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由“绘事后素”领悟到人先有人格底色,再通过学礼加以文饰,便可以成就美好的君子品行。这让孔子非常喜悦,因为弟子从《诗》中悟到了君子修养的“底色”。
这对新时代成长中的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包含“底色”一词;②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分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论语·八佾》中子夏与孔子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底色”这一概念在人格修养中的重要地位。子夏从“绘事后素”这一绘画原理中领悟到,人的人格修养也需要先有底色,再通过学礼等外在的文饰,才能成就美好的君子品行。这一领悟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赞赏,说明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注重弟子从日常事物中领悟人生大道的能力。
对于新时代成长中的我们,这段对话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首先,“底色”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基础或内在的品质,如善良、正直、诚信等。这些品质是构成美好人格的基础,没有这些底色,再华丽的外表也掩盖不了内心的空虚和丑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绘事后素”的原理告诉我们,外在的文饰虽然重要,但必须以内在的底色为基础。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外在的包装和表现,而忽视了内在品质的培养。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的美丽和魅力来自于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的立意角度:探讨新时代成长中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底色”,以及如何在保持内在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外在修养。标题中可以包含“底色”一词,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思考,阐述对“底色”的理解和实践方法,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参考范文】
素履以往,且歌且行子夏与孔子的这段关于“绘事后素”的对话,不仅揭示了君子修身的过程,更暗示了人生成长的深意。人生如同绘画,以“素”为基底,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学习,逐渐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正是新时代青年应秉持的成长理念。
人生如同白纸一张,起初的“素”是纯洁无瑕的,但这份纯净并非一成不变。正如子夏所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人的美丽与魅力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内心的修养和品德。孔子所言“绘事后素”,正是强调了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只有先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才能在外界的熏陶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就如同绘画时,先要铺好底色,再施以色彩,方能成就一幅佳作。
然而,“素”并非简单的空白,而是一种潜力的象征。它代表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如同在白纸上绘制精美的图案。新时代的青年,应该珍惜自己的“素”,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画卷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素”与“彩”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纯粹的“素”,就没有绚丽的“彩”;同样,没有绚丽的“彩”,也就无法凸显出“素”的纯净和高雅。因此,我们在追求多彩人生的同时,不应忘记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宁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坚守自己的初心。
回顾历史长河,无数先贤以他们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或淡泊名利,或坚守信仰,或勇于担当,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史诗。这些先贤们的人生底色,正是我们所应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应发扬这种精神,以“素”为基,以“彩”为梦,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素履以往,且歌且行。”这是对人生最美好的期许。让我们以纯净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以坚定的步伐去追寻梦想的光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新时代的青年应以“素”为底色,以“彩”为梦想,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筑牢青春底色,绘就君子华章
《论语・八佾》中,子夏由 “绘事后素” 领悟到人格底色之于学礼、成就君子品行的重要性,引得孔子盛赞。于新时代成长中的我们而言,这无疑是深刻的启示:唯有筑牢青春的底色,方能在学礼修身的过程中,绘就属于自己的君子华章。
青春的底色,是善良与正直。善良,是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如春日暖阳,能融化人心的坚冰;正直,是做人的脊梁,支撑起人格的巍峨。在生活中,那些秉持善良与正直的人,总能在不经意间温暖他人、感染社会。“时代楷模” 张桂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贫困山区,用善良的初心和正直的坚守,为无数女孩铺就改变命运的道路。她倾尽全力,只为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拥抱更广阔的世界。她以善良和正直为底色,书写着伟大的教育篇章。我们新时代青年,也应将善良与正直融入青春底色,在与人相处中,心怀善意,真诚待人;在面对是非时,坚守正义,敢于发声。如此,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从容。
青春的底色,是奋斗与担当。“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担当,是青春最厚重的注脚。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无数青年以奋斗与担当为笔,描绘着青春的绚丽画卷。疫情防控一线,“90 后”“00 后” 医护人员挺身而出,穿上防护服,逆行而上,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守护生命的重任;科研前沿,青年科研人员日夜钻研,为攻克技术难题挥洒汗水,以创新成果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他们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在担当中彰显青春价值。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将奋斗与担当注入青春底色,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在学习中刻苦钻研,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勇挑重担。
筑牢青春底色,还需以学礼为笔,精心文饰。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修养的外在体现。学礼,不仅是学习礼仪规范,更是领悟其中蕴含的尊重、谦逊、包容等精神内涵。通过学礼,我们能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优雅得体的风度,在社会生活中遵循公序良俗,在国际交流中彰显大国青年的风范。学礼,能让我们的青春底色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在成为君子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新时代的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我们筑牢善良、正直、奋斗、担当的青春底色,以学礼为修饰,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君子。在时代的舞台上,以青春之我,绘就绚丽的人生华章,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绘事后素,底色为先》
在孔子与子夏的对话中,“绘事后素”这一简短而深刻的比喻揭示了人格修养的核心要义:美好的品质和内在的道德基础如同绘画中的白色背景,是成就君子品行的根本。这对于我们新时代成长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注重自身“底色”的培养。
底色是一个人内心的基石,是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正如绘画需要一张洁白无瑕的画纸作为起点一样,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建立在健康积极的内心底色之上。这种底色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思考以及不断的自我反省来逐渐形成的。它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诚信、友善、正义等基本道德准则,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以科学家南仁东为例,他的一生是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生,更是对国家深怀热爱的一生。他的底色是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底色,他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团队完成了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这一伟大工程。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科学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底色,很难想象他能坚持下去并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忽视底色建设的现象。部分年轻人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热衷于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生活方式,却忽略了内在品质的培养。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外表的装饰上,却不愿意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长此以往,即使外表再光鲜亮丽,也难以掩盖内心的空虚与迷茫。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外兼修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好人生的底色。
那么,如何才能打好人生的底色呢?首先,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每个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其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无论是志愿服务还是社会调研,都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后,还要学会反思总结,定期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
总之,“绘事后素”,底色决定着一个人的高度和厚度。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当重视自身底色的打造,用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自己的人生画卷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书写出绚丽多彩的人生篇章。
以底色为基,绘就人生华章《论语》中,子夏由“绘事后素”悟出君子修养需先有人格底色,再以礼文饰,这启示着我们: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当以底色为基,方能绘就绚烂华章。
底色,是人格的基石,是道德的底线,是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坚守。它如同一棵大树的根基,深深扎根于土壤,为整棵树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一个人若没有底色,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在人生的风雨中屹立不倒。古有屈原,身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黑暗时代,却始终坚守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正义的执着。他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人生底色,纵使被放逐,依然心系楚国,最终投江明志,用生命诠释了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正是这份底色,让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然而,仅有底色还远远不够,还需以学识、修养为笔墨,为其增添绚丽色彩。正如子夏所悟,人格底色之上,需通过学礼加以文饰。学识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修养能提升我们的气质,使我们言行举止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但他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和豁达的修养,在困境中依然能吟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诗句。他将人生的苦难化作笔下的文字,用乐观积极的态度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以学识为笔,以修养为墨,在底色的基础上,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诱惑众多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坚守底色,不断丰富自己。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念,其中不乏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蚀。面对这些诱惑,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坚守道德底线,不被虚荣、功利所迷惑。同时,我们要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被淹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让我们以底色为基,用学识和修养为笔墨,在人生的画布上尽情挥洒。无论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康庄大道,我们都能坚定地走下去,绘就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华章。让我们在坚守底色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生命之花在底色的映衬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以“底色”为基,绘就青春华章在《论语·八佾》中,子夏从“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人先有人格底色,再通过学礼加以文饰,便可以成就美好的君子品行。这一观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新时代我们成长的道路,启示我们:在青春的征程中,应以“底色”为基,绘就人生的华章。
“底色”是人格的根基,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道德准则。它是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坚守的底线和原则。一个人若没有良好的底色,就如同一幅没有底色的画,无论怎么描绘,都难以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只有坚守内心的底色,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坚守底色,需要我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是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底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到言行一致,遵守承诺,以诚信为本,以友善待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同时,我们还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言行中,让这些价值观成为我们内心的底色,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
在坚守底色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正如子夏所说,人先有人格底色,再通过学礼加以文饰。这里的“学礼”可以理解为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新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飞快,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应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以“底色”为基,绘就青春华章,还需要我们勇于创新和突破。在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底色”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道德准则,是我们人生画卷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应坚守内心的底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勇于创新和突破,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青春的征程中,以“底色”为基,绘就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华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