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文说健康科普
编辑 | 文说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刚拿到体检报告,医生啧啧一声:糖化血红蛋白有点高!你当场脑补了一整部“惨剧”:以后是不是要跟奶茶、蛋糕、火锅说拜拜?是不是每天只能啃生菜、喝白水?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糖尿病的“候选人”?别急,听我慢慢跟你唠!
今天这篇文章,咱就来揭开糖化血红蛋白的“神秘面纱”,告诉你:啥情况需要管住嘴,啥情况可以放心“放飞自我”!
一、糖化血红蛋白高了,先别慌!它是个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其实就是血糖的“历史记录表”,它能告诉医生:你这两三个月的血糖水平大概是个啥情况。简单点说,糖化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在血液里“泡糖水”的程度,泡得多了,数值就高。

正常范围是多少呢?一般来说,糖化血红蛋白低于5.7%,说明血糖稳得像高铁。但如果超过6.5%,那就要警惕糖尿病了。
二、糖化血红蛋白高=糖尿病?别自己吓自己!这可不一定!糖化血红蛋白高,确实是糖尿病的“敲门砖”,但光凭这一项指标,还不足以“盖章”确诊。医生还会看其他三项指标:
空腹血糖:早晨空腹抽血,血糖超过7.0 mmol/L,才算异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吃饭两小时后,血糖如果超过11.1 mmol/L,也得警惕。随机血糖:一天任何时间测,血糖超过11.1 mmol/L,那问题大了。只有糖化血红蛋白和其中至少一项血糖指标同时超标,医生才会考虑糖尿病。所以,别一看到糖化血红蛋白高就吓得把甜品全扔了,可能压根没事!

你怕胖怕糖怕一切高热量,结果天天啃生菜,嘴里寡淡,心里苦涩。可如果你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随机血糖全都没超标,那糖化血红蛋白高可能只是“假警报”!
来,几个常见的原因咱看看:
1.贫血:红细胞“寿命”变长,指标就高了!贫血的人,红细胞像个“老黄牛”,活得时间长,糖化血红蛋白自然会偏高。但这跟血糖高没啥关系,不用把自己当“糖人”。
2.红细胞病变:它们不是坏人,只是“被冤枉”了。比如地中海贫血、镰刀型细胞病这些情况,都会让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虚高”。这就像体检报告上的体重数字,带着大衣上秤,能准吗?

比如,最近你狂吃甜食、过年放飞自我,血糖短期内飙高,糖化血红蛋白也会跟着“膨胀”。但只要平时血糖水平稳定,问题不大。
四、过度忌口?你可能比医生还“严”!有些人一听说糖化血红蛋白高,就开始“自我封印”——甜的不能碰,主食不敢吃,甚至水果都戒了。但如果没有确诊糖尿病,这样做反而让身体“受委屈”!
1.主食不吃,血糖可能更乱!你以为不吃米饭、馒头就能降血糖?长期不吃主食,身体缺乏能量,可能会刺激肝脏“开小灶”——偷偷制造葡萄糖,血糖反而更不稳定。

水果是天然的“维C工厂”,完全戒掉水果,可能导致维生素缺乏,免疫力下降。医生建议:无糖尿病的人,每天吃个苹果或橙子,完全OK!
3.吃得太清淡,也不是好事!长期吃清汤寡水,容易营养不良。而且,缺乏蛋白质、好脂肪,不仅影响代谢,连皮肤都可能变得像砂纸一样粗糙!
五、糖化血红蛋白高,啥时候真该注意?当然,也不是说糖化血红蛋白高就能完全“放飞自我”。如果你的血糖指标真的异常,那就别跟自己“耍无赖”,该管住嘴的时候还得管住嘴!
1.管住嘴!糖和脂肪,少碰点!甜品、奶茶、油炸食品,这些高糖高脂的东西,真是糖尿病的“最佳助攻”。如果你的血糖已经超标,那就要学会“忍痛割爱”了。

饭后散步30分钟,是控制血糖的“神操作”。运动能帮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也比葛优瘫强!
3.体重管理:腰围大了,血糖也跟着“膨胀”!肥胖是糖尿病的“温床”,尤其是肚子上堆了太多脂肪,胰岛素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所以,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是预防“糖”的头等大事!
六、医生的“小心机”:别忘了定期体检!糖化血红蛋白高了,可能没啥事,但也不能完全掉以轻心。毕竟,糖尿病本身就是个“潜伏者”,不定期体检,谁也不知道它啥时候会“翻脸”。医生建议:
正常人:每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高危人群(家族史、肥胖、血糖偏高):每半年查一次。
说到底,健康饮食不是靠“戒”,而是靠“调”。平时多吃点粗粮、蔬菜,少碰些甜食、高脂肪的东西,三餐规律,适量运动,才是最靠谱的“长久之计”。
最后一句话:别让“糖化血红蛋白”吓坏了你的生活!小伙伴们,健康生活是个“持久战”,别听风就是雨,也别对自己太狠!如果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个“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咱们一起把健康知识“飞”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糖尿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管理标准》
国家卫健委官网健康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