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东方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环保局局长赵明远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出门。五十三岁的他保持着二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作息——六点起床,六点半出门,七点前到达单位。这个习惯从他当上科长时就养成了,如今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赵明远走出小区大门,深吸一口初秋微凉的空气。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几位晨练的老人和赶早市的小贩。他沿着熟悉的人行道走了约莫十分钟,拐进一条小巷,巷口那家"老陈早餐店"的灯光在朦胧晨色中显得格外温暖。
"赵局长,您来啦!"六十出头的店主陈师傅一见到赵明远,立刻热情地招呼道。陈师傅身材瘦小,脸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但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老陈,早啊。"赵明远微笑着点头,在靠墙的老位置坐下。这个位置既不引人注目,又能看到整个店面的情况,是他三年来固定的座位。
"还是老样子?两个肉包、一根油条,加碗豆腐脑?"陈师傅一边擦手一边问道。
"对,麻烦您了。"赵明远拿出手机,习惯性地浏览起头条新闻。
三年前,赵明远刚调任环保局局长不久,偶然发现了这家不起眼的早餐店。第一次来时,店里只有他一个顾客,陈师傅做的豆腐脑让他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的手艺。从那以后,这里就成了他每天早晨必到的地方。起初陈师傅并不知道他的身份,直到有一次环保局来检查工作,早餐店的服务员认出了他,陈师傅才恍然大悟——这位衣着朴素、态度谦和的常客竟是市里的局长。
"赵局长,您的早餐。"陈师傅将热气腾腾的食物端上桌,又特意多加了一小碟自家腌制的咸菜,"这是新做的,您尝尝。"
赵明远道谢后开始享用早餐。店里的顾客渐渐多了起来,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上班族。他们中不少是熟客,与陈师傅寒暄几句,然后匆匆吃完离开。赵明远喜欢这种市井气息,在这里,他不是什么局长,只是一个普通的食客。
正当赵明远准备结账时,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在他旁边坐下,点了和他一模一样的早餐:两个肉包、一根油条和一碗豆腐脑。
"一共九块钱,赵局长,扫码就行了。"陈师傅说。
陈师傅看向来付账的年轻人说:",年轻人,您的是十块,请扫码。"
年轻人拿着手机的手停在半空,眉头皱了起来:"为什么刚才那位先生只要九块,我却要十块?我们点的不是一样的东西吗?"
店里的嘈杂声突然小了几分,几道目光投向这边。陈师傅略显尴尬,压低声音说:"那位是赵局长,老顾客了,所以优惠..."
"局长?"年轻人的声音陡然提高,"所以局长吃饭就可以便宜?我们普通老百姓就得多付钱?"
店内一片哗然。赵明远感到脸上一阵发热,他从未想过自己享受的小小"优惠"会引发这样的局面。他迅速站起身,掏出钱包:"陈师傅,是我疏忽了,应该付十块的。"他将一元钱放在桌上,快步离开了早餐店。
身后,他听到年轻人不依不饶的声音:"看吧,当官的就是不一样,连吃个早餐都有特权..."
秋日的阳光洒在赵明远身上,却驱散不了他心中的寒意。他想起父亲——一位退休的老党员常说的话:"明远啊,当官不是为了享受特权,而是要多想想怎么服务老百姓。"父亲一生清廉,从不接受任何特殊待遇,连单位分的福利都要再三确认是否符合规定。
赵明远坐在办公室,面前的文件一个字也看不进去。早餐店的一幕反复在脑海中闪现。他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某些"小特权"——开会时座位永远在最前排,吃饭时总有人抢着买单,去医院看病可以走"绿色通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便利,实际上正在一点点侵蚀他的原则。
"我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了?"赵明远自问。他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那个会因为同事多给他分了一个苹果而坚持付钱的年轻人。
下班后,赵明远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了银行。他取出八百六十五元钱,正好是三年里每天少付的一元钱总和。第二天清晨,他比平时早了二十分钟到达老陈早餐店。
"赵局长?今天这么早?"正在和面的陈师傅惊讶地抬头。
赵明远从口袋里掏出准备好的钱:"陈师傅,这是这三年来您少收的早餐钱,一共八百六十五元。我昨天想了一整天,作为公职人员,我不应该接受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
陈师傅愣住了,手上的面粉簌簌落下:"这...赵局长,您这是干什么?真的是老顾客优惠..."
"我明白您的好意,你这个小本生意,如果我不是局长你不一定会优惠老顾客。"赵明远诚恳地说,"但正是这种'优惠',让我们这些当官的渐渐忘记了初心。从今天起,请您像对待其他顾客一样对待我,该收多少钱就收多少钱。"
陈师傅沉默片刻,终于接过钱,叹了口气:"赵局长,您是个好官。我老陈没文化,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知道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不,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多!"
编的像真的一样一样[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