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曾国藩的为官过程,深度解读《曾国藩家书》,每日更新,欢迎关注。
浮躁的人,是无法有出息的,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这是曾国藩对大弟曾国潢的忠告。
可惜的是,曾国潢没有把哥哥的话放在心上,最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一、曾国藩的忠告。我们先来了解曾国藩对曾国潢提出忠告的过程。
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五月初,曾国藩在京城,非常高兴地收到弟弟曾国潢的来信。
曾国潢是大弟,曾国藩到京城为官,常年不在家,照顾家的任务,就落到曾国潢的身上。曾国藩不仅觉得愧对这个弟弟,对他也抱以极大的希望,希望他能为家中的弟弟、子侄们做一个好榜样。

可是,当曾国藩展开信纸,看了几行后,内心不平静了。
曾国潢在信中,并没有提到如何学习以及照顾家的问题,而是提到了两件事:一是如何发财;二是希望发财后,通过捐款的方式获得功名,进入官场。
曾国潢写信来,就是特意征求哥哥的意见。
曾国藩的心凉了,他无法理解弟弟为何有如此一个荒唐的想法。
曾国藩是通过多次名落孙山后,才考中进士,得以进入官场,而不是通过银子来获得官位。
曾国藩立即写了回信,告诉曾国潢这个方法行不通。
可是,曾国藩又担心曾国潢难以接受自己的疲劳,于是在信中委婉地提出:
来书想发财捐官云云,犹是浮躁习气。
在曾国藩看来,如果一个人不把浮躁的习气除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获得成功。唯有静心去浮躁,方能成大器。

这是曾国藩的经验总结。
二、曾国藩的实践。从时间上来看,此时的曾国藩,已经是礼部侍郎,是朝中的正二品大员,他的成功告诉弟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把自己身上的浮华气洗洗干净。
曾国藩能成为朝中大员,就是他做事没有丝毫浮躁之举。
曾国藩30岁的时候,才得以正式进入官场,成为翰林院一名从七品检讨。他能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成长为二品侍郎,主要原因,就是他能静心,不浮躁。
曾国藩亲眼目睹很多同僚,为了获得升迁,不是忙着攀附关系,就是忙着敛财,最终人财两空,断送了自己的前途。
曾国藩则不同,他给自己定了12门功课,除了读书、写作外,还特意把“静坐”作为重要的课程,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平和和安静。

正是因为没有浮躁之气,才让曾国藩能一心提升自己的学识,最终成为朝中的重臣。
可惜的是,曾国潢没有把哥哥的建议放在心上,未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心境,最终没有干出什么成就。
曾国藩修炼内心的方法,主要是受阳明心学影响,他的所有修炼内容,在《曾国藩心学》中都有详细讲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参考资料:《曾国藩家书》(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或者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