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枚漂流外太空的中国腕表,它凭什么?

酷玩实验室 2022-12-11 23:41:57

12月9日,山东省烟台市中国首个海上发射母港内,随着一道火光划破了星空,“捷龙三号”火箭顺利完成了发射。

根据媒体报道,捷龙三号火箭已具备“一箭20星”以上的多星发射能力,瞄准的是即将到来的商业卫星大规模发射需求,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件事。

在众多关注这件事的人中,昨天有位中年人格外激动,原因是他设计和制造的一块手表,也跟随着火箭奔向了太空,在轨道同步释放后,成为了首枚长时间漂流太空的中国腕表。

激动的中年男人名叫林秉强,是深圳一家钟表制造公司老板 ,他面相憨直,却有个与外表不符的拉风绰号:

中国表圈里的刘慈欣,设计鬼才。

因为设计手表出圈,去年他曾受邀去酒泉参观了火箭发射,没想到今年自己设计的手表,直接跟随火箭升空了。

对创业者林秉强来说,能得到这次跟中国火箭联名的机会,内心非常激动,他说因为航天事业和他所从事的制造业一样,中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强的曲折道路:

“那种共鸣感是不一样的”。

老林早年间靠做供应链起家,如今自己的工厂集手表设计、生产、制造一套龙,去年获得了科威特礼品采购官下单一百枚表作为国礼,截至目前:

已经卖到了包括瑞士在内的20几个国家。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老林的手表品牌,叫做“贝伦斯”。

贝伦斯的成功故事,不是常见的国货靠着“便宜”杀入海外,而是在高端腕表这个长期被西方垄断的领域,终于有个中国品牌想跟瑞士人掰掰手腕了。

01

196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派遣工作人员,以匿名的方式在休斯顿的钟表店买回去五个品牌的计时腕表,随后对其展开了严苛的质量测试。

5年后,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操纵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第一个出仓后,他和他所说的那句名言一起被写进历史: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人们习惯记住某个行业的第一名,紧随阿姆斯特朗出仓的第二位登月人叫奥尔德林,很少有人能记得住。

但有一个群体可能不会把他忘记,就是手表爱好者,原因是奥尔德林出仓时,在太空服外的手腕上佩戴了一块瑞士腕表。

一枚手表跟随火箭从地球飞往外太空,除了要承受升空时的强大震动和加速外,还要承受外太空的极端环境,包括真空、无重状态、巨大温差和辐射等。

瑞士人生产的腕表当时成功经受住了NASA考验,而60年代末中国孱弱的制造业,还不支持能造这么好的民用手表,老百姓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到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人的消费欲望被唤醒,越来越多人渴望有一块自己的手表。当年的结婚三大件,就是指买齐:

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

当时一块国产手表售价在120元左右,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人三个月的工资,但依然无法阻止老百姓对手表的热情。

那时对时间的获取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出门在外,想知道时间只能靠公共场所的大钟,或者询问他人。

被问到的人拉起中山装袖口,露出手表,看上一眼,别提有多神气了。一位老人在接受钟表杂志采访时,曾回忆过当年买手表后的心情:

“有了自己的手表后,我最喜欢给它上弦时的感觉。转着那个小钮,听着机械转动的响声,浑身的毛孔都舒展开了。”

钟表业是前工业革命时期最精密的手工业。

它把机械美学与结构美学合二为一,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强悍之美,直到今天戴表看时间不再是唯一途径,但仍旧让无数人为它着迷。

老林也正是因为对机械着迷,才入了行。

2006年,林秉强通过做手表配件,进入了手表行业。

2013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手表代工厂。

2014年,已经在手表行业摸爬滚打8年的老林,对这个行业有了些新的想法,他说为什么全世界钟表的配件,很大份额都是由中国提供的,但我们和很多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样:

“中国生产了全球数量最多的腕表,却只得到了最少的利润。

瑞士生产的数量不大,拿走了最高的利润。”

是因为中国跟上世纪60年代一样,制造业各方面水平还很差吗?

很显然并不是。改革开放40几年来,中国已经有非常出色的修表师和独立制表人了,他们同样能够入选AHCI世界独立制表人学会。

中国有非常出色的精加工和配套生产体系,能够为瑞士知名品牌代工。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记者曾问老林为什么下定决心做国产品牌“贝伦斯”,他的回答是:

“我们有这么好的工业基础,难道我们只能做一些低端、低附加值的产品吗?”

02

2014年,林秉强正式开始了贝伦斯产品的研发,并在三年后全面进军高端复杂机械腕表。

开局当然是不顺利的。

老林照着瑞士手表的样子,改改画画,执着于改进传统三针腕表。

但说实话,三根指针的手表已经存在几百年了,一个执着于做设计创新的品牌,很难在三根针上有什么大的突破。

于是,老林换了个思路。

用三针腕表读取时间,放在当下太普通也太乏味了。

既然如此,那贝伦斯能不能把腕表的时间重新定义,以一种特殊的指示方式,把时间读取变得更富有观赏性呢?

2020年GPHG(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老林把两款连表针都没有的表,递到了瑞士人面前。

瑞士方面开始时是质疑,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没法落地的电脑渲染图。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两款表不仅落地了设计,还实现了量产。

于是,两款表双双入围。

GPHG被称为表界奥斯卡,在全球范围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林秉强和他创办的品牌“贝伦斯”几乎一夜成名。

两块入围的手表,其中有一块代号是“转子”,灵感来源“转子发动机”,尤为出彩。

表盘上,两个三角转子的转动轨迹模拟了转子发动机的轨迹,宛如一台发动机在手腕上转动,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去年10月,老林去酒泉参观神舟十三号发射时,佩戴了一块更加颠覆传统的腕表。

这款表的代号是“计划一号”,致敬了中国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表盘上两颗引人注目的星球,分别代表着地球和火星。

“计划一号”不仅完全打破了传统腕表的圆盘样式,准确还原了地球、火星的自转过程,还能完整地读取两个星球的星期、日历和时间,透过球形蓝宝石玻璃的包裹,可以隐约观察到那份机械散发出来的美感。

这几款表大获成功,远销海内外,但却也受到小部分爱表人士的批评。

原因是这些表虽然是贝伦斯原创设计,但因为选择跟国外独立制表一样,基础机芯并不是自产,所以在一些人眼中算不得是国产腕表。

去年戴着“计划一号”参观完卫星发射后,林秉强大受鼓舞,决心即使再困难,也一定要把已经在研发的国产机芯,加速搞出来。

2022年3月,瑞士日内瓦Time to watches表展,贝伦斯是唯一应邀出席的中国品牌,当时周围外国大牌林立,用孤军奋战来形容毫不夸张。

就在外国游客对唯一的中国品牌驻足好奇时,贝伦斯高调发布了迄今为止品牌最复杂的款式“近地点”。

这枚表首次搭载了自产手动机芯,正面使用了加工难度巨大的“微型红宝石轴承链”来显示小时,同时装配了可以模拟实时地球和月球天体位置的系统。

全表零件超过450个,组装单枚表工时约105小时。

“近地点”让现场的爱表人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吸引了瑞士独立制表人协会前主席、世界级独立制表人切金的关注,也促成了他和贝伦斯联合表款的诞生。

有不少瑞士品牌方的大佬跑来欣赏完这块表,一度有点儿不太敢相信,中国人居然能够造出如此精致、复杂、充满天文幻想的艺术品。

在“近地点”后,贝伦斯的研发马不停蹄,推出了首个自产自动机芯,也是贝伦斯的第二款自产机芯,搭载它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那块,刚刚跟随“捷龙三号”飞向外天空的“星舰II 中国火箭联名款腕表”。

星舰II 中国火箭联名款腕表首次搭载了贝伦斯与杭州机芯厂联合开发的自研机芯BA01,这是中国第一枚大规模量产的无卡度游丝通用机芯。

所谓的“无卡度游丝”,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目前最先进的机械表调整正时系统,最早大量使用这项技术的厂家是劳力士和百达翡丽。

虽然之前国内也有表厂,小规模发布过一批无卡度陀飞轮,但贝伦斯是第一次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价位,做到了无卡度的通用机芯,堪称亚洲首次。

03

与过去几款贝伦斯手表相比,“星舰II”的整体设计充满了科幻与未来感。

既然是与火箭联名,那腕表上自然少不了各种火箭的元素。

星舰II 中国火箭联名款腕表表盘的秒针为中国火箭的LOGO造型,表体侧面还附有一块用回收的火箭一级残骸打造的独特铭牌,这种材料非常稀缺,也限制了这款腕表全球发行量仅有500枚。

腕表的底盖是一枚由艺术家设计的特殊镌刻金属徽章,它以宇航员的太空头盔为设计核心,融合了星体、机械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个性十足。

表壳直径42毫米,是当下主流男士腕表的黄金尺寸,材质为5级钛金属材质。

表带采用了“氟橡胶”材质,不仅颜色时尚能适用多种生活场景,此外还设计了快拆功能,大大提升了操作便捷性。

过去提起国产机芯,大家普遍的印象是毛毛糙糙,毫无打磨,有点儿显廉价。

但星舰II 中国火箭联名款腕表搭载的这款自研BA01机芯,不仅有烤蓝螺丝,机芯的甲板倒脚、鱼鳞纹、放射纹也都一样没拉下,做的非常细腻。

第一次推出自研机芯,就惊艳了业内很多人,离不开林秉强对技术研发的严苛要求。

钟表机芯是集材料学、结构、力学、设计等为一体的大学科,为了恒定走时精度,林秉强曾带领工程师在不同环境下,连续测试了几十种工艺,花了5个月时间,才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镍铜合金,制造出了这个小零件。

一位资深机芯组装师傅曾开玩笑调侃,自己做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疯狂的测试。

而像这样为了一个零件花费数月时间,用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产品,对贝伦斯团队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

甚至,在贝伦斯工厂负责装配的普通工人,上岗前也得接受6-12个月的专业培训。

因为老林厂里的关键零件,装配要求精度,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分之一。

每个螺丝不是拧紧就可以了,松紧度有具体的要求,需要很有经验的师傅,去调教、去感知。

当然了,这样的付出也是有回报的。

2020年,中国消费者买下了全世界超过50%的售价过万元的高级腕表。

这个份额,几乎由瑞士、德国、日本等品牌垄断,很难看到国产腕表的身影。

而贝伦斯,去年已经把国产超过万元的手表,卖到了连瑞士街头都有人戴,成功打开了东南亚、中东和西欧等20多个国家的市场。

尾声

从只能旁观美苏探索外太空,到今天中国火箭接连发射,从羡慕瑞士手表登月,到今天国产腕表也能遨游天际。

中国的很多产业,受益于过去四十年国内制造业崛起带来的红利,正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这个过程当然不会一帆风顺。

就像一位表友所调侃的,国产手表现在想建立自己的品牌,可能国内遇到的困难比国外还要多:

“你有设计了,他们会喷你机芯不行,你有无卡度了,他们会喷不好看,等你打磨精致了,他们会喷你价格不便宜……”

这些怀疑和鞭策,用老林的说法,其实也都是在从不同角度鞭策贝伦斯变得更好。

不管怎么说,像这样认认真真做实业,不是赚一笔快钱就跑的创业者,值得一些尊重和支持。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1 阅读:159

酷玩实验室

简介:专注中国科技发展与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