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熬过前20集”?国产剧是该有点“集数焦虑”了

佳欣吖啊 2025-03-19 14:40:37
“建议熬过前20集”?国产剧是该有点“集数焦虑”了

国产剧,曾经的故事盛宴,如今却常常沦为快餐式的消费。观众吐槽“注水”“拖沓”,倍速播放、跳集观看成为常态。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上,“三分钟看完一部剧”的解说视频爆火,似乎印证了长剧的衰落。难道,国产剧的好故事真的讲不出来了吗?

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投向曾经的经典。一部《潜伏》,一枚跨越27集的手雷,扣人心弦,成为一代人难以忘怀的荧屏记忆。剧中,翠平数次险些暴露身份,那枚手雷也几经辗转,始终未曾引爆。这种“延迟满足”的叙事策略,在当时或许稀松平常,如今却显得弥足珍贵。它如同文火慢炖的佳肴,滋味悠长,回味无穷。

反观当下许多长剧,却充斥着短视频的叙事逻辑:主打“高能反转”“密集爽点”,恨不得每一集都塞满冲突和高潮。这种“只放辣椒不熬汤底”的做法,固然能刺激观众的感官,却缺乏深度和厚度,如同快餐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然,并非所有长剧都走向了“短剧化”的歧途。近年来,一些口碑佳作,如《漫长的季节》《人世间》等,依然保持着对叙事节奏的把控,注重人物塑造和情感的铺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世事的变迁。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了长剧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讲好故事。

那么,为何越来越多的长剧选择“短剧化”的叙事方式呢?究其原因,流量至上、算法驱动是绕不开的话题。在短视频的冲击下,长剧集的播放量和点击率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迎合观众“求快”“求爽”的心理,一些平台和制作方开始压缩集数,加快节奏,牺牲了故事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此外,创作团队的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编剧缺乏对长篇叙事的驾驭能力,无法构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只能依靠“狗血”桥段和“强反转”来吸引眼球。这种创作上的短板,导致长剧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长剧的“短剧化”趋势,对国产剧的生态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它降低了观众对长剧的耐心和期待,使得真正的好故事难以脱颖而出。其次,它助长了创作上的浮躁风气,不利于精品剧的创作和发展。最后,它也损害了国产剧的整体形象,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方应摒弃唯流量论,给予优质长剧更多的支持和推广,鼓励创作团队精耕细作,打造更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创作团队应提升自身素养,深入生活,挖掘现实题材,以真诚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打磨每一个故事。

观众也应理性追剧,抵制低俗庸俗的作品,支持那些真正用心讲故事的佳作。只有创作者、平台和观众形成合力,才能让国产剧重回故事的正轨,创造新的辉煌。

我们期待,未来的国产剧市场,能够涌现出更多像《潜伏》《漫长的季节》这样的精品之作。它们能够以精巧的叙事、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成为时代的文化印记。

当然,长剧的篇幅并非越长越好。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有效地利用篇幅,展现故事的厚度和广度,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一部好的长剧,应该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观众的时间和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宝贵。长剧要想赢得观众的青睐,必须更加注重内容的质量和叙事的效率。与其追求短平快的刺激,不如沉下心来,打磨每一个细节,让每一个人物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个故事都掷地有声。

我们相信,只要创作者秉持匠心,用心讲好每一个故事,国产剧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