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分享会,让我对日本青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是啊,杨旭先生的观点很独到。”
2025年首场《中场对话》分享会:杨旭谈日本青训
2023年3月23日,杭州,一场名为“2025年首场《中场对话》”的分享会在热烈的氛围中顺利举行。本次分享会的嘉宾——前国脚杨旭,就日本足球青训体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杨旭先生的观点犀利而深刻,他认为日本足球的强大,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源于球员对训练本身的渴望,以及一套完善且极具竞争力的青训体系。
日本足球的成功密码:对训练的渴望
杨旭在分享会上指出,他观察到日本年轻球员身上体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训练热情。“他们对训练的渴望,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杨旭说道, “即使受伤了,也会迅速被替换,然后继续投入到训练中。这是一种竞争的氛围,更是一种对自我提升的渴望。” 这种氛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根植于日本完善的青训体系。
日本青训模式:一个高度竞争的生态系统
杨旭详细介绍了日本青训模式的几个关键阶段:
小学阶段: 足协将校园足球事务交给社会俱乐部负责。这直接导致了俱乐部间的竞争,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球员,各俱乐部都必须提供优质的训练内容。 而公有球场的资源分配机制也极具特色:球员数量直接决定了训练场次的多少。 这意味着,拥有更多优秀球员的俱乐部,能够获得更多宝贵的训练时间和场地资源。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吸引了更多优秀球员加入,形成良性竞争。
初中阶段: J联赛梯队和社会俱乐部开始选拔优秀球员,部分优秀球员会进入校队。 在这个阶段,球员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最优秀的那一部分才能脱颖而出。
高中阶段: 主要以J联赛梯队和高中球队为主,社会俱乐部的数量开始减少。 高中阶段的竞争更加残酷,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最终进入职业联赛。
杨旭强调,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竞争体系,激励着年轻球员不断提升自己。 而这种竞争,并非简单的淘汰,而是伴随着持续的训练和提升。
中国青训的挑战:12岁退役潮与缺乏磨练平台
与日本青训模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旭也指出了中国青训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令人担忧的,便是“12岁退役潮”。 许多早发育的球员在早期展现出优势,而晚发育的球员则因为身材等原因容易被淘汰,缺乏持续提升的机会和平台。 杨旭拿长友佑都举例,长友佑都并非早熟型球员,但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日本国家队的核心球员。在中国,有多少这样的球员,因为没有合适的平台而被埋没了呢?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缺乏磨练机会。 很多并非特别优秀的中国小球员,即使想通过努力提升,也找不到合适的训练平台。 他们缺乏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机会,难以得到足够的磨练。 这使得国内球员的整体水平难以与日本球员抗衡。 这需要从训练体系、资源分配、以及球员培养理念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杨旭的分享引发了大家对中国足球青训的深入思考。他最后没有展望未来,而是用沉静的语气总结道:“日本青训的成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中国足球发展道路,弥补现有体系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