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发动贸易战,重点打击中国,美财长:不许中国制造更多产品

南柯纪实 2025-04-08 09:40:30

前言

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变得更加激烈,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美国已经先后三次对华加征了54%关税。

特朗普政府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虚空造牌”、“极限施压”的手段,来攫取更多的好处,并保证自己的霸权地位。

像美国现任财长贝森特更是直接放话:美国的目的,就是不许中国制造更多产品。

只不过,面对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强有力反制,美国财长的这一说法,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关税战?

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迅速升级,4月3日,美国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声称此举旨在“保护美国制造业和就业”。

紧随其后,新任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4月5日的采访中明确表示:

中国在电动汽车、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的“过度生产”威胁了美国经济,必须加以遏制。

他强调,美国不会容忍中国制造更多产品挤占全球市场,这一言论迅速成为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的核心论调。

贝森特的立场并非空穴来风,自特朗普2018年首次发动贸易战以来,美国便试图通过关税和制裁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如今,这一策略变本加厉,截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产品对美出口占比已达15%,而美国本土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贝森特上任后,延续了特朗普“美国优先”的经济逻辑,将中国制造视为头号威胁。

4月6日,美国商务部进一步提议对中国部分高科技企业实施出口禁令,试图切断中国供应链的命脉。

不过,美国的这一做法却遭到了中方的坚决反制,4月5日,中国商务部宣布自4月10日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同时对16家美国企业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反制直击美国农业和制造业要害,尤其是特朗普票仓所在的农业州,此次反击不仅是对关税的直接回应,更是对贝森特霸权言论的明确驳斥。

美国的战略困境

贝森特的言论,表面上是经济诉求,实则是美国战略焦虑的集中体现。

然而,这种指责却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那就是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非中国制造的结果,而是其自身政策失误的苦果。

过去几十年,美国资本追逐短期利润,大量制造业外流,导致其在新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下滑。

数据显示,美国在全球光伏产业中的份额已从2010年的40%降至2024年的不足10%,而中国凭借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占据了70%以上市场。

贝森特试图将这一差距归咎于中国“产能过剩”,却忽视了美国自身创新乏力的现实。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要求中国“少生产”,一边却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以电动汽车为例,2024年美国本土产量仅150万辆,而市场需求超300万辆,缺口依赖进口填补。

所以,贝森特的遏制逻辑,实质上是让中国为美国的产业短板背锅。

这种单边主义思维不仅站不住脚,也难以获得盟友支持,尽管贝森特呼吁国际社会联合抵制中国,但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并未完全倒向美国,反而继续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可以说,从长远看,这种“锁死中国”的策略注定徒劳无功。毕竟,全球化的潮流不会因一国意志而逆转。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制造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韧性,尽管受到美国关税冲击,中国出口总额却依然保持强势增长。

在半导体领域,尽管美国实施严格出口管制,中国国产芯片自给率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35%,并计划2027年突破50%。

即便美国试图封堵中国制造,中国仍有广阔的全球舞台,而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正在让中国逐步摆脱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结语

面对中国制造的崛起,美国从全球化的引领者沦为阻挠者,而中国则以强硬反击和坚定步伐回应一切威胁。

历史不会因任何一方的意志停滞,中国制造的征途更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止步。贸易战的硝烟未散,但中国已用行动证明:崛起之路,势不可挡。

参考资料

华尔街见闻:《美国财长贝森特:我们奉行强势美元政策》2025年4月5日

金融界:《美财长:关税政策每年可为美国带来3000亿至6000亿美元收入》2025年4月5日

0 阅读:2

南柯纪实

简介:探索者勇攀高峰,执着着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