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桓谭的死并没有唤醒刘秀对谶语的迷恋。刘秀一生注定要把谶语进行到底,而且把谶语化为实际行动了一封禅。
而第三位封禅泰山的便是光武帝刘秀。关于他封禅泰山,说来还有一点儿戏剧性的变化。
转眼到了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刘秀乘车去东方各郡去巡视。大臣们见刘秀兴致正浓,为了讨好刘秀,便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陛下’自古以来,受天帝之命而做人间帝王的,治理国家一旦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应该举行封禅大典’向天帝报告自己的政绩。陛下即位已三十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理应当到泰山封禅,祭祀天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但此时的刘秀却摆摆手道:“我虽然当了三十年皇帝,但干得并不咋的,天下黎民百姓还怨声载道!《论语》云:‘吾谁欺,欺天乎?,‘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丨,我不是你们的这些阿谀奉承的马屁功夫能够欺哄的!如果有哪个郡县政府敢于从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前来祝寿,或是歌功颂德,讲些赞颂虚美之词,我一定会处罚他剃光头发的髡刑,放逐他到边疆开荒垦地,让他切身体会到天下百姓辛劳的真实情形。”
大家见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吓得赶紧“封口”,再也不敢提封禅之事了。
然而,因为刘秀第一次对封禅秀过了头,提出的“封口令”令大臣们心有余悸,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对封禅噤若寒蝉,这不由得令刘秀感到苦恼。
光阴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刘秀不再等了,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他把朝中一些重臣叫来,说道:“我前些日子斋戒读书之时,读了一部谶书——《河图会昌符》。此书中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诚善用之,奸伪不萌’,思来想去,不明白其中之意,请大家帮我解解惑。”等施工队连夜施工,日夜筑坛后,二十二日清晨,封禅大典才正式开始!是日,泰山南麓之下燃起柴火,旌旗遍野,鼓乐齐鸣。淋浴更衣的刘秀率众祭祀众神。随后,刘秀乘坐御用挽车登山,众人步行而随。“日中’’后(中午午时之后),到达山顶,更换祭服。至“晡时”(傍晚申时),刘秀登上祭坛,开始举行祭天仪式。仪式结束后,文武百官高呼万岁,山鸣谷应。当时,天上有微云,从山下看山上,山顶在云雾之中,但云量较轻,山顶上的人则不觉身在云中,山上山下的人互相称说,颇为神秘壮观
庆贺封礼告成后,大家又从原路下山。返回天门时,暮色已深,百官队伍连绵二十余里在黑暗中摸索,靠石头撞击的声音互相跟从,直到“夜半”(深夜子时)后,刘秀才抵达山下。而群臣到“明旦”(次日清晨寅时)才全部下山。据说一些年老体弱者,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只好无奈地躺在岩石下。天亮后,刘秀派“接援人员”才把他们顺利转移到山下来。
刘秀下山之后,认为封禅顺利,兴高采烈地说:“昨天上山的时候,我的车子要快行,又怕催逼了前边的人;要停止,又怕踩踏了后边的人。一路上道路险峻,危险异常,真担心上不了山。幸好我身体好,不觉劳累。只是你们诸位风餐露宿,辛苦了。不过,我们这次封禅,无一人生病,那也是老天爷的保佑哩!”
刘秀在山下稍事休息之后,于二十五日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并且下令免去奉高县当年的一切租税。四月五日,刘秀返回洛阳。四月十一曰,他下诏大赦天下,改今年为建武中元元年。至此,这场盛况空前的封禅大典终于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