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鱼的洄游和活动水层变化(下)

本汀垂钓学院 2021-12-28 14:52:09

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三、钓底还是钓浮?

时至今日,国内对于淡水钓法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钓法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实战的变化。但是,不管钓法如何发展变化,都无法打破底钓和浮钓(即半水钓法)的桎梏。

提到半水钓法,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浮钓鲢鳙。的确,浮钓鲢鳙是半水定层钓法的典型代表,但是,半水钓法远不止大家想象的这么简单。就目前我们掌握的,半水作钓,仅在定层钓法当中就有钓水皮、钓半水、钓深浮、钓离底的细分,更不用说底钓+行程,离底+行程,半水以上行程等更为高阶的钓法了。在深入地了解各种钓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工作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基本的概念:

1、底的概念

底,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塘底、水底。底,有软和硬、虚与实、平或不平的区分,在不同的底作钓,无论是对用饵、钓法还是钓手的操作都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在黄泥底、沙底、石底等硬底塘作钓,用饵和调钓受到的限制最小,钓手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操作起来也最为简单,因而最受钓友喜欢。如果是在软底塘,包括腐殖质沉积比较丰富的自然水域或者淤泥很厚的老塘作钓,我们首先要确定找到的底是实底还是虚底,因为如果找到的是实底,钩饵就有可能深陷浮泥当中而不易为鱼所发现。换而言之,在淤泥底塘作钓,让钩饵悬浮在浮泥层之上是我们的首要考虑,而这,是可以通过特殊的调钓方法去实现的。同样的道理,在斜底塘或者水底凹凸不平的水域作钓,浮漂不像在平底塘那样可以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钓目,因此对我们的抛竿操作乃至于漂相的判断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作钓难度随之增加。

上面谈到的底是客观存在的,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实战当中,“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

不同的鱼种,都会有一个最适合它们生存和生活的水深,半水鱼种如此,底层鱼亦如此。在自然水域当中,出于摄食、运动、安全的需要,底层鱼往往会以一个实实在在的底作为依托,以此开展生命过程当中的各种行为活动:底过深,水压增强,食物减少,并不利于鱼的生存;底过浅,安全风险陡增,也不是理想的选择。对于养殖鱼,由于鱼塘的水深是相对固定的,底比较平整,所以最适合它们的水深就是鱼塘的深度,而且这种对于水深的适应度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仍以下坑水库为例,在这个面积宽广,最高水深达到6米的水库当中,如果上午投放500尾养殖塘鲫鱼,当天下午就会被钓走400斤,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鲫鱼都会聚集在库尾水深1.5-2.5米左右的狭小范围之内,既不会潜入深水,也不会在半水停留,这个深度,就是养殖塘的标准深度,也是让鱼感到最安全和最舒适的深度。

2、层的概念

与底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概念是层。层,也称鱼层或水层,是指鱼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区域在垂直水体当中的相对位置,按照离水面和水底的距离不同可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随着竞技钓鱼运动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层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了极致,在原有上中下三层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表、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底层、离底、水底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对于钓法的创新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的鱼种,包括同一鱼种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个体,其活动水层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比如餐条喜欢在水表活动,鲢鳙一般呆在半水,鲫鱼鲤鱼多在底层活动等等。鱼的活动水层也是会变化的,当客观因素如水温、溶解氧、食物出现变化,鱼的活动水层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新投放的鲫鱼喜欢到半水以上抢食,鲢鳙在气温水温很低的时候也会下底等等。

鱼的活动水层变化是实战,尤其是封闭水体如黑坑、竞技塘作钓中的常见现象,同时也是判断的难点,如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鱼活动水层的变化并采用相对应的钓法,在同场竞技当中,我们想要战胜其他钓友是很困难的。

3、常见淡水鱼种的活动水层

不同的鱼种,因为习性不同,栖息和活动的水层会有明显的区别。按照已知的规律,淡水鱼种可分为水面系鱼种、半水鱼种、底层鱼种几大类,它们的栖息水层和活动特点如下:(见表16)

图16:常见淡水鱼种的活动水层

1)水面系鱼种

水面系鱼种多为小形体鱼种或者某些鱼类的幼鱼,比如餐条、小鳊鱼、小罗非等,某些以表层小鱼为食的肉食性鱼类也属此类。水面系鱼种顾名思义,一般只在水体表层或者中上层活动,很少到中层以下,到底摄食的就更少了。在实战当中,很多人面对水面系鱼种的攻击会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利用好水面系鱼种轻易不下底的特点,在“穿层”方面做好文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其实,水面系鱼种当中不乏味道鲜美的品种,如餐条、马口和翘嘴都是餐桌上的佳肴。在底层鱼种不开口的情况下,如果改变作钓思路,以作钓水面系鱼种为主,不仅收获会更有保障,在此过程当中还可以练好基本功,可谓一举两得。

2)半水鱼种

半水鱼种也称中层鱼种,根据鱼活动习惯的不同,在实战当中,还有中上层鱼种和中下层鱼种的细分。半水鱼种的垂直活动范围相对较大,受水温、溶氧和食物变化的影响,不但会到水面摄食,有的时候也会到水底活动,所以垂钓半水鱼种,确定鱼层是关键。

3)底层鱼种

在常见淡水鱼种当中,底层鱼占了绝大部分,鲫鱼、鲤鱼、青鱼、鲶鱼、鮰鱼、鲮鱼、黄颡鱼、乌鳢等都属此类。正常情况下,底层鱼种一般很少到半水以上活动,但是,在食物稀缺,或者在人工长期投喂浮水颗粒的条件下,底层鱼也有到半水以上摄食的可能。除此以外,受水温、溶解氧含量、塘底质等因素影响,底层鱼离底是常态,在黑坑作钓当中,离底现象发生的概率更是达到了70%以上,对作钓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4、鱼活动水层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每个鱼种的活动水层都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鱼的活动水层就有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鱼活动水层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不同原因之下的水层变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见表18)

表18:鱼活动水层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鱼活动水层的变化,原因是多样的,表现各有不同,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下底和上浮两个方向。按照正常的理解,对于底层鱼种,活性转好,鱼下底,活性变差,鱼上浮,这个规律,对于钓底还是钓浮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也仅仅是指导而已。

影响鱼活动水层变化的因素众多,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的前提下,鱼变换活动水层,有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动的,对作钓的影响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所以,单纯通过鱼下底和上浮来判断鱼的活性并决定钓法,显然是不足够的。

在实战当中,困惑钓友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离底和乱层。

5、离底和乱层

离底,有轻微和严重,主动和被动之分。

离底活动是大部分底层鱼种的固有属性。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除极少数趴地活动的鱼种如鲶鱼、黄颡鱼、泥鳅、鳝类……大部分的底层鱼种在水底停留或者活动的时候,它们的身体往往会和水底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个距离,一般不会小于胸鳍或者腹鳍的高度。这里所说的离底是另外一个概念,即平常习惯在底层活动的鱼种,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它们栖息和活动的水层比原来要浅一些,这个深度的变化就是离底。根据离底距离的不同,有轻微离底,中度离底(上浮到半水),严重离底(上浮到水面)几种变化。

鱼主动离底还是被动离底,对作钓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当鱼主动离底摄食,往往预示着大开口;相反,如果是因为溶氧、水温等原因被动离底,鱼的活性会变差,开口程度降低,作钓难度增加。

除了离底,让钓友更加烦躁的是乱层现象。

在实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知道鱼的密度很高,活性也很好,出现主动离底索食的现象,但是当采用行程钓法作钓的时候,却屡屡出现有动作打不到的情况;有的时候,钩饵在入水的瞬间鱼就开始抢食,但是当浮漂站立到位以后,鱼口却消失了;有的时候上一竿还是在半水中鱼,下一竿却是在离底的时候出现接口,有的时候还需要等口……这些现象,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鱼层乱了。

鱼离底或者乱层,根据原因和程度不同,我们在钓法选择方面也应有所区别。(见表19)

表19:常见离底、乱层原因和应对方法

0 阅读:1177

本汀垂钓学院

简介:传播垂钓文化,推广垂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