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铁帽子王的二代也上战场,谁的战功最彪悍,谁给老爹丢人了?

丰丰谈历史 2025-04-14 17:42:40

清朝是靠宗室打天下的。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功封铁帽子王,就是清朝打天下过程当中的8个战功赫赫的宗室王爷。

而清朝入关前后,因为长年的征战、内斗和天花肆虐,宗室凋零得很快。清初八大铁帽子王,活得最久的济尔哈朗,也只活到了清朝入关后12年。

那时候的天下还远未稳定,宗室们依然需要南征北战。

八大铁帽子王的二代们,也都长大成人,大多数子承父业穿上盔甲走上战场。

那么这些“铁二代”在战场上表现如何呢?他们是虎父无犬子,还是给老爹丢人了?

1、将门虎子型

八大铁帽子王的二代们,最彪悍的就是有大清第一亲王之称的礼亲王代善的儿子了。

代善的嫡长子名叫岳讬,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就跟着父祖一起打仗,并成为八旗当中的镶红旗旗主。

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没有指定继承人,岳讬带着自己的弟弟萨哈廉,非但不支持亲爹代善,还告诉代善他们要支持皇太极上位。

岳讬和萨哈廉兄弟也由此有了从龙之功,深得皇太极重用。

皇太极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之后,首封了6个亲王,每一个都战功赫赫,堪称大清含金量最高的一次分封。

岳讬就是这6个亲王之一,封号是成亲王。

然而因为他是代善的儿子,皇太极担心他们这一脉太过显赫,对岳讬多番打压,并削了岳讬的亲王之位。

崇德三年,皇太极再次重用岳讬,让他率军入关攻打明朝。军队大胜而归,岳讬却因为天花死于军中。

皇太极追悔莫及,追封他为“克勤郡王”,这也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岳讬那个和他一起劝亲爹支持代善支持皇太极继位的弟弟萨哈廉,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作为后金和清初的宗室,萨哈廉自然少不了征战沙场。但他更突出的是,他是后金和清初诸王当中少有的文化人,汉化水平非常高,在朝政上的水平也非常高。

皇太极继位之后,萨哈廉一边率军打仗,一边成为皇太极身边智囊一般的存在,皇太极十分依赖他。

皇太极称帝之后大封诸王的时候,以萨哈廉的功劳,就算不是亲王,也该是个郡王。

可是他的父亲代善和哥哥岳讬都已经是亲王了,皇太极不希望看到他们这一脉太过强大,就刻意冷落了他,没有给他任何爵位。

此时的他已经卧病在床,没过多久就因病去世,年仅33岁。

伤心的皇太极立即追封他为颖亲王。

萨哈廉的儿子勒克德浑,则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

如果光靠勒克德浑的功劳,成为铁帽子王是比较勉强的,可以说这顶铁帽子是他们父子二人共同的功劳获得的。

代善的这两个儿子,岳讬和萨哈廉,都太过彪悍,以至于自立门户,自成一脉铁帽子王,而没有继承代善的礼亲王爵位。

除此之外代善还有一个叫做瓦克达的儿子,功劳虽然比不上两个哥哥,却也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开始打仗,参加了清朝大部分重要战役,靠战功给自己挣了个谦郡王的爵位。

代善的其他儿子早逝,这3个出色的儿子都凭战功自立门户,所以礼亲王的爵位最终由第7子满达海继承。

当满达海也不是一个全靠父亲的二代。他虽然没打过什么独当一面的大战,但清朝意义重大的松锦之战、山海关之战、追击李自成之战、讨伐四川张献忠之战等大战里都有他的身影。

也算是没有辱没父亲代善的威名了。

总的来说,礼亲王代善的儿子们,是铁帽子王二代当中最优秀的。

他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三个都能靠自己封王自立门户,继承爵位的那一个也对得起自己的亲王之位,成材率可以说非常高了。

2、平平无奇型

清朝入关之后,由于内斗和天花的影响,清朝能征善战的宗室逐渐凋零,以至于顺治皇帝不得不重用三藩。

与此同时,一些“铁二代”们也成长起来。顺治皇帝便把目光放到了他们身上,给他们率军出征的机会,期待他们当中能出几个像他们父亲那样能征善战的。

其中比较出人意料的,是多铎的儿子们。

多铎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同母弟。多尔衮去世之后被顺治皇帝清算,已经去世的多铎也受到牵连,从亲王降为郡王。他把原本继承了豫亲王爵位的儿子多尼,就此成了信郡王。

以他们这一脉和顺治皇帝的关系,就算还有个郡王爵位傍身,按理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可是顺治在清朝宗室凋零的情况下,终究还是在顺治十五年启用了多铎的儿子多尼,任命他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征伐南明的李定国。

23岁的多尼第一次上战场,虽说表现并无多少惊艳之处,倒也打了胜仗归来。但顺治终究看他不太顺眼,一边奖励他,一边找了个战争当中的错处,罚了他5000两银子。

第二年多尼去世,年仅26岁,没有了进一步表现的机会。

多尼之外,多铎的另一个儿子董额也在康熙年间被康熙皇帝启用,被封为定西大将军,去讨伐响应吴三桂叛乱的平凉提督王辅臣。

董额表现平平,久攻不下,后来康熙只好派大学士图海去视师,让董额听图海节制。

那之后清朝的皇帝大概也认清了战功赫赫是多铎自己的事,他的儿子们可靠不住。多铎的后人从此靠吃多铎的老本安心当铁帽子王过日子。

另一个铁帽子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儿子,也没比多铎的儿子好到哪儿去。

济尔哈朗继承爵位的儿子济度,在济尔哈朗在世的时候奉命去攻打郑成功,三年间也取得了一些胜利。

但济尔哈朗去世之后,他回京继承亲王爵位,从此没再上战场了。

济尔哈朗的另一个儿子巴尔堪,从康熙十三年讨伐三藩当中的耿精忠开始,到康熙十九年因旧伤复发去世,打了6年仗,取得不少胜利,在铁帽子王当中战功算是履历比较好看的了。

不过他基本不是作为主帅出征,所以总体可夸耀之处业有限,只能说没给父亲丢脸。

克勤郡王岳讬,有3个儿子都征战沙场,在“铁二代”当中算是仅次于礼亲王代善的儿子。

不过他儿子的质量可就没有代善儿子的高了。岳讬这几个儿子,基本上没有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出征的,而都是给各亲王、郡王当副将。

打仗的水平在宗室当中也算是不功不过,没犯什么致命的错误,也时不时因为失误被罚。

但总体来说他们打仗的年限都比较长,不像多铎的儿子一样打完一仗就在再也没有上战场的机会,说明他们在战场上安心听从指挥的话还是够用的。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儿子当中则只有继承爵位的勒尔锦上阵打仗。他在三藩之乱中以宁南靖寇大将军的身份讨伐吴三桂。

他前期打得还是不错的,取得了不少胜利,收复了不少失地。

但是吴三桂去世之后,眼看胜利在望,他却因为延误战机被康熙削了郡王爵位。

当时的清朝还没有铁帽子王的制度,按理说勒尔锦被削爵之后顺承郡王这个爵位就直接没了。但是康熙感念勒尔锦的爷爷萨哈廉和父亲勒克德浑都为清朝立下大功,特许勒尔锦的儿子跳过他继承爵位。

顺承郡王的爵位这才得以延续下来,并最终成为铁帽子王。

3、躺平享福型

前边说的那一批“铁二代”,虽然也上战场打仗,但是总体来说打仗的水平远远比不上他们的铁帽子王父亲,在宗室当中也是平平无奇。

但是他们起码有了上战场的机会,而且有些“铁二代”还在前线待了很多年。

有几个铁帽子王的儿子,一辈子没有上过战场。

其中代表人物是肃亲王豪格的儿子富绶。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顺治皇帝的大哥,顺治皇帝对他感情很深。

富绶也自小聪慧,深得顺治皇帝宠爱,年仅9岁就继承了豪格的亲王和旗主之位。顺治曾羡慕地看着他说,如果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就好了。

但这么一个聪慧无比的铁二代,却一辈子没上过战场。不知是他没有展现出军事方面的天赋,还是顺治皇帝担心心爱的侄儿在战场上出什么意外,舍不得他冒险。

同样和顺治皇帝感情深厚的承泽亲王硕塞,他的儿子博果铎也是一辈子在京城躺平享福,且沉迷于绘画,绘画水平在宗室当中算是比较高的。

此外还有睿亲王多尔衮的儿子多尔博。

实际上多尔衮一辈子没有亲生儿子。多尔博是多尔衮同母弟多铎的儿子,自小被过继给了多尔衮。

不过多尔博只有7岁那年,多尔衮就坠马去世,随即遭到顺治皇帝的清算。而多尔博的亲生父亲多铎,也早已不在人世。

顺治皇帝没有为难年幼的多尔博,只是命令他归宗多铎,回家由二代豫亲王、多尔博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多尼照顾。

后来顺治清算多尔衮的时候,也没有过多为难多铎这一脉,只是把多铎的亲王之位降为郡王。

多尔博长大之后,顺治按照当时郡王非继承人儿子的正常规格,把他封为了贝勒。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给多尔衮平反,并恢复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让他成为铁帽子王之一。

早已去世的多尔博又在乾隆的安排之下重新继承过继给了多尔衮,他的后人继承了退亲王的爵位。

不过不管多尔博算是多尔衮的二代,还是多铎的二代,他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上战场的机会,安心在京城过自己的日子,属于铁二代当中的躺平型。

04、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清朝这些铁帽子王的二代们,除了代善的儿子相当了不起,靠自己挣了一个半铁帽子王(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铁帽子得有一半算是萨哈廉的)之外,其他二代都没有太大建树。

能够安安稳稳地上阵打仗,纵使没有什么太亮眼的战功,也没有闹出什么难以接受的大败仗来,已经算是了不起的了。

能够安心在京城躺平享福,没把父亲留下来的爵位给弄没了,都算是超过很多二代的水平。

如果从这个角度,而不是非要从虎父无犬子的角度来看的话,清朝这些铁帽子王二代们,居然算是不错的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