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国家级期刊.中国经贸杂志社副主编郝江华推荐)在2025年第42届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墨缘乡情禅心——孙伟、王林禅意书画双人展”于白马寺释源美术馆盛大开幕,为古都洛阳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也为观者带来一场传统与创新交融的艺术盛宴。
传承千年古韵:孙伟悬针篆的艺术坚守与创新
孙伟作为中华悬针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国家字库“孙伟悬针篆”创始人 ,其作品在展览中展现出独特魅力。悬针篆作为小篆变体,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其笔画形态讲究,横粗竖长,竖画收笔出锋如悬针,字体修长、结构对称,呈现出秩序美、节奏美与装饰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悬针篆曾多应用于官方场合,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社会其传承面临挑战。
孙伟的贡献在于,他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研习,建立起当代悬针篆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他编著《悬针篆书法》教材,阐述悬针篆发展历史、理论研究,涵盖笔法、笔顺、结构及章法特点,构建起悬针篆理论体系。他花费近五年时间完成八千多字悬针篆电脑字库,获得国家版权局命名,让古老悬针篆与现代科技接轨,实现了从传统书写到数字字库的创新性转化,为悬针篆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应用开拓了新路径,无论是文化研究领域,还是艺术设计、装饰装潢等生活领域,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次展览中,孙伟的悬针篆作品不仅有对经典的致敬,也融入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理解,其笔墨之间既有对古代悬针篆法的传承,又展现出符合当代审美的简洁与灵动。
禅意水墨绘心:王林禅意画的创新表达与文化传承
王林学养深厚,精于中国传统禅意水墨,尤以“儒释道”人物画最为精到。他的禅意画是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创新发展。在立意上,他秉持传统绘画中“意境为上”的理念,注重“气韵生动”,追求写意精神 ,将禅意“虚无归真”哲理与绘画“似与不似”理念相融合,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艺术境界,使观者能在画作中感受到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
在表现手法上,王林突破传统罗汉画的局限,把原本神秘的宗教人物人性化、生活化、通俗化、艺术化。比如他笔下的罗汉形象质朴亲切、个性鲜明,以夸张而不失真的艺术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让观者产生强烈的亲和感与认同感,这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更是对传统佛教绘画题材的一次大胆革新,让古老的绘画题材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此外,王林在绘画技法上,融合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审美标准,行笔果敢、用墨粗放又不失稳重,浓淡相宜间展现独特笔墨语言,既保留传统水墨画韵味,又符合当代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双贤合璧:艺术融合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索
此次双人展的一大亮点是两位艺术家合作创作的以书画艺术呈现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这一作品中,孙伟悬针篆的庄重、规整与王林禅意画的灵动、洒脱相互映衬。悬针篆的古朴文字为画作增添文化底蕴,禅意画的生动形象又使经文内容更直观可感,两者结合是书法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完美对话,也是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度交融。这种艺术创作形式不仅为古老的佛教经典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也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例,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此次展览在佛教圣地白马寺举办意义深远。白马寺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古刹,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展览在此举办,促进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的交流融合,使艺术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悬针篆、禅意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墨缘乡情禅心——孙伟、王林禅意书画双人展”是一次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孙伟悬针篆与王林禅意画在坚守传统根基的同时,通过各自独特的创新方式,为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时代活力,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力推动,为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