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崇寿寺三宝:北魏碑、唐经幢、宋释迦殿,等你来探

醉香谈旅游 2025-02-17 14:15:11

在山西晋城泽州巴公镇西郜村东北的高岗上,崇寿寺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古老寺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崇寿寺的历史十分悠久,唐开元七年重修,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再次重修,此后金、元、明、清屡有修建。据大元皇庆元年《重修祟寿寺碑》记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勅赐院额号祟寿之寺。这座寺庙不仅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建的第十九座寺院,更是我国第一座建在村镇的佛寺,其创建年代之久远,在晋城境内首屈一指。

崇寿寺有三宝,分别是北魏造像碑、唐代经幢和宋代遗构释迦殿。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更是佛教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寺院山门建在十八级台阶的高台之上,登上山门进入前院,正北为天王殿,两侧各有掖门,与东西钟鼓楼一字排开。掖门前各有一对小石狮,造型生动活泼,仿佛在欢迎着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

进入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株参天古柏。古柏已逾千年,需三人方能合围,如今枯枝复翠,郁郁葱葱。在古柏的旁边,是两座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每座通高4米,须弥座上雕宝装莲瓣及石狮,宝盖为璎珞花纹。幢身刻有陀罗经,虽经千年风雨浸蚀,但楷体字迹及莲花图案仍隐约可见。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佛教界著名经书,为释迦牟尼所亲授。民间相传,围着石经幢转圈,即能受到感应,获得安乐增寿。崇寿寺之名大概也与此有关。唐代石经幢在全国现存的数量极少,因此崇寿寺石经幢显得弥足珍贵。

中院的释迦殿是现存最古老最具文物价值的砖木建筑。这座殿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台基之上,为宋金遗物。殿身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檐下斗棋古朴,为五铺作双下昂。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间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年间刻字。南北殿门贯通,出檐舒展自然,檐柱有侧角生起,斗拱排列疏朗,琉璃脊饰流光溢彩,堪为古代建筑精品。

从建筑史角度来看,释迦殿是晋东南建筑从地方做法到《营造法式》官式做法转变的节点性见证。其转角铺作正侧身跳头鸳鸯交首栱的做法,完全遵照了《营造法式》“斗底两面相交,隐出栱头”之规定,是《营造法式》此项规定的注解;内柱柱头华栱向内出抄承乳栿过柱缝承在四椽栿之下的栱头,向外制成㭼头承于乳栿之下,这是在内柱柱头之上前后叠压分出两只㭼头承栿做法之首例;内柱柱头使用了瓜棱形栌斗,是目前已知宋构之首例;前后门均使用青石门框,也是晋东南所仅见。

这座寺院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更是艺术的瑰宝。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同时,寺院的宗教文化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

如今,崇寿寺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我们应该珍惜这座寺庙,保护好它,让它继续传承下去。

在未来的发展中,崇寿寺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它将不断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同时,它也将为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崇寿寺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寺院,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它的建筑风格独特,文物价值珍贵,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崇寿寺将继续绽放光彩,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