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发现个怪现象:以前总晒劳力士日志型的闺蜜,突然开始晒手腕上的小表盘——评论区一水儿“这表真有气质”“在哪买的求链接”,反而没人提“劳力士”那仨字儿了。

前两天约她吃饭,她举着手腕直乐:“现在谁还戴劳啊?地铁里十个有八个腕子上晃着绿水鬼,假的比真的多,戴出去倒像故意炫富。我这飞亚达倾城系列,一千来块钱,同事都说看着比两万的表还精致!”

这话听着扎心吗?

曾经被捧上“身份象征”神坛的劳力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祛魅”。

在很多70后、80后记忆里,劳力士是“成功人士”的入场券——早年电视剧里,大佬谈生意总得撸起袖子看时间,金表在灯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

可这两年,这场景变味儿了:短视频里戴劳力士挤地铁的、穿T恤吃路边摊的,甚至还有戴“水鬼”送外卖的……曾经“配豪车”的仪式感没了,反而被贴上“暴发户”“有钱但没品味”的标签。

更扎心的是假货。

有表友调侃:“现在劳力士专柜排队等半年,二手市场三天能收到五块假的。”从改装表到精仿货,市面上流通的“劳力士”十有八九是“李鬼”。

花大价钱买块表,还得天天担心被人问“真的假的”,这谁受得了?

当劳力士从“身份象征”变成“烂街标签”,聪明的中年女性早把目光投向了国货——飞亚达、罗西尼、海鸥、上海表这四个牌子,正以“东方美学+扎实工艺”悄悄占领她们的手腕。

先说飞亚达,这牌子可是“航天级选手”——当年神七航天员戴的就是它家特制腕表,技术底子硬得很。

我闺蜜那块倾城系列,表盘只有26mm,像颗小珍珠似的贴在腕子上,粉色贝母面在光下泛着虹彩,表带是米兰尼斯编织钢链,既温柔又带点小精致。

关键才一千出头,比她之前看的某瑞士品牌女表便宜了小两万,“戴着上班见客户,没人觉得掉价,反而夸‘有品味’”。

罗西尼更绝,作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制表厂,它把东方审美玩出了花。

我同事去年生日收的“幸运蜜语星萤腕表”,表盘是渐变粉紫色,像把晚霞揉碎了铺上去,秒针走起来时,针尖的小钻会跟着闪,跟“星星落进表盘”似的。
最妙的是表带用了小牛皮,软乎乎的贴皮肤,她说“戴一天都不硌,开会撸袖子看时间,男同事都凑过来看‘这什么牌子,挺特别’”。
海鸥表则是“机械控的心头好”。
我表姐戴的小摩卡系列,34mm的精钢表壳,表盘是浅咖色,配罗马数字刻度,看着像杯拉花完美的卡布奇诺。
“机械表的魅力就在这儿——能听见齿轮转动的声音,感觉时间是‘活着’的。”她跟我科普,海鸥是中国最早做机械表的厂子,现在还在坚持自主研发机芯,“虽然没瑞士表那么‘高精尖’,但日常用足够了,关键戴出去没人撞款,多难得!”
最有情怀的还得是上海表。
我妈翻出压箱底的老照片,她结婚时戴的上海表是姥姥给的嫁妆,“那时候有块上海表,比现在有个爱马仕包还体面”。
现在上海表玩起了“新中式”,我在专柜见过一款“豫园雅韵”,表盘上用金雕工艺刻着九曲桥和湖心亭,表壳是玫瑰金配色,配深棕皮表带,我妈试戴时售货员说:“阿姨您戴这表,看着像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特有气质。”
从“崇洋”到“挺国”,中年女性的选择藏着文化自信跟几位戴国货表的姐妹聊下来,发现她们的想法特别一致:“不是不喜欢外国表,是现在国货做得太好了——设计对味儿、价格实在、质量过硬,凭啥不支持?”
社交平台上,“飞亚达倾城系列”“海鸥小摩卡”的话题量早破了千万,评论区全是“终于找到不撞款的手表了”“支持国货,越戴越有底气”。
有位网友说得特别实在:“以前戴外国表,总怕别人觉得我‘装’;现在戴国产表,反而被夸‘有眼光’——这种变化,比手表本身更让人骄傲。”
其实这两年,从服装到美妆,从手机到手表,“国潮”早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属。
中年女性的选择更务实:她们不再为“品牌溢价”买单,更在意“我戴这表是否舒服”“是否符合我的气质”“是否值得这个价格”。
而国货手表恰好抓住了这一点——用东方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用扎实工艺证明“Made in China”的实力,用亲民价格让“好表”不再是“奢侈品”。
下次再有人问“中年女性该戴什么表”,我大概会说:“去试试飞亚达、罗西尼、海鸥、上海表吧——它们不只是手表,更是我们这代人对‘美’的新定义:不盲从、不跟风,用中国味儿,活出自己的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