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造神”陷阱,官媒发文辟谣,揭开了董宇辉的“真实现状”

黄毅来啦 2025-04-22 08:01:16

文|钱宝

编辑|黄毅来了

“董宇辉获得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

这一刺眼的新闻标题让不少网友奇怪:一个主播凭什么获得文学奖?

4月19日,当“传播贡献奖”的颁奖词在会场响起——“长于发现、敏于共情、精于表达,尽情释放文学的魅力与光华”,台下响起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获奖者董宇辉的名字通过直播镜头传遍全网,一场关于“带货主播能否获得文学奖”的争议瞬间点燃舆论场。

带货主播与文学奖项的错位

争议的核心,在于董宇辉的身份与传统文学奖项的“违和感”。

在颁奖典礼的获奖名单中,其他奖项得主的文学成就令人瞩目:刘醒龙的《听漏》以文物鉴定为背景,探讨人性与历史的交织;蔡崇达的《命运慢跑团》通过代际关系,刻画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命韧性;陈人杰的《喜马拉雅》则以史诗般的笔触,书写西藏百年变革史。

这些作品在文学界早已享有盛誉,而网友再次提出质疑:董宇辉有什么获奖作品吗?难不成是直播间里的“小作文”和图书销售数据?

这种对比引发了公众对奖项公信力的质疑。

有网友指出:“人民文学奖创立 38 年来,见证了《东方》《尘埃落定》等经典诞生,如今却给一个卖书网红颁奖,这是文学的堕落。”

更有网友评论认为,颁奖词中的“敏于共情”“精于表达”是给直播带货的“话术”戴上了冠冕堂皇的“帽子”。

部分批评者认为,文学的纯粹性正在被商业逻辑侵蚀。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2024 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营收不令人满意的时候,董宇辉一场直播就能完成整个季度的KPI,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是否会让奖项的公正性蒙上阴影?

“传播贡献奖”的价值重估

面对争议,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播贡献奖”的设立初衷与董宇辉的实际贡献。

“传播贡献奖”是 2024 年度人民文学奖新增设的奖项,旨在表彰为文学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机构。

这一奖项的设立,本身就体现了文学界对传播形式创新的认可。

在数字时代,文学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纸质书和传统媒体,直播、短视频等新兴载体正在重塑文学的传播生态。

董宇辉的获奖,正是这种转型的缩影。

在董宇辉的直播间里,他推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百年孤独》等作品,销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许多读者在直播间的带动下,第一次接触到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族史诗。

这种传播效果,是传统出版渠道难以企及的。

董宇辉擅长将文学经典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

他在讲解《苏东坡传》时,用“被贬黄州的公务员”来形容苏轼,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个体。

在推荐《平凡的世界》时,他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农村孩子如何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引发广泛共鸣。

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让文学走进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

许多年轻人在他的影响下重新拿起书本。

有读者留言称:“原本以为文学是高高在上的,直到在直播间听到董老师的讲解,才发现文字可以如此贴近生活。”

这种对阅读习惯的重构,正是文学传播的深层价值。

从“传播贡献奖”到媒体断章取义地写出“董宇辉获得人民文学奖”的标题。

这种现象的背后,深藏的是“登高必跌重”的“资本剧本”和“流量为王”的时代密码。

超越“造神”与“弑神”的怪圈

黄河时评为董宇辉发声:“不必过度解读,不要用所谓的噱头来引爆舆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流量”的诱惑,多少人陷入先“造神”再“弑神”的可怕陷阱。

部分粉丝将董宇辉神化,称其为“文化救世主”“当代孔子”。

这种过度捧杀不仅会扭曲公众对文学的认知,也会给董宇辉本人带来巨大压力。

正如他在获奖感言中所说:“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用文字照亮时代的作家,属于每一个用热爱温暖文学的读者。”

另一些人则对董宇辉进行污名化,称其为“文化商人”“文学投机者”。

这种全盘否定忽视了他在传播文学方面的实际贡献,也违背了理性讨论的原则。

作为如今直播界罕见的清流,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将董宇辉视为一个“传播者”而非“偶像”。

他的价值在于用创新的方式推动文学传播,但他并非完美无缺。

例如,他曾在直播中念错“羽扇纶巾”的发音,部分网友认为他对《百年孤独》的解读也被批评过于简化。

这些不足,恰恰说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而非被神化的符号。

有媒体评论指出:“文学需要破圈,但破圈的方式不应是流量跪舔,而是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新路径。董宇辉的价值,在于用直播带货的形式,让文学回归大众。”

文章强调,传播贡献与创作贡献同等重要,就像曹雪芹的《红楼梦》需要程伟元、高鹗的整理传播,董宇辉的存在,正是当代文学传播的“程伟元”。

这些官媒的发声,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在数字时代,文学的传播者同样值得尊重。

董宇辉的获奖,不是对文学价值的亵渎,而是对传播形式创新的认可。

结语

董宇辉的获奖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文学与时代关系的契机。

人民文学奖增设“传播贡献奖”,是文学界对时代变革的积极回应。

董宇辉的获奖,则是这种回应的具体实践。

他的存在证明,文学可以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走向大众,但前提是坚守文学的核心价值——对人性的洞察、对真理的追求、对美的呈现。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

董宇辉获奖:文学依然可以让生活美丽 - 中国经济网

董宇辉获“文学奖”,不必过度解读丨黄河时评- 腾讯网

0 阅读:1

黄毅来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