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距离长江和记实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原定4月2日交易签署日期,仅剩7天。尽管舆论持续发酵,比如对交易的质疑,但美媒爆料长和目前仍在推进与美财团的交易。
对此,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报道称,香港特区政府与长和集团在寻求“合理解决方案”。而这场涉及228亿美元的港口资产交易,正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点之一。
长和集团此次出售的43个港口和设施覆盖23个国家,掌控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与克里斯托瓦尔港尤为关键。这两个港口承担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中国商船货运量占比达21%,是“一带一路”连接拉美市场的核心枢之一。

李嘉诚
自1997年获得特许经营权以来,长和集团累计投资17亿美元升级设施,却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选择转让退出。
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战略野心由来已久。特朗普政府时期便宣称要“收回运河管辖权”,理由是“中国影响力威胁美国安全”。此次,贝莱德财团收购长和资产,被视为美国“曲线控制运河”的关键一步。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伯格就直言:“控制关键水道的信息,是供应链战争的核心。”
面对美国的地缘野心,中国也是迅速作出反应。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多次转载《大公报》评论,强调“企业要算国家发展的大账”。香港特首李家超明确表示,交易必须符合法律与国家安全要求。美媒彭博社3月26日报道称中国企业已收到“暂缓与长和合作”的所谓指示,而中远海运等企业则已公开表态对关键港口资源“保持战略兴趣”。

巴拿马运河
对此,在3月2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就表示:作为原则,我想强调,中方一贯坚决反对利用经济胁迫、霸道霸凌侵犯损害他国的正当权益的相关行为。
目前,长和集团面临的困境在于,继续交易可能引发国家的反制,而取消交易则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法国外贸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指出:“拖延期越长,企业面临的政治风险与舆论压力越大。”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傅方剑则认为,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需平衡商业利益与国家战略。

作为交易主体的香港,特区政府一方面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另一方面要保障营商环境。李家超的表态“依法依规处理”,透露出港府在平衡多方利益时的谨慎。有学者分析,港府可能通过香港证券交易所审查、反垄断调查等法律手段,对交易施加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次子李泽楷近期北上出席了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被外界视为李家试图缓和与大陆关系的信号。不过,目前交易的复杂性在于,美国已将港口资产纳入对华战略遏制工具,单纯的商业妥协恐难化解危机。

中美两国
当前,交易虽然在推进中,但却面临多重不确定性。贝莱德财团需获得12个司法管辖区的反垄断批准,而中国政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交易进程。若交易涉及“一带一路”沿线港口,我们显然不会坐视不管。
这场倒计时还有7日的博弈,本质上是中美战略竞争的缩影之一。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两国围绕关键资源的争夺已从经济领域延伸至政治和军事层面。对中国而言,维护供应链安全不仅需要强化自身港口网络,更需在国际规则制定中掌握更多话语权。唯有如此,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