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岁的他肺癌晚期,化疗前胃口还很好,化疗后20来天去世

忆彤评健康 2025-04-19 02:33:22
喘不过气:从老家到医院的奔波

2023年12月下旬,69岁的汤女士父亲突然觉得走路喘气,连几步路都走不动。吃饭也成了问题,稍吃几口就吃不下东西。汤女士起初以为父亲只是感冒或劳累,可几天后,父亲的症状加重,脸色苍白,连说话都费力。汤女士带父亲去当地医院检查,拍片结果让人心惊——胸腔积液,医生怀疑是严重疾病,建议去大医院进一步确诊。

汤女士当机立断,将父亲从老家接到省城医院。从挂号到检查,前后折腾了十几天,做了CT、PET-CT、穿刺活检等一系列检查。最终,2024年1月初,诊断结果像晴天霹雳:小细胞肺癌,已出现骨转移和淋巴转移,属于晚期。医生直言:“不治疗的话,生存时间可能只有几个月。”

汤女士心如刀绞。她看着父亲瘦削的身影,回忆起他年轻时扛着农具干活的模样,怎么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父亲却拍拍她的手,平静地说:“老了,生病难免,听医生的吧。”汤女士擦干眼泪,决定全力为父亲治疗。

化疗开始:短暂的希望

2024年1月中旬,汤女士的父亲住进省城医院的长期病房,医生为他植入了PICC导管,用于化疗药物输注。签署化疗协议那天,汤女士既紧张又期待,希望化疗能让父亲多活几年。化疗第一天,父亲的状态出乎意料地好。他胃口大开,吃了两大碗米饭,还夹了不少菜,兴致勃勃地和汤女士聊起年轻时的趣事。汤女士看着父亲的笑脸,心想:“也许化疗真的能帮他。”

可好景不长。化疗第二天,父亲的状况急转直下。他开始咳嗽、咳喘,还伴随头晕、出汗和脚肿。更糟的是,他一点东西都吃不下,肚子却鼓鼓囊囊,像是胀气。父亲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不适,眼泪夺眶而出,喃喃道:“我从来不生病,怎么突然连喘气都这么难?”汤女士心疼得无以复加,却只能强装笑脸安慰:“爸,这是化疗的正常反应,挺过去就好了。”

父亲问汤女士,治疗能不能改善咳喘。汤女士不忍让他失望,谎称问过医生,说治疗后就不会喘了。父亲信以为真,安心继续化疗。汤女士却偷偷抹泪,内心充满愧疚和无助。

病情反复:希望与绝望交织

化疗第三天,汤女士一早到医院,听说父亲半夜突发呼吸困难,大喊大叫,幸好一位同病房的阿姨及时喊来医生,注射镇静剂后才稳定。汤女士连声道谢,意识到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无法陪护,便紧急为父亲请了护工。她既感激陌生人的帮助,又自责没能守在父亲身边。

到化疗第六天,父亲的食欲略有恢复,能吃点稀饭,感觉饿了。可他的精神却很差,几乎睡了一整天。汤女士问他哪里不舒服,父亲只说“没力气”。汤女士看着父亲虚弱的样子,心里隐隐不安。

化疗第七天,父亲的精神状态突然好转,脸上有了些血色,还和护工聊了几句。医生检查后说,明天可以出院。汤女士喜出望外,觉得父亲终于熬过了化疗的副作用。可下午,医生却取消了出院计划,原因是父亲的血液指标异常,显示炎症反应。医生调整了消炎药,表示观察一天就好。汤女士虽有些失望,但仍对治疗抱有希望。

恶化加速:身体的极限

化疗第八天,汤女士早早熬了粥送到医院,父亲却只吃了两口就推开碗。晚上,她特意做了父亲爱吃的清蒸鱼,可父亲依然只吃了两口,皱着眉头,敲着床沿,像是很不舒服。汤女士问他是不是痛,父亲说“不痛”,可神情却不对劲,说话也有些答非所问。医生检查后发现父亲在发烧,已使用最好的抗生素,但体温仍未下降。

化疗第十天,医生让汤女士签署病情告知书,警告如果体温持续不降,可能引发感染、器官衰竭等严重后果。当晚,父亲吃了两口饭后开始喊疼,敲床的动作越来越频繁。汤女士急得满头大汗,却束手无策。

化疗第十一天,父亲终于退烧,汤女士松了一口气。可他的眼睛变得浑浊,呼吸沉重,喉咙里带着痰音。汤女士发现父亲的状态依旧不稳定,内心充满不安。

化疗第十三天,父亲的状况急剧恶化。下午三点,他突然呼吸困难,满头虚汗。医生检查发现血氧只有65,立即更换氧气面罩并接上监护仪。ICU医生建议转入重症监护室,必要时插管抢救。汤女士想起父亲的叮嘱——“不要插管,不要痛苦地活着”——果断拒绝了转ICU。她握着父亲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

最后的日子:回家过年

化疗第十四天,父亲的血氧仍不稳定,痰液增多,连吐痰都费尽全力。汤女士发现父亲的指尖发紫,他突然问起墓地的事,还说梦到自己要走了。汤女士强忍悲痛,拿出选好的墓地照片给父亲看,假装轻松地说:“爸,您别多想,咱们还有很多时间。”可她心里清楚,父亲的时间不多了。

化疗第十五天,父亲咳出粉红色痰液,呼吸内科医生确诊为心力衰竭,腿部也出现水肿。汤女士看着父亲日渐虚弱,内心充满无力感。她开始后悔选择化疗——如果不化疗,父亲会不会少受些罪?

化疗第十七天,春节临近,父亲提出想出院回家,说要陪家人过最后一个年。汤女士犹豫再三,担心出院影响父亲的生存期,但最终尊重了他的意愿。回家第二天,父亲状态意外好转,几位老友来探望,他还勉强挤出笑容。可下午,父亲突然狂躁不安,只要汤女士离开就害怕,喊着“我要走了”。汤女士强忍泪水,安慰父亲:“我很快就回来。”

汤女士外出为父亲买了寿衣,定了墓地。回来时,父亲已在大口喘气,氧气瓶开到最大也无济于事。他痛苦地问:“我是不是快走了?”汤女士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

生命的终点:春节的告别

回家第三天,父亲的意识开始模糊,清醒时认得汤女士,喊她帮忙“解脱”;不清醒时,嘴里念叨着已故亲人的名字。第四天,他的血氧勉强维持在85,但腹胀严重,双脚肿得发紫,嘴里反复说“好难受”。汤女士的丈夫和女儿赶来,父亲看到外孙女时,眼里泛起泪光,却说不出话。

第五、第六天,父亲的力气耗尽,双手在空中挥舞,拔掉氧气管,掀开被子,对外界几乎没了反应。第七天,他已多日不进食,只能偶尔喂点水,舌头卷曲,说不出话。第八天是春节,第九天是大年初一。中午,汤女士喂了点鸡汤,发现父亲一只瞳孔已散大,对呼喊毫无反应。

家人围在床边,预感时间不多了。没过几分钟,父亲一口气没上来,静静地走了。汤女士呆坐在床边,泪水无声流淌。从化疗开始到去世,仅20多天,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科普与警示:小细胞肺癌的凶险

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致命的类型之一,占肺癌病例的约15%。据《柳叶刀》(The Lancet)2023年综述,小细胞肺癌以快速进展和早期转移著称,确诊时约70%患者已进入广泛期,伴随骨转移、淋巴转移或脑转移。其五年生存率仅约7%,远低于非小细胞肺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王教授在2024年《健康时报》采访中指出:“小细胞肺癌对化疗和放疗敏感,但晚期患者常因多器官衰竭或感染迅速恶化。低剂量螺旋CT是早期筛查的关键,吸烟者应每年检查。”汤女士的父亲有40年吸烟史,这是他患病的主要风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报告,吸烟导致约**85%**的肺癌病例。

化疗的副作用也是导致父亲快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3年研究,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接受化疗后,约30%会出现严重副作用,如感染、心力衰竭或恶病质,显著降低生活质量。

反思与建议: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汤女士至今无法释怀父亲的离去。她后悔没有早点带父亲做肺癌筛查,或许能更早发现肺结节,改变结局。她也反思化疗的决定:“如果不化疗,爸爸会不会多活几个月,少受些罪?”但她知道,面对晚期肺癌,选择从来都不容易。

汤女士希望父亲的经历能警醒更多人。她建议:

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吸烟者或有家族史者,每年做低剂量螺旋CT,早期发现肺结节或肿瘤。出现咳嗽、胸痛、喘气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排查肺癌可能。晚期肺癌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化疗的利弊,必要时选择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家属应尊重患者意愿,尤其在生命终末期,陪伴比治疗更重要。戒烟是预防肺癌的最佳方式,家人也应避免二手烟。

汤女士最后说:“爸爸走得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多陪陪他。希望大家珍惜健康,别等失去才后悔。”

参考资料

《柳叶刀》(The Lancet),2023年,Small Cell Lung Cancer: 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3年,Chemotherapy Complications in Advanced Lung Cancer.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Tobacco and Lung Cancer Risk.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教授访谈,2024年,《健康时报》.

1 阅读: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