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依靠算计消费者获利的市场,最终算计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酒店 边下单边涨价,这种“瞬间涨价”现象已成为数字时代消费者面临的普遍困境。图 /IC photo 文 | 苑广阔 “边下单边涨价,时间相差20分钟,价格却涨了近150元。”据《工人日报》报道,近日,重庆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3月份在某平台预订酒店,两晚的价格分别为276元与268元。由于行程有变,约20分钟后,李女士准备再订一晚,但她打开页面后发现,该房型的价格已变为417元。 重庆李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直言遇到过酒店“瞬间涨价”的情况:有的多浏览了几次,酒店价格就涨了;有的是下单后酒店未确认,再点进去时发现已经涨价。 可见,这种“瞬间涨价”现象已成为数字时代消费者面临的普遍困境。表面看是市场供需的自然调节,实则暴露了资本借助数字技术对消费者进行精准收割的无奈现实,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一种披着算法外衣的“杀熟”。 酒店行业声称动态调价是“收益管理”的科学手段,但这种所谓的科学背后隐藏着对消费者的系统性“算计”。当小型酒店依靠人工调价,大型酒店依赖预设算法系统时,消费者实际上被困在一个无形的数字围城中。在这个围城里,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浏览、每一次犹豫不决,都可能成为算法判定你支付意愿的“数据点”。 传统市场中,商家难以精准识别每位顾客的支付意愿;而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的数字足迹成为资本定价的“依据”。 酒店和平台辩解称涨价是“市场行情变化”所致,但这种说辞掩盖了一个关键事实: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技术优势,构建了一个消费者永远处于劣势的交易环境。当酒店能够实时监控预订量并据此调整价格时,消费者却无法获知真实的房间存量信息,这种不对等的市场关系注定了消费者的弱势地位。 技术本应是中立的工具,但当其服务于某些商家对利益的无节制追求时,就异化为算计和损害消费者的利器。酒店和平台通过收集、分析消费者数据,构建了精细的“算计体系”,使价格歧视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准和隐蔽。 面对部分商家对消费者的算计,仅靠消费者提高警惕远远不够,需要从三个层面构建防御体系:法律层面应明确将“大数据杀熟”界定为价格欺诈,提高违法成本;技术层面要打破平台数据垄断,探索建立公平透明的定价机制;文化层面则需培养公众的数字权利意识,认识到个人数据是必须捍卫的新型财产权。 在数字经济的迷宫中,消费者不能永远做待宰的羔羊。当酒店房间价格如股票般瞬息万变时,还需要追问的是,在这场由算法主导的交易游戏中,公平的底线在哪里?技术应当服务于人的福祉,而非沦为收割消费者的工具。 因此,重建数字时代的商业伦理,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利益,更决定着数字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毕竟,一个依靠算计消费者获利的市场,最终算计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撰稿 / 苑广阔(职员)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吴兴发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有关部门不作为的结果。限定最低价最高价,同一天或同一时间段内不准变动价格。
多平台比价…
去年清明节回老家,用GD订了酒店,价格挺好。今年避开高峰期提前回去,觉得价格至少不变,结果平台价格增加了22%!只好找朋友去酒店柜台订,价格降了15%。看了这个文章后,又打开GD看这个酒店,靠,都节后了,价格在节前查的增加22%基础上又增加了5%![捂脸哭]估计过几天再上平台订价格还要高[大笑]。平台这样做的话,谁还会用,最后不是把自己玩死了吗?
大数据杀熟太坏了!卑劣!我用二个帐号比对!
上星期我在去哪儿网订机票,下单时还是五百多元,付款瞬间升到八百多,幸亏没输付款密码
[点赞]
现在购物网站也是这样,商品多浏览几次,越看越贵
本来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熟客应该得到更多的优惠,然而,大数据杀熟恰恰相反,为什么呢?
是这么回事
机票和房价是随着你刷app的次数增加的[笑着哭]
而且到底是商家还是平台赚了这个钱都还是个问题。
平台确有杀熟的行为,这样的平台最终要被消费者淘汰。平台做的是回头客,然而杀熟会使消费者另寻办法。
美团最先搞的这种玩意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