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佳桂(安徽合肥)
旧雨诗话之饮者说酒——兼答饮者问
我曾参加的一个“老顽童”群,一众老友中,多有好酒、豪饮者,隔段时间,便找乐聚会,开怀畅饮,谈天说地,吹拉弹唱,已然成为大家最为快乐的时光。本人亦曾有酒名,而今因断酒不能与“好那一口”老友相谐同欢,每遭诘难,故有答疑之想。又,中华“酒文化”同样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既然不能与群友兄弟行举杯换盏、觥筹交错之欢,何不宣扬些酒文化为大伙助兴耶?因之作“饮者说酒——兼答饮者问”。
此俚诗,虽未著一“酒”字,却通篇说“酒”,且隐含十数种酒之别称、雅号,或酒人、酒事,乃吾数十年呷酒之味、品酒之质、悟酒之道、别酒之恋的开心戏作,颇好玩有趣。故发布于群之平台,以供饮者哂而同乐。诗云:
呆坐肴山羞海量,
乱挠霜鬓惧高阳。
常忆当年壶觞引,
金波曾映少年狂。
一席曲生醉流霞,
三呼圣贤复杜康。
难忘销魂元夜时,
酣中犹唤般若汤。
醍醐醒窍识屠酥,
济覆茅开别琼浆。
为揭秘诗句含义,特作注释如下:
1、饮者:特指喝酒的人。李白《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2、肴山:丰盛的饭菜。海量:以海作比,指酒量非常之大。
3、高阳:即高阳酒徒。秦朝末年,刘邦造反,广招人才,独厌儒生。高阳人郦食其求见,初,遭拒,厉声道:“吾乃高阳酒徒,非儒人也!”后获刘邦信任,成就一番事业。因以专指好饮酒、性格狂放之人。
4、觞:古时盛酒器。壶觞,酒之代称。壶觞引:主动引领举杯畅饮。
5、金波:古指酒。言其色如金,在杯中荡漾兴波。
6、曲生:古人代指酒。传说唐代道士叶法善与友相聚,众思酒而不得,忽一少年傲睨而入,自称曲秀才,遂高谈阔论,目空一切。法善疑为妖魅,以剑击之,那秀才立即倒下,化为瓶,瓶中美酒盎然。从此,曲生、曲秀才便成了美酒的别称。明代清雪居士有诗曰:“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流霞:神话中仙酒名。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孟浩然亦有诗云:“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7、圣贤:圣人、贤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汉末曹操主政时期,把浊酒叫“贤人”;把清酒叫“圣人”;称喝醉酒的人叫“中圣人”或“中圣”。从此,圣贤便成了酒的代名词。由此可见酒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李白就曾有“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诗名。杜康:夏朝人,传说是酿酒始祖。因嗜酒的文化人喜吟咏曹操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于是便成了酒的代名词。
8、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元夜时:农历正月十五夜,古人狂欢节。
9、酣:酣睡。般若汤:梵文音译,佛教名词,意为洞视彻听的大智慧。佛家虽然禁止饮酒食肉,但总有难抵美食佳酿诱惑者,为了避讳,便将鸡肉等肉食和酒用隐语称之为“钻篱菜”、“般若汤”。赵朴初就曾为甘肃皇台酒题词为“香醇般若汤”。
10、醍醐:酥油上凝聚的精油,以其浇淋头顶,清凉而舒适。佛家用醍醐灌顶比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大彻大悟。故而古人即以醍醐形容美酒。白居易《将归一绝》诗云:“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醒窍:开窍、醒悟。屠酥:又作屠苏。古代用纯中草药酿制的保健酒。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此句依苏诗意用屠苏代指健康。
11、济覆:济,对事情有益,或有助;覆,覆灭、覆没。古人论酒,认为酒可助善成礼,但亦可招祸致失;可成人之美,但亦可暴人之恶;可以是传情达意的连理树,但也会是分解和谐的毒药冷汤;既能使你醍醐灌顶,七窍通灵,助你化仙,亦能使你灵肉覆亡,形神溃散。茅开:即茅塞顿开。琼浆:指代美酒,又叫玉液琼浆。别琼浆:离别美酒。
自译:
面对山样的美味佳肴,羞于酒量,我只得呆坐着,不敢张扬,
因惧怕高阳酒徒的灌酒,急得乱挠斑白的头发,如握冰霜。
此刻啊,惟有怀念当年引领大家举杯畅饮、怡然自得的情景,
那金波闪闪的美酒辉映着青春的颠狂。
一桌酒场逞强的少年郎已经醉倒于如流霞般的美酒里,
我却还一再呼叫如圣贤的佳酿,之后,又忘情地嚷道:快上“杜康”!
最难忘的是那快乐到魂飞魄散的元宵夜,
在酒醉而沉睡中,仍就不忘连佛僧也抵御不住的美酒醇香。
终于有一天,酒如醍醐灌顶,使我醒悟开窍,于豪饮中认识到了健康,
先人关于酒乃水,可济、可覆的感悟,更使我茅塞顿开,从此便断绝了玉液琼浆!
编辑:李家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