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呢,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操心出力,到头来给后人留下的物质东西并不多,但留给后人的想念却是没完没了。他们的一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留下的那份精神遗产,让后人一直铭记在心,思念不断。
1981年,距离毛主席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想跟她谈谈关于主席留下的一些东西该怎么处理。李敏一听,很直接地说:“我就要爸爸当年给我的那份遗产。”
毛主席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打拼,那他给咱们后代都留下了啥宝贵的东西呢?
【李敏孤独的童年】
李敏啊,她是在1936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地是陕北保安那儿的一个老旧窑洞,里面又暗又湿。
她生下来那会儿,身子骨特别纤细。贺子珍刚生完孩子,她父母的老朋友们都来看望。邓大姐一进门,瞧见小小的李敏蜷在妈妈旁边,就像一只柔弱的小猫,心里头那个怜爱啊,赶紧把她搂进怀里,柔声说:“哎呀,这真是个小巧玲珑的小宝贝呢。”
主席一听,脸上露出了笑容,乐道:“那就给它取名叫娇娇好啦。”
娇娇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妈妈贺子珍因为要去苏联治伤并且想继续学习,所以就把她留在了延安,让毛泽东来照顾。
不过,毛主席爸爸因为革命工作特别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小李敏。所以,他就把李敏暂时安顿在陕北一户老乡家里。之后呢,李敏又被安排去了延安保育院,那个地方就像咱们现在的幼儿园一样。
平时在保育院,李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得挺开心,时间过得飞快。但一到周六,她就开始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为啥呢?因为那天小伙伴们都会被各自的爸妈接回家,享受家庭的温馨时光。而李敏呢,就得一个人留在保育院,这种感觉,真的挺难熬的。
到了这个时候,李敏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保育院的大门口,眼巴巴地等着、望着,一直等到天都黑了,连个人影都没了,她才万般不舍、边走边回头地被保育院的阿姨领回屋里。她心里头多么盼望爸爸、妈妈能来,哪怕是爸爸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好,能来接她回去,跟家人团圆啊。
一次又一次,李敏总是落空,没人来接她回家。每个周六,她都是和保育院的阿姨们一块过的。
李敏在保育院的日子里,一晃眼就到了3岁。在那段时间里,她几乎没怎么见过爸爸,以至于都快想不起爸爸长啥样了。
尽管毛主席忙得抽不出身去看望小李敏,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娇娇。
1940年的时候,贺子珍在苏联生的孩子因为生病不幸没了。为了让心情极度悲伤的贺子珍能好受点,主席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让她去和妈妈团聚,希望能给贺子珍一些安慰。
到了苏联以后,李敏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家的那种温馨感觉。她不光有妈妈的疼爱,还有两个哥哥一直在身边照顾着她,让她感到非常幸福。
可是呢,苏德战争一打起来,那些快乐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妈妈贺子珍得去学校深造,学校规定不能带孩子,所以李敏就被安排去了国际儿童院。
后来啊,毛岸英决定上战场,就先被安排去基础军事学校锻炼了;毛岸青呢,也踏进了学校的校门。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就各奔东西,生活在不同的角落,家里头又冷清了下来。
那时候,李敏不幸患上了肺炎,病情严重到医生都差点宣布没救了,准备要把她送到太平间。还好有她母亲,坚决不肯放弃,硬是把李敏从医院带了回家。为了救治李敏,母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拿去换了钱,用来买药和买些有营养的东西给李敏补身体。
经过贺子珍无微不至的照顾,李敏的身体慢慢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了。贺子珍整天守在李敏身边,细心地照料着她,一点也不敢马虎。在她的努力下,李敏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最终,李敏彻底摆脱了病痛,恢复了往日的健康。
李敏的身体刚好点,儿童院的人就想接她回去。贺子珍瞅瞅还病恹恹的女儿,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她尝试着解释,可因为自己俄文说得不太溜,沟通上出了点岔子,结果就被人家误会成精神有问题,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下可好,李敏又只能孤零零地在儿童院待着了。
1947年,那种日子总算是到头了,贺子珍在大家伙儿的帮助和好朋友的关心下,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这时候,她的女儿李敏也已经是个十一岁的大姑娘了。
【与父亲毛泽东在一起的日子】
李敏对她爸爸几乎没啥记忆。当然啦,毛主席的画像她是看过的,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大礼堂挂着呢,老师们也给她讲过毛主席那些了不起的事儿,但她压根儿没想过,这位伟大的人物竟然会是她的亲爸爸。
有那么一天,哥哥领着她在礼堂里转悠,玩着玩着,他突然转头问她:“娇娇,你知道咱爸是谁不?”
李敏摆了摆手,用她那还未完全发育的声音说道:“我不清楚,我对爸爸的长相没有印象,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哥哥领着她走到毛主席画像的跟前,用手一指,跟她说:“看,这就是咱们心里的大家长。”
李敏一个劲儿地盯着那幅画,就像是要把画里头的人深深印在自己心里头似的,全神贯注,眼睛都不带眨的。
回国后,李敏跟着妈妈一块儿去了哈尔滨。那时候,哈尔滨已经迎来了解放,到处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挂在那儿。每次碰到这些画像,李敏都会停下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看,老半天都挪不开眼。不过,她一直没敢开口问妈妈,因为从到哈尔滨开始,妈妈就没主动提过爸爸的事儿。
直到有一天,李敏家里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那就是她的小姨贺怡。小姨一进门,就跟妈妈说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是毛主席特地让她来接李敏去北京呢。
李敏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因为她马上就要和爸爸见面了。
妈妈心里头其实挺舍不得的,但为了女儿的未来着想,她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她跟李敏说,到了爸爸那边,一定要乖乖听话。爸爸平时工作挺累的,没啥事就别去烦他了。
后来,李敏在小姨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北京。小姨直接带着李敏去见正在香山静养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女儿好不容易见上了面,尽管他们已经有好多年没在一起了,但血脉相连,一点也没觉得陌生。两个人没聊多久,就像是老朋友一样亲近了。
不过,李敏和她父亲之间的沟通不太顺畅。原因是李敏在苏联长大,所以俄文说得比中文还溜,一着急起来,嘴里就冒出一连串俄语。每当这种时候,毛主席心里头就觉得对不住女儿,感觉自己从小没好好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
所以,每当主席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尽量陪在李敏身旁,心里盘算着要把女儿小时候缺少的爸爸的爱给补回来。
那段时间里,李敏经常和老爸一起吃饭、一块儿玩、一块散步,这真的是李敏最开心的日子。每次和老爸待在一起,她都感觉特别幸福,那是段无比珍贵的记忆。
李敏到了该上学的岁数,老爸就让她自己去学校,还特地叮嘱她,不能搭他的专车上下学。
李敏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迈入了大学的校门,跟其他同学没啥两样,住的是宿舍,吃的也是学校食堂的大锅饭,一点特别待遇都没有。从入学到毕业,这么长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压根不知道,原来李敏是主席的女儿呢。
李敏进了京城后,就一直和爸爸住在一起了。不过呢,他们俩心里始终惦记着远在上海、一个人生活的妈妈贺子珍。
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主席都会让李敏自个儿搭乘火车去见她的妈妈。等李敏回来后,主席总会详细询问贺子珍的情况。同样地,当李敏到了妈妈那边,妈妈也总是关切地打听主席的近况。这样一来二去的,李敏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父母之间的“传话筒”。在这个过程中,李敏不仅承担起了这个角色,还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独立、自强和坚韧的性格。
【与父亲分离的日子】
后来啊,李敏碰到了特别喜欢的人,那就是孔令华,俩人就商量着要结婚。那时候的孔令华,压根不知道李敏其实是毛主席的闺女。
李敏跟老爸说了自己的打算,老爸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觉得闺女这就要出嫁,真是时光飞逝啊。不过,作为父亲,他还是想替闺女把把关,见见那位未来的女婿。
孔令华得知即将要见的女友老爸竟是毛主席时,心里头不由得一惊,还有点小忐忑。
李敏领着孔令华走进中南海,站在父亲面前时,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挺不踏实。她不知道父亲会怎么看孔令华,心里头有点儿犯嘀咕。毕竟,这是件大事儿,关系到她一生的幸福。但她也明白,父亲一直希望她能找个靠谱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尽管心里头有点儿紧张,她还是鼓起勇气,把孔令华带到了父亲面前。她想,无论如何,都得让父亲看看孔令华这个人,听听他的意见。就这样,李敏带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反应。
毛主席默默地打量着站在面前的小伙子,突然间,他朝女儿露出了一个微笑。李敏见状,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知道父亲这一关算是过了,他对孔令华是认可的。
1959年8月份,毛主席在庐山会议结束后,立马急着回到了北京,他要亲自为自己的闺女和孔令华举办婚礼。
毛主席亲自挑选了参加婚礼的客人名单,婚礼的开销用的是他自己的稿费。他慷慨地拿出了四百块钱,准备了三桌丰盛的酒席,邀请宾客们一起来热闹热闹,吃了顿大餐。不仅如此,他还安排大家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美好时光。婚礼结束时,大家还一起拍了张照片,留下这难忘的瞬间。
过了好些年,李敏心里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场在中南海办的婚礼。虽然说,它可能没有寻常老百姓家的婚礼那般吵吵闹闹、欢欢喜喜,但对李敏而言,那真的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怎么也忘不了。
后来啊,李敏家的大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毛主席对这个小外孙简直是爱不释手。他工作一忙完,就爱往李敏那儿跑,就为了抱抱这小家伙,好好享受一把当外祖父的快乐时光。
李敏成家了以后,就主动说要搬出中南海,去外面过自己的小日子。可谁承想,这个决定让她以后想见父亲一面,比什么都难,到最后,连父亲走的那一刻都没能见上。
李敏刚搬离中南海不久后,她进出那里的证件就被收回去了。从那以后,她和父亲就被一道醒目的红色高墙分隔开来,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相见。
一开始,李敏每周都还能和父亲见上一面。每次见面,他们俩都能聊上好一阵子,好像有说不尽的话题似的。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李敏还是得离开。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敏发现要见父亲一面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每次去,光是等消息就得老半天,有时候一两个小时都没个回响。好不容易见到了父亲,看到他那张越来越显老的脸,身子骨也一天不如一天,李敏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李敏的爸爸问她为啥不常来瞧瞧,她只好找了个理由“搪塞”爸爸,说是因为怕打扰到他的工作。她心里头的事儿,实在是不想让爸爸知道,免得他又多一份忧心。
李敏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在他老人家离世前几天,那时候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处于病重的状态。
那天,李敏在中南海的大门口足足等了好久,才终于进到她父亲的卧室里。这时的毛主席已经躺在床上,没法起身了。他紧紧握着李敏的手,声音显得很虚弱:“娇娇啊,怎么这么久都没来瞧瞧我呢?”
李敏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手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她心里头有千言万语,特别想跟父亲说,其实她不是不想来,而是有人阻拦了她,不让她来见父亲。可是,这些话到了嘴边,她又生生咽了回去。她只是抽噎着,断断续续地说:“爸,以后我会尽量多来看您的。”
毛主席听了女儿的答复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慢慢地松开了握着李敏的手。李敏心里明白,爸爸已经累了,于是她悄悄地退出了房间,没有打扰。
谁承想,那次碰面竟然成了李敏跟她老爸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
1976年9月9日,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离开了子就放声大哭起来,怎么也止不住。
李敏想为逝去的父亲尽份孝心,提出要为他守灵,可没想到,这个请求却被江青坚决地给回绝了。
李敏,作为她父亲的亲生女儿,为了能多瞅瞅父亲最后的样子,不得不连续几天跟大伙一块儿排队,去见他父亲最后一面。
主席离世后,李敏心里头一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父亲还在身边。她不住地琢磨,要是自己没从中南海搬走,或许就能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满心遗憾。
1981年那会儿,距离主席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中办的一帮同志找到了李敏,想跟她聊聊关于主席留下的一些东西该怎么处理。
现在的李敏,已经能够坦然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了。她跟中办的工作人员讲:“说到爸爸的遗物,我啥特别的想法都没有,就只要爸爸留给我的那份东西就好。”
后来,李敏家里添置了新的大件,是中办给送来的,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还有一台冰箱,外加八千元现金红包。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留下的东西竟然还没普通老百姓给孩子们的多。这事儿一眼就能看出,这位主席平时过得那叫一个节俭、朴实,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主席给儿女们,还有咱们所有人,留下的最宝贵的宝贝,就是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付出的伟大情怀。这种情怀,肯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值得咱们去好好学习和传承。
不过呢,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操心出力,到头来给后人留下的物质东西并不多,但留给后人的想念却是没完没了。他们的一生,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留下的那份精神遗产,让后人一直铭记在心,思念不断。
1981年,距离毛主席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找到了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想跟她谈谈关于主席留下的一些东西该怎么处理。李敏一听,很直接地说:“我就要爸爸当年给我的那份遗产。”
毛主席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和人民打拼,那他给咱们后代都留下了啥宝贵的东西呢?
【李敏孤独的童年】
李敏啊,她是在1936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出生地是陕北保安那儿的一个老旧窑洞,里面又暗又湿。
她生下来那会儿,身子骨特别纤细。贺子珍刚生完孩子,她父母的老朋友们都来看望。邓大姐一进门,瞧见小小的李敏蜷在妈妈旁边,就像一只柔弱的小猫,心里头那个怜爱啊,赶紧把她搂进怀里,柔声说:“哎呀,这真是个小巧玲珑的小宝贝呢。”
主席一听,脸上露出了笑容,乐道:“那就给它取名叫娇娇好啦。”
娇娇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妈妈贺子珍因为要去苏联治伤并且想继续学习,所以就把她留在了延安,让毛泽东来照顾。
不过,毛主席爸爸因为革命工作特别忙,根本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小李敏。所以,他就把李敏暂时安顿在陕北一户老乡家里。之后呢,李敏又被安排去了延安保育院,那个地方就像咱们现在的幼儿园一样。
平时在保育院,李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得挺开心,时间过得飞快。但一到周六,她就开始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为啥呢?因为那天小伙伴们都会被各自的爸妈接回家,享受家庭的温馨时光。而李敏呢,就得一个人留在保育院,这种感觉,真的挺难熬的。
到了这个时候,李敏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保育院的大门口,眼巴巴地等着、望着,一直等到天都黑了,连个人影都没了,她才万般不舍、边走边回头地被保育院的阿姨领回屋里。她心里头多么盼望爸爸、妈妈能来,哪怕是爸爸手下的工作人员也好,能来接她回去,跟家人团圆啊。
一次又一次,李敏总是落空,没人来接她回家。每个周六,她都是和保育院的阿姨们一块过的。
李敏在保育院的日子里,一晃眼就到了3岁。在那段时间里,她几乎没怎么见过爸爸,以至于都快想不起爸爸长啥样了。
尽管毛主席忙得抽不出身去看望小李敏,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自己的宝贝女儿娇娇。
1940年的时候,贺子珍在苏联生的孩子因为生病不幸没了。为了让心情极度悲伤的贺子珍能好受点,主席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让她去和妈妈团聚,希望能给贺子珍一些安慰。
到了苏联以后,李敏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家的那种温馨感觉。她不光有妈妈的疼爱,还有两个哥哥一直在身边照顾着她,让她感到非常幸福。
可是呢,苏德战争一打起来,那些快乐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妈妈贺子珍得去学校深造,学校规定不能带孩子,所以李敏就被安排去了国际儿童院。
后来啊,毛岸英决定上战场,就先被安排去基础军事学校锻炼了;毛岸青呢,也踏进了学校的校门。这样一来,他们四个人就各奔东西,生活在不同的角落,家里头又冷清了下来。
那时候,李敏不幸患上了肺炎,病情严重到医生都差点宣布没救了,准备要把她送到太平间。还好有她母亲,坚决不肯放弃,硬是把李敏从医院带了回家。为了救治李敏,母亲把家里能卖的东西都拿去换了钱,用来买药和买些有营养的东西给李敏补身体。
经过贺子珍无微不至的照顾,李敏的身体慢慢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了。贺子珍整天守在李敏身边,细心地照料着她,一点也不敢马虎。在她的努力下,李敏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最终,李敏彻底摆脱了病痛,恢复了往日的健康。
李敏的身体刚好点,儿童院的人就想接她回去。贺子珍瞅瞅还病恹恹的女儿,心里头一百个不乐意。她尝试着解释,可因为自己俄文说得不太溜,沟通上出了点岔子,结果就被人家误会成精神有问题,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下可好,李敏又只能孤零零地在儿童院待着了。
1947年,那种日子总算是到头了,贺子珍在大家伙儿的帮助和好朋友的关心下,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这时候,她的女儿李敏也已经是个十一岁的大姑娘了。
【与父亲毛泽东在一起的日子】
李敏对她爸爸几乎没啥记忆。当然啦,毛主席的画像她是看过的,在苏联的国际儿童院大礼堂挂着呢,老师们也给她讲过毛主席那些了不起的事儿,但她压根儿没想过,这位伟大的人物竟然会是她的亲爸爸。
有那么一天,哥哥领着她在礼堂里转悠,玩着玩着,他突然转头问她:“娇娇,你知道咱爸是谁不?”
李敏摆了摆手,用她那还未完全发育的声音说道:“我不清楚,我对爸爸的长相没有印象,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哥哥领着她走到毛主席画像的跟前,用手一指,跟她说:“看,这就是咱们心里的大家长。”
李敏一个劲儿地盯着那幅画,就像是要把画里头的人深深印在自己心里头似的,全神贯注,眼睛都不带眨的。
回国后,李敏跟着妈妈一块儿去了哈尔滨。那时候,哈尔滨已经迎来了解放,到处都能看到毛主席的画像挂在那儿。每次碰到这些画像,李敏都会停下脚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看,老半天都挪不开眼。不过,她一直没敢开口问妈妈,因为从到哈尔滨开始,妈妈就没主动提过爸爸的事儿。
直到有一天,李敏家里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那就是她的小姨贺怡。小姨一进门,就跟妈妈说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消息:是毛主席特地让她来接李敏去北京呢。
李敏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因为她马上就要和爸爸见面了。
妈妈心里头其实挺舍不得的,但为了女儿的未来着想,她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她跟李敏说,到了爸爸那边,一定要乖乖听话。爸爸平时工作挺累的,没啥事就别去烦他了。
后来,李敏在小姨的带领下,一起来到了北京。小姨直接带着李敏去见正在香山静养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女儿好不容易见上了面,尽管他们已经有好多年没在一起了,但血脉相连,一点也没觉得陌生。两个人没聊多久,就像是老朋友一样亲近了。
不过,李敏和她父亲之间的沟通不太顺畅。原因是李敏在苏联长大,所以俄文说得比中文还溜,一着急起来,嘴里就冒出一连串俄语。每当这种时候,毛主席心里头就觉得对不住女儿,感觉自己从小没好好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
所以,每当主席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尽量陪在李敏身旁,心里盘算着要把女儿小时候缺少的爸爸的爱给补回来。
那段时间里,李敏经常和老爸一起吃饭、一块儿玩、一块散步,这真的是李敏最开心的日子。每次和老爸待在一起,她都感觉特别幸福,那是段无比珍贵的记忆。
李敏到了该上学的岁数,老爸就让她自己去学校,还特地叮嘱她,不能搭他的专车上下学。
李敏凭借出色的成绩成功迈入了大学的校门,跟其他同学没啥两样,住的是宿舍,吃的也是学校食堂的大锅饭,一点特别待遇都没有。从入学到毕业,这么长时间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压根不知道,原来李敏是主席的女儿呢。
李敏进了京城后,就一直和爸爸住在一起了。不过呢,他们俩心里始终惦记着远在上海、一个人生活的妈妈贺子珍。
每到放寒暑假的时候,主席都会让李敏自个儿搭乘火车去见她的妈妈。等李敏回来后,主席总会详细询问贺子珍的情况。同样地,当李敏到了妈妈那边,妈妈也总是关切地打听主席的近况。这样一来二去的,李敏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父母之间的“传话筒”。在这个过程中,李敏不仅承担起了这个角色,还逐渐培养出了自己独立、自强和坚韧的性格。
【与父亲分离的日子】
后来啊,李敏碰到了特别喜欢的人,那就是孔令华,俩人就商量着要结婚。那时候的孔令华,压根不知道李敏其实是毛主席的闺女。
李敏跟老爸说了自己的打算,老爸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觉得闺女这就要出嫁,真是时光飞逝啊。不过,作为父亲,他还是想替闺女把把关,见见那位未来的女婿。
孔令华得知即将要见的女友老爸竟是毛主席时,心里头不由得一惊,还有点小忐忑。
李敏领着孔令华走进中南海,站在父亲面前时,心里头七上八下的,挺不踏实。她不知道父亲会怎么看孔令华,心里头有点儿犯嘀咕。毕竟,这是件大事儿,关系到她一生的幸福。但她也明白,父亲一直希望她能找个靠谱的人,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尽管心里头有点儿紧张,她还是鼓起勇气,把孔令华带到了父亲面前。她想,无论如何,都得让父亲看看孔令华这个人,听听他的意见。就这样,李敏带着忐忑的心情,等待着父亲的反应。
毛主席默默地打量着站在面前的小伙子,突然间,他朝女儿露出了一个微笑。李敏见状,心里顿时松了一口气,知道父亲这一关算是过了,他对孔令华是认可的。
1959年8月份,毛主席在庐山会议结束后,立马急着回到了北京,他要亲自为自己的闺女和孔令华举办婚礼。
毛主席亲自挑选了参加婚礼的客人名单,婚礼的开销用的是他自己的稿费。他慷慨地拿出了四百块钱,准备了三桌丰盛的酒席,邀请宾客们一起来热闹热闹,吃了顿大餐。不仅如此,他还安排大家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美好时光。婚礼结束时,大家还一起拍了张照片,留下这难忘的瞬间。
过了好些年,李敏心里还是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场在中南海办的婚礼。虽然说,它可能没有寻常老百姓家的婚礼那般吵吵闹闹、欢欢喜喜,但对李敏而言,那真的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怎么也忘不了。
后来啊,李敏家的大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毛主席对这个小外孙简直是爱不释手。他工作一忙完,就爱往李敏那儿跑,就为了抱抱这小家伙,好好享受一把当外祖父的快乐时光。
李敏成家了以后,就主动说要搬出中南海,去外面过自己的小日子。可谁承想,这个决定让她以后想见父亲一面,比什么都难,到最后,连父亲走的那一刻都没能见上。
李敏刚搬离中南海不久后,她进出那里的证件就被收回去了。从那以后,她和父亲就被一道醒目的红色高墙分隔开来,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随意相见。
一开始,李敏每周都还能和父亲见上一面。每次见面,他们俩都能聊上好一阵子,好像有说不尽的话题似的。不过,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李敏还是得离开。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敏发现要见父亲一面真是越来越不容易了。每次去,光是等消息就得老半天,有时候一两个小时都没个回响。好不容易见到了父亲,看到他那张越来越显老的脸,身子骨也一天不如一天,李敏心里头那个滋味,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李敏的爸爸问她为啥不常来瞧瞧,她只好找了个理由“搪塞”爸爸,说是因为怕打扰到他的工作。她心里头的事儿,实在是不想让爸爸知道,免得他又多一份忧心。
李敏见父亲的最后一面,是在他老人家离世前几天,那时候主席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处于病重的状态。
那天,李敏在中南海的大门口足足等了好久,才终于进到她父亲的卧室里。这时的毛主席已经躺在床上,没法起身了。他紧紧握着李敏的手,声音显得很虚弱:“娇娇啊,怎么这么久都没来瞧瞧我呢?”
李敏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深切地感受到父亲的手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她心里头有千言万语,特别想跟父亲说,其实她不是不想来,而是有人阻拦了她,不让她来见父亲。可是,这些话到了嘴边,她又生生咽了回去。她只是抽噎着,断断续续地说:“爸,以后我会尽量多来看您的。”
毛主席听了女儿的答复后,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慢慢地松开了握着李敏的手。李敏心里明白,爸爸已经累了,于是她悄悄地退出了房间,没有打扰。
谁承想,那次碰面竟然成了李敏跟她老爸最后一次相见的机会。
1976年9月9日,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离开了子就放声大哭起来,怎么也止不住。
李敏想为逝去的父亲尽份孝心,提出要为他守灵,可没想到,这个请求却被江青坚决地给回绝了。
李敏,作为她父亲的亲生女儿,为了能多瞅瞅父亲最后的样子,不得不连续几天跟大伙一块儿排队,去见他父亲最后一面。
主席离世后,李敏心里头一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总觉得父亲还在身边。她不住地琢磨,要是自己没从中南海搬走,或许就能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满心遗憾。
1981年那会儿,距离主席离世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中办的一帮同志找到了李敏,想跟她聊聊关于主席留下的一些东西该怎么处理。
现在的李敏,已经能够坦然接受父亲离世的事实了。她跟中办的工作人员讲:“说到爸爸的遗物,我啥特别的想法都没有,就只要爸爸留给我的那份东西就好。”
后来,李敏家里添置了新的大件,是中办给送来的,有一台彩色电视机,还有一台冰箱,外加八千元现金红包。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留下的东西竟然还没普通老百姓给孩子们的多。这事儿一眼就能看出,这位主席平时过得那叫一个节俭、朴实,真是一点都不夸张。
主席给儿女们,还有咱们所有人,留下的最宝贵的宝贝,就是他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国家付出的伟大情怀。这种情怀,肯定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值得咱们去好好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