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上海高考志愿填报的过程当中,很多家长的第一个诉求就是:我们孩子要留在上海本地,如果要去外地除非.....
既然这是家长重点考虑的因素,那我们就好奇到底哪个分数段去外地的考生最多呢?今天就来看看上海各分数段考生选择留本地/去外地的人数和比例:

高考总人数分布频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人数最集中的分段是480-530分,并往两侧依次递减,呈正态分布
从图中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上海考生中留沪的分布频率与总人数的分布频率几乎一致。而把上海/外地两条折线对比一看,除了450以下的分数段,其余各分数段去外地的考生都远远低于留沪考生,基本上每个分数段都只有三四百个考生选择去外地:

从比例上看,各分段的比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高分段:560分以上先从分数最高的学生说起:超过600分的考生中,近九成都选择留在上海。紧随其后的590-600分段更明显,超过95%的学生留沪。
这很好理解,超过600分那11%去外地的学霸基本全是去清北的。而对590-600这个分数段的考生而言,上海有复交这两所顶尖985,加上又是本地的,对高分学生吸引力自然大。
再说560到590分这个区间的学生,留沪比例就降到了70%左右。这部分学生虽然分数不错,但想进复交的优势专业可能有点悬。而比起同华和复交医学院,同分数段外地的某些985更加具有吸引力,比如浙大、东南、南大、南开等。
中高分段:530-560对于中高分数段的考生来说,选择比较多样。
530-560分的学生中,留在上海的比例大多在70%到80%之间。他们的分数既能竞争本地211(上外、上财、华理、东华、上大等,尤其是上大的本地招生名额较多,分走了很大一部分本地考生),又可以冲刺外地比较好的211比如北外、中国政法、中央财经大学等,或者捡漏末流985比如大连理工、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
对于这个分段的考生,两方面都有不错的选择,就看如何权衡,不过可以看出大多数本地考生比起冲刺一个更高的学历都更倾向于留沪
中间分段:490-530这个区间的留沪比率其实相对于中高分段考生反而更高,都在85%左右。
尤其520-530分段,留在上海的比例突然上升到88%,明显高于530-540的7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折呢?
因为低于530以下可选择的外地院校明显不如中高分段的,虽然也有很多外地211的分数线位于这个区间,比如河海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但基本已经与好的211无缘了
外地院校的诱惑力低,而选择留在本地倒是有不错的一本可以选择,比如上外贸、上师大、上理等,自然考生更愿意留在上海
中低分段:450-490450-490分段的学生留沪比率依旧比较稳定,基本上也都在80%左右。
这个分数段在上海能读上电力、上海健康医学院、工技大等二本,对应同分数段的外地院校依旧有一些一本甚至是211可供选择。这个分段的考生去的最多的外地院校有天津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其实480-490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分段,因为正好卡在院校的断档层,这个层次运气好一点可以读到上海海洋、上海体育这种双一流,但再往下就是工技大、应技大、二工大这些二本院校了。所以对于卡在480-490的这种分数比较悬的同学来说,选择去外地读一本(中国计量大学、重庆医科大、南京财大等)其实是更稳妥的选择。
低分段:400-450分数一旦低于某个临界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前面几个分段留沪的比率虽有波动,也基本都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但440-450分段,虽然留在本地的人数仍占多数,但比例已骤降到60%。再看430-440分段中,超过58%的学生最终去了外地,留在上海的比例不足42%,外地比率已经超过了留沪率。
这种变化符合预期,440以下在上海只有民办可以选择,那想读公办本科的学生自然就会选择到外地,部分外地高校的录取门槛低,甚至同分数段还能读到外地的一本,如哈尔滨师范、山西财经、石河子大学(211)等,这个分数段的考生会愿意用距离换取一个公办本科学历。
不过说实话,即使是面对是否要读公办本科的抉择,留沪率和去外地的比率也没差多少,而且430以下的留沪率还有所回升了(低于430的外地公办都位于偏远地区,本身也没什么竞争力),说明很多上海考生宁愿在本地读民办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读一本。客观来看,在外地读公办本科以后回上海工作也不一定比上海的民办更有优势,而且留在上海,环境更熟悉,以后找工作、实习也方便,机会更多。
学历还是地域?孰轻孰重,还是要自己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