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来了!街头呼唤中国姑娘的古巴老人,牵出史诗级的彩蛋

秋蝶评娱乐 2025-02-20 05:28:31

“Chinita!(中国姑娘!)”2月1日,中国博主Missya正惬意地感受着古巴特立尼达小镇夜色时,耳边传来一阵呼唤声。

可环顾周围并没有看到人,等她继续向前走时,声音又响起来。

她停下来循声看去,街角的栅栏后,一位佝偻的白发老人急切地向她招手。

由于当时是晚上,又是异国他乡,Missya对老人的热情充满了警惕。

老人见状,手忙脚乱地示意让Missya等一下,他返回屋里一会又走了出来,他颤巍巍递出的一本泛黄证书上,上面赫然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毕业证”。

原来,老人名叫Dido,曾于1961年9月来到山西临汾学习飞行,一学就是两年。

Missya说,老人的家徒四壁,却与满柜勋章形成鲜明对比:褪色的军装、安哥拉解放运动的证书、写满中文对话的笔记本……

让人想不到的是,老人这一声的呼唤,竟牵出半个世纪的情谊。

1961年,中古建交刚满一年,古巴革命政权急需空军力量。中国伸出援手,接收223名古巴青年赴华学习飞行技术。

而20岁的Dido(以下叫桑焕)正是其中一员,在山西临汾第十二航空学校开启严苛训练。

这一段经历,也成为桑焕一生难以磨灭的回忆。

中国教官,是比他大了几岁的同龄人,教官们不仅教会他们技术,还会在零下20℃的冬夜,脱下棉衣裹住瑟瑟发抖的古巴学员。

为了解决语言问题,教官们亲自编写西班牙教材,古巴学员生病时,教员又熬夜照料......

这一切,桑焕都看在眼里,他在笔记本下写下:为人民服务,此后中文成为他珍藏一生的“第二母语”。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距离毕业仅剩4个月的桑焕与战友们决定回国保卫家园。

临别时,中国教官叮嘱:“飞得再高,别忘了这里也是家。

就这样,桑焕与中国教官、或者说是中国,建立了跨越语言的革命情谊。 归国后,桑焕为保家卫国而战,经历了多少战争,如何熬过九死一生,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通过证书,他曾去非洲参与安哥拉解放运动,是妥妥的一枚国际主义战士。

说起战友,桑焕淡淡地说出:“都死了。”

如今82岁的桑焕独居陋室,每日透过栅栏寻找亚洲面孔,只是面对他的呼唤停下来的没几个人。

当他得知Missya也准备离开特立尼达时,他马上露出依依不舍的表情,然后红着眼问从哈瓦那到北京机票要多少钱。

半个世纪过去了,桑焕心里想的还是中国,他经常对着那泛黄的证书喃喃自语:“北京现在什么样?”

然而,作为一位超过八十高龄的老人,身上还带着曾经追击的旧伤,想飘洋过海来一趟中国,谈何容易?

谁曾想,Missya的视频引爆网络,点赞超200万。

评论区里更是炸开了锅:

“是我爷爷的学生。”

“他是我姥爷带过的那批古巴学员。”

“我飞行的朋友想带他重返蓝天。”

网友们纷纷自发行动,河南网友帮桑焕找到90岁教官周生敬;有人为他众筹机票,航空公司愿提供头等舱;更多人翻出祖辈与古巴学员的合影......

人民空军官媒也火速回应,表示这段跨越时空的情谊终将延续下去。

2月10日元宵也,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元邀请桑焕等老飞行员共聚,合唱《我是一个兵》。

他们抚摸着空军提供的当年训练合影和书信复印件,哽咽道:“中国不仅教技术,更教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场跨越63年的重逢,被央视称为“电影般的梦幻结尾”。

更惊喜的是,空军还计划邀请桑焕重返中国,看看他曾经驾驶的初教6教练机,以及如今歼-20翱翔的蓝天。

有网友去探访临汾第十二航校旧址,声称在荒废跑道旁找到桑焕的档案,晒出的照片上,青年目光坚毅,与如今窗后佝偻身影重叠。

也有网友去探望桑焕,发现桑焕并不是孤寡老人,他的女儿在不远处开民宿,旁边也住着侄子,但桑焕还是会觉得孤单,喜欢找路人聊天,尤其是中国人。

桑焕的故事,串联起中古两国共同的红色记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空学校,这所曾培养古巴学员的军校,如今已并入石家庄飞行学院,学员们驾驶着四代机续写传奇。

有网友说:“若我去古巴,会带上歼-20模型,告诉桑焕同志,社会主义的天空已由我们守护。”

若你路过特立尼达,请为桑焕驻足片刻。对他而言,每个中国人都是故人。

从特立尼达街头的呼唤,到哈瓦那大使馆的歌声,这场跨越时空的友谊,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鲜活注脚。

桑焕用一生诠释了“中国人”三个字的分量,而中国网友与官方的接力回应,则让世界看到:历史的温度,从未冷却。

或许,那张从哈瓦那飞往北京的机票,早已不再是老人一个人的执念,而是中古友谊在新时代的启航票根。

0 阅读:7

秋蝶评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