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研)联合工信部发布《智能驾驶数据披露技术规范》,首次明确要求车企必须公示三项核心指标——系统误判率、接管频率、环境适应能力。这一新规直击行业痛点,将智能驾驶从“参数营销”推向“数据实证”时代,消费者首次能以量化数据评估车企的智驾能力。
第一章 新规解读:车企必须公开的三大“生命线”中汽研新规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透明化,重建消费者信任并推动行业技术迭代。三项强制公示指标的定义与意义如下:
系统误判率
定义:每万公里内智驾系统对障碍物、交通信号、车道线等关键元素的识别错误次数。
行业现状:华为ADS 3.0通过GOD网络将非标障碍物误判率降至0.8次/万公里,而特斯拉FSD因依赖纯视觉方案,在中国复杂路况下误判率达3.2次/万公里。
意义:直接反映算法的鲁棒性,是衡量安全性的核心指标。
接管频率
定义:用户需手动干预系统的平均里程间隔(单位:百公里)。
实测对比:小鹏XNGP城市NOA接管频率为0.5次/百公里,蔚来NOP 3.0因场景泛化能力不足,接管频率达0.9次/百公里。
意义:体现系统在真实场景下的可靠性,高接管频率预示潜在风险。
环境适应能力
定义:系统在极端天气(暴雨/浓雾)、复杂路况(无标线道路/施工区)下的功能可用性评级(分A-E五级)。
技术差异:华为ADS 3.0凭借激光雷达融合方案,在暴雨场景评级为B级;特斯拉FSD因摄像头易受干扰,评级仅为D级。
意义:量化智驾系统的场景边界,避免用户误用导致事故8。
第二章 实测对比:头部车企数据差异全解析中汽研联合第三方机构对主流智驾系统进行横向评测,结果揭示显著技术分化:
华为ADS 3.0:依托激光雷达与GOD网络,误判率最低,但硬件成本较高;
小鹏XNGP:双激光雷达+时序融合算法平衡性能与成本,但极端天气表现待提升;
蔚来NOP 3.0:自研芯片算力优势明显,但场景泛化能力不足,接管频率偏高。
第三章 用户指南:三步查看实时智驾数据根据新规,车企需在车机系统中开放数据查询入口。以主流车型为例:
华为鸿蒙座舱
路径:中控屏→「智驾」→「数据报告」→选择「误判率/接管记录/环境评级」;
支持实时调取最近30天数据,并可对比历史趋势。
小鹏Xmart OS
路径:语音唤醒“查看智驾数据”或进入「设置」→「辅助驾驶」→「数据公示」;
提供分路段(高速/城市)统计,支持导出PDF报告。
蔚来NOMI
路径:中控屏→「我的车辆」→「智驾日志」→「公开指标」;
数据按周更新,标注工信部备案编号,确保权威性。
注意事项:部分车企可能隐藏深层数据,用户可依据《规范》要求向中汽研投诉未合规行为5。
第四章 合规声明:数据披露背后的技术标准中汽研明确,公示数据需基于以下技术规范:
测试场景库:覆盖CIDAS交通事故数据库中的2000+高危场景,包括“鬼探头”“逆行电动车”等长尾案例;
数据采集标准:需连续记录事故前30秒至后5秒的全维度数据(车速、传感器状态、驾驶员行为);
算法验证流程:通过虚实结合测试(HIL仿真+实车路测),确保数据真实性。
车企违规后果:未按期公示或数据造假者,将被暂停智驾功能OTA权限,并面临最高车辆售价10%的罚款。
结语:从“黑箱”到“白盒”,智驾安全再进化中汽研的强制数据披露政策,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用脚投票”的依据,更倒逼车企从“堆砌硬件”转向“打磨算法”。当每一行代码都需经得起数据检验,智能驾驶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
今日互动你的车支持查看智驾数据吗?点击投票,看看多少人能一键调取“系统误判率”!
合规声明:本文数据披露标准引自《中国汽研智能驾驶数据披露技术规范》测试案例源自工信部备案信息及第三方评测报告。
第一梯队的小米呢?
问界公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