哪吒2》的火爆迎来了生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机。
如果不是因为网友们的对账行动,恐怕这一切仍然会在黑暗中继续。
但人过留痕,雁过留声。
影院的贪欲最终还是让他们付出了代价。
《哪吒2》的团队也发布了紧急声明,称已终止与三百多家影院的合作,并停用了它们的播放密钥。
这意味着,欺上瞒下、试图“偷票房”的这些影院将再也无法盈利。
电影的商业模式绝不止于单张电影票的交易。
影迷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必然会推动周边商业的成长。
这也是影院们本可以轻松获得的收入,只是因为一时的贪念,让他们断送了发展之路。
在“手写票”的内幕曝光后,舆论迅速发酵。
许多持有手写票的影迷们恍若大梦初醒。
为了支持国漫,他们到影院消费,却发现资金并没有支持到制作方,而是全部落入了影院的口袋。
与此同时,一些影院虽发放了机打票,但电影票上的名称却错误连连,甚至出现了别字。
这也可能是影院为了独占票房而使出的损招。
有观众对于此情此景进行了深度查询,结果发现自己买的电影票并未计入总票房。
这一切让《哪吒2》的影迷愈发愤怒,纷纷自发开展针对影院的举报行动,以清理这个行业的黑暗角落。
从《哪吒2》票房神话的背后,电影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涅槃重生。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觉得,影迷们的愤怒未免有所夸张。
纸质票的不合规现象在影市中并不是新鲜事。
而且在《哪吒2》之前,影院的生存环境本就极为艰难,观影人数屈指可数。
如此境遇下,影院寻求生存的动机也在情理之中,难道必须将他们逼到绝路才算得公道?
世事向来不公,普通人又应如何自处?
“我们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
他们深知这个世界的不公,却仍然不得不低下头来忍气吞声。
在大部分《哪吒2》的观影人群中,年轻人占据了绝对的比例。
他们明明明白这一切的道理,却又只能在愤怒中默默承受。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缺少的并不是那些善于审时度势的利己主义者,而是那些逆着时代前行的坚强“孤勇者”。
恰如《哪吒2》本身,面对行业的寒冬与困境,以超出预期的票房成绩狠狠打脸了所有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预测角色从30亿到50亿,一直到80亿,如今已然突破百亿大关。
截至近日,《哪吒2》不仅成功登顶内地电影票房的冠军位置,更打破了影史的多项记录,成为了全球单一市场票房的领军者。
小哪吒的野心绝不止于此,它渴望走向更远的地方。
如今,全球多个国家也开始放映该片,在华人和中外文化爱好者的支持下,电影院的票房几乎出现了抢购一空的局面。
而首日票房的预测已突破三百万美金。
但需注意的是,相较于《哪吒1》的最终票房不过五百多万美金,这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成绩。
这部电影的主角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文化内涵。
即使海外观众未必完全明白故事的深意,但那精巧的动画和超凡的打斗场面,仍旧能让人惊叹不已。
无论是全心投入于作品的饺子导演,还是那些为自身权益而奋斗的观众,都值得世人的认可。
结语
《哪吒2》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它在引发观众热烈讨论的同时,也为行业带来了重要的反思。
正如那句古语所言,“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每一位勇于发声的影迷都在为这个行业的清白贡献着力量。
总的来看,影院一时的贪婪只是将危机推向了前方。
在时代的洪流中,只有那些珍视自身道德和文化价值的从业者,才能不负厚望,收获未来的希望。
未来的影院应如何选择?
如何在利益与道德之间找到平衡?
这将是每一位从业者、每一位观众共同思考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