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华裔女科学家的意外离世,震惊了全球医学圈。
2024年7月10日,著名华裔美籍神经学科学家、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教授吴瑛,在芝加哥的家中因“服用过量药物”自杀身亡。在感到震惊、悲痛之际,人们不禁要问,一位学术成就如此卓越的学者,为何突然离世?
香港《南华早报》近期发布的一篇文章,揭开了谜底:一切都归结于那个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华裔科学家:科研出色。吴瑛生于合肥,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90年代中期,她先后就职于华盛顿大学、上海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美国西北大学等知名高校和机构。作为Science、Nature、Cell等15个期刊的审稿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意大利Telethon基金会等重要机构的评审专家,吴瑛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赢得了广泛认可。正是这样一位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学者,却遭遇了美国政府蛮横的不公对待,最终郁郁而终。一名顶尖科学家,处在学术水平上升期,拥有光明发展前景,却突然出现如此意外,我们必须要看清楚背后的孰是孰非。NIH:从资助到审查。一切还要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司法部启动的“中国行动计划”说起。这项计划表面上是在“防范经济间谍活动”与“保护知识产权免受窃取”,实则演变为对华裔科学家,以及与中国有科研合作关系的学者进行的无理调查。吴瑛不幸遭遇的幕后黑手,恰是她在西北大学所设实验室的主要资助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中国行动计划”出台后,NIH迅速设立了一个针对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审查项目,将华裔科学家作为重点审查对象。今年4月30日,吴瑛的研究基金到期后,西北大学决定关闭其实验室,并禁止她再次申请NIH研究基金。有舆论认为,这有可能是西北大学与NIH联合对吴瑛实施的调查。
美国的焦虑:泛化的“国家安全”。
近年来,为强化对中国的遏制与打压,美国肆意泛化“国家安全”边界,在高科技领域筑起重重壁垒,形成“科技孤岛”,对包括华裔科学家在内的科研人员实施无底线地打压与迫害。
美方的一系列做法,是典型的“泛化国家安全”,其根源深植于美国难以摆脱的冷战思维与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
这种将矛头无端指向华裔科学家的行为,不仅是对人权与学术自由的公然践踏,更是美国内部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信心不足、情绪焦虑的外露。
它揭示了美国政府在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时的短视与偏执,不仅暴露了美国政府的无知和残暴,更显示出美国对自己科技竞争力底气不足。
这种行为非但不能提升美国的科技竞争力,反而会加速全球科研合作的去中心化趋势,削弱其长期以来的科技优势。
我们也奉劝美国,倘若继续以“国家安全”为名大搞政治操控、侵蚀学术交流,一定会遭到文明的唾弃,在世界科学发展历史上也只能留下两个字——“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