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1040年,宝元二年的头一个月,延州往西北那块儿,三川口那地方,大雪下得跟不要钱似的,北风呼呼地刮,冷得要命,整个世界都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清。
现在,延河的北边,硬邦邦的冻土地上,站着北宋的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刘平,还有他手下的一万北宋士兵。
雪花积满了盔甲,刀刃上挂着冰霜,手心虽然已经微微出汗,但战场上还是能清楚地听到牙齿紧咬的声音,静悄悄的。
这支队伍正受着严寒、饥饿和长途跋涉带来的累垮,他们的士气一点点在下滑。每个人心里都因为对战争的天然害怕,而忍不住轻轻发抖。特别是看看对岸那片广阔的野地,敌人的数量是他们十倍,正等着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风雪慢慢变小,紧接着寒冷的冬雨就来了。可北宋那位站在阵前的将军,却像雕像一样任由雨水往身上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南方。
猛然间,一道闪电撕裂了昏暗的天空,紧接着战鼓咚咚敲起。延河南岸那边,十五万的步兵和骑兵混在一起,跟着号角声踏进还没冻实的延水里。党项人冲在最前头,率先开始渡河,发起了猛烈攻击。
来了!刘平咬着牙,右手硬邦邦地从腰带上拔出刀,指向前面冲过来的西夏大军,大声吼道:
为国出征,逃跑的没命!
公元1040年那会儿,西夏的头儿李元昊带着大军直逼北宋的延州城,那地方是鄜延路的中心。北宋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派了鄜延、环庆的副指挥官刘平,让他带着一万兵马去救场。
正月二十三那天,宋军和夏军在三川口碰面了。这是宋、夏两国第一次大打出手,十几万人你死我活的战斗,就在西北那呼呼的大风雪里,正式开始了……
【西夏建国,边境风云再起】北宋景祐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1038年,党项的头儿李元昊在银川自己当上了皇帝,建起了西夏国。这个民族之前从唐朝末年开始就一直听中原王朝的,但这次他们不再藏着掖着,直接表明了要跟宋朝和辽朝这两个大佬对着干的打算。
四十多年前那会儿,西北的定难五州在李继迁和李德明两代人手里,已经搞得跟个小独立王国似的。不过,党项李氏这一家子,心里也清楚自己几斤几两,所以一直没敢真豁出去。他们就只好在宋辽面前装装样子,算是人家的藩镇或者属国,其实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不过,党项族这些年低调蓄力,实力已经大涨,特别是到了李氏家族的第三代,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李元昊。这家伙野心大得很,对他爷爷和老爸那种“像皇帝一样掌权,却没皇帝的名分”的状况很不甘心。
他打算扩张地盘,跟那时候东亚最牛的两个国家——宋和辽,站到一个水平线上,三分天下。他得领着一直住在那冷得要命的地方的族人,起来反抗,把对手打垮,抢他们的东西,征服他们,然后一路往东南冲,去争这天下的大权。
李元昊的远大抱负,首先从他给自己的称呼就能看出来,他称自己为“兀卒”,这在党项语里头,意思就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可汗。
党项人肆无忌惮,明摆着亮出自己的野心勃勃。在他们那不算丰富的游牧民族词汇里,“天子可汗”这个称呼,简直就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厉害、最尊贵的头衔了!
第二年春节那会儿,李元昊还是装着臣子的样子给北宋上书,想让北宋承认他当皇帝、建国家的合法性。可北宋那边儿直接给拒绝了,态度硬得很。这下李元昊也不装了,直接派使者把以前北宋给的那些什么敕告、符印、旌节啥的都给退了回去,还给北宋正式送了封“国书”。那“国书”里的话说得可强硬、可骄傲了,意思就是告诉北宋这个以前的老大,西夏已经独立了,你们得接受这个事实。
这个小国家怎能如此没规矩,那些像老鼠一样逃跑的贼寇,竟然也胆敢冒充君王?
北宋王朝的威风受到挑战后,火冒三丈,立马动手反击:下令拿掉李元昊的官职头衔,不跟西夏再做买卖交易,经济联系一刀两断。接着,在边疆贴出告示,悬赏捉拿李元昊,放出话去:谁能砍下李元昊的脑袋,谁就能当上定难军的节度使。
到这时候,皇帝和大臣们的关系彻底闹僵了。北宋政府赶紧忙活着准备打仗,他们在边境上建起了很多营寨和堡垒,同时还使劲拉拢那些边境上的小部落,打算用这些小部落来对付其他部落,实现“部落管部落”的办法。
范雍、夏竦、刘平等几位对西北地形了如指掌的将领,被安排到了陕西四个重要区域,他们的任务是随时准备应对党项人可能发起的攻击。
在西夏那边,李元昊急不可耐地在边界挑起军事争端。他花了两年时间,不断试探和观察,终于摸清了宋朝在西北的军队人数和防守布局。
延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延安,它是鄜延路的中心,这个地方既是边防的重要城市,又刚好在南北交通的要道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延州这里路好走,地方也宽敞,特别适合党项骑兵快速灵活地打仗。所以,在西夏和宋朝打仗的时候,李元昊第一个就想攻打延州。
既然分裂这事儿躲不过,那就只能动真格了,用寒气逼人的兵器、热腾腾的鲜血,还有无数条命,去拼出西北那块地方到底归谁——1039年那会儿,宋朝和西夏的第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就在那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开打了……
【一个人在战争中究竟能有多愚蠢】1039年宝元元年快到年底时,李元昊带着三万精挑细选的士兵往南边开拔,他们一心想要攻打延州西北方向的保安军,那地方就在今天的陕西志丹县。
这次西夏皇帝亲自带兵出征,心里头是铁了心要赢。这么些年来,他们一直骚扰北宋边境,早就把北宋军队的软肋摸得一清二楚。更别提现在保安军那边,守城的士兵就那么两千来人。西夏那边人数可是好几万,要想攻下保安那座小城,简直就像踩死只蚂蚁那么简单。
可没想到的是,那种一边倒的压制场面并没出现。两边一交手,北宋那边人数少得可怜,但他们碰上的是比自己多几十倍的西夏骑兵,结果他们一点没含糊,全军出动,直接就跟西夏骑兵干上了。
特别是走在最前头那位,脸上扣着个青铜罩子,头发乱糟糟披着的将领,他往西夏大军里一钻,就像猛虎从山里冲出来,又像天上的神仙降到人间,他带着士兵们往前冲,谁挡在前头谁就得倒霉。
这种凶狠、狂野,简直是豁出命的打法,跟北宋以前的军队打法完全不同。两边一碰头,党项先锋部队由于毫无防备,立马就乱了套,接着就往后撤,最后彻底垮了。
就在全军慌乱逃跑的时候,李元昊远远看着北宋那边站在最前面的猛将。他摘掉了獠牙面具,露出了一张年轻帅气的脸。从那以后的好多年,所有的党项人都忘不了这个名字,就像噩梦一样缠绕着他们——狄青!
保安军一开始打了败仗,但这并没有让李元昊太纠结,他很快调整方向,带着军队往东边去,又一次攻打延州东北的承平寨。
承平寨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它是座防御坚固的堡垒,防御力肯定很强。但碰巧的是,仪州刺史许怀德刚好巡视到这里,他还亲自上阵指挥。这样一来,宋军的士气大振,跟党项大军交了好几次手,党项人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李元昊多次碰壁后还是不甘心,他让人把承平寨围了个水泄不通。可才过了六天,就有消息说宋军已经打进西夏地界了。原来,就在他往南攻打延州的时候,北宋那边也迅速进行了反击。李元昊生怕老家被偷袭,只好放弃承平寨,急匆匆带着兵马往北撤了。
公元1040年一月份,李元昊带着好几万兵马再次打来,他们翻过了横山,直接冲进了宋朝的地盘,还是直奔之前让他丢了面子的延州而去。
现在守在延州的是鄜延、环庆经略安抚使范雍,他是北宋在西北地区的头号军事大佬。可这家伙碰到敌军来袭,不是赶紧调动兵马、安排防守,而是一个劲儿地说延州这地方“地方大,寨子散,兵又少又弱,还没个老将能顶用”,还向朝廷喊话要求派更多兵来帮忙。
可就在范雍整天提心吊胆的时候,没想到一个大好消息猛地砸了过来——李元昊居然主动伸出了橄榄枝,说他现在悔过自新,想要重新回到宋朝的怀抱。
李元昊用的那个“假装投降”的招儿,说实话真不怎么高明,按常理来说,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不说党项李氏,从李继迁那会儿起,就在辽和宋之间玩起了两面派,一会儿倒向这边,一会儿又倒向那边,投降了又反叛,这事儿经常发生。而北宋的大将范雍,对于党项人这种爱变卦的“天性”,他心里头应该是门儿清。
李元昊绝对是党项一族里难得一见的大英雄,这人野心大得很。他大胆地坐上皇位后,立马带着十万大军往南打。奇怪的是,还没开打,他也没捞到啥好处,就突然投降了。这种做法,实在让人觉得不对劲,能不让人起疑心吗?
范雍守着西北那个重要的地方,手底下还有那么多边防大军,可他就是不长脑子。对那么明显的诡计,他居然就这么轻易地放松了防备,还做起了“德行传遍天下,仁爱布满四方”的大梦。他不光高高兴兴地答应了李元昊求和的要求,还特别大方地收了西夏的投降士兵,把那些投降的党项人,随随便便就放在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
【金明寨破,延州告急】金明寨那里,总共有十八座大大小小的堡垒,是延州北边挺关键的一道军事防线。那里驻扎着差不多十万人的党项和羌族的战士,大家叫他们“胡兵”。守在那儿的将领是李士彬,人家都说他是“铁壁相公”,名气大得很,在边境上让人闻风丧胆。
李士彬是个党项人,但他对北宋那是相当忠心。自从战争打响,李元昊就老想着拿金银财宝来让他投降,可这家伙就是死活不答应。
可是范雍的一系列糊涂举动,让好多党项人的内奸悄悄混进了寨子里。李元昊瞅准机会,突然在晚上发起了攻击。有了内奸帮忙,金明寨一下子就被攻破了。李士彬压根儿没防备,被抓了个正着,他手下的胡兵也大都被李元昊劝降了。
打败金明寨后,李元昊的军队猛增到惊人的十五万大军。这位西夏国君瞅准时机,立马带着大军往南冲,目标直盯盯地锁定了离那儿百里地外的延州大城。
听到北方防线被攻破的消息,说是李元昊又造反了,还带着大批人马往这边冲,守在延州帅府的范大人,心里是又惊又怕,后悔得眼泪直流。
范雍作为西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为了自身的安全,他立刻下令,让鄜延路里的所有北宋军队,不管现在在哪里,都得赶紧往延州那边赶,越快越好。
最先收到增援指令的是鄜延和环庆的副指挥官刘平。那时候,因为李元昊侵犯边境,刘平正带着手下三千骑兵,从庆州(就是现在的陕西庆阳)出发,往保安军赶,要和鄜延路的副指挥官石元孙的部队会合。之后,这两支军队打算一起往北走,在土门这个关键地方拦住西夏军,不让他们往南进犯。
没想到大军走到土门时,突然接到范雍让咱们回去支援的命令。说是李元昊已经打下了金明寨,一路打到了鄜延路里面,现在还带着兵往南去延州了。刘平、石元孙他们没办法,只好立马从土门掉头回保安,然后再从万安寨往东边赶,急着去救延州。
西北那边,正月里头冷得要命,大雪封路,风刮得脸生疼。刘平带着队伍,来回奔波,好几天走了好几百里地,士兵们累得都快走不动了。
刘、石两家的兵马加一块儿,也就一万多步兵骑兵,要用这点人去挡十五万党项大军往南冲,那真是难上加难。而且,前面还有更多不知道的危险,正憋着坏,等这支孤军上门……
连着好几天没日没夜地赶路,到了二十二号晚上,刘平带着队伍赶到了延州西边的三川口。这地儿因为延川、宜川、经川三条河都流到这儿汇合,所以叫三川口,到处都是湿乎乎的沼泽和泥滩。
眼瞅着延州就快到了,可部队已经累得不行,人马都疲惫不堪。刘平一合计,决定就在这儿安营扎寨。可谁成想,大半夜的,探子急匆匆来禀报,说范雍让他赶紧带着部队出发。而且,为了怕西夏人趁机混进城里,范雍还特别交代,得把队伍拆分成小股,分批进城。
刘平没得选择,军令严肃得像座大山,他只能照做。他立刻把士兵分成小组,每组五十人,然后一批批地向延州出发。
一连派了五十拨人去探查,可前方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那二千五百人就好像被什么神秘力量带走了一样,在黑夜里消失得无影无踪。等大家想回头再找人去找找看时,才发现就连刚才去传令的侦察兵也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
刘平突然感觉事情不对劲——哪有什么紧急夜间行军的命令,这明显是李元昊设下的圈套,想让他们分兵然后陷入绝境。为了防止出意外,他立刻做出决定,让士兵们收拾营地,带着队伍按原路撤回去,一口气退了二十里地。
好消息就是,李元昊没跟上来捣乱。刘平在撤退路上,碰巧撞上了三支也是去救延州的北宋军队。五队人马一凑,人数又回到了一万多人。大家伙儿排好阵势,继续往东开拔,直奔延州而去。
【为国而战,后退者死!】正月二十三一早,大雪纷飞,四周白茫茫一片啥都看不清。刘平带着队伍又回到了三川口那边,打算从延水过河。可北宋的士兵们一到河边,全都惊呆了,只见对岸的山坡上,西夏的军队密密麻麻,早就摆好阵势等着他们了。
李元昊貌似早就摸清了宋军援军的行动路线,在这儿布下了重兵等着,估摸着他是想来个一网打尽,专门对付来支援的宋军。
宋军那边大都是步兵,党项人却大多是骑兵。这时候想撤退已经来不及了,加上延州那边情况紧急,绝对不能当逃兵。刘平当机立断,命令士兵们摆好阵型,准备迎战。
大雪纷飞之时,西夏军队先动手了,他们十多万人摆成了个弯月形状,像个大半圆一样铺开,然后开始往河里冲。
敌人浩浩荡荡,人数远超我们十多倍,正朝我们猛扑过来。就在这关键时刻,刘平瞅准了敌人阵型中的破绽,他立马大声喊道:“为了国家,咱们得上!谁敢后退,格杀勿论!”说完,他就带着全军冲了上去。
一万打十五万,这简直是以卵击石,但那支没退路的孤军,在绝境里突然像是疯了一样,战斗力爆棚。大伙儿都豁出去了,拼命往河岸冲,对着那些还没准备好打仗的党项人,直接来了个狠的,把他们打了个措手不及。
刀光剑影交错,长矛猛刺向前,弓箭嗖嗖像下雨一样飞来,热腾腾的血洒在冷飕飕的雪地上,那些还在挣扎的身体,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混乱的人群里。就这么一眨眼,西夏那几百人的前锋队伍,全没了。
不过,党项骑兵在南岸还是不停地过河,往北边支援。就在这时,北宋军队中又冲出一个猛将,正是延州西路的巡检头头郭遵。
这家伙拿着根铁棒子,就像一把利剑,猛地扎进了西夏军队的厚重防线里。他左冲右撞,仿佛周围没人能挡得住他。他身后的士兵受到他的鼓舞,士气大涨,喊着“杀敌人”的口号,朝着敌人反扑过去。
这样的勇猛表现激起了游牧民族的斗志,西夏的猛将杨言直接点名,要和郭遵在战场上正面较量。
郭遵求战心切,一听挑战立马策马冲锋,两人拼死搏斗,毫无多余动作。没几下交锋,郭遵的大铁棒就狠狠砸在杨言头上,一下子就把他脑袋给砸烂了,血和脑浆四溅。看到这场面,“两边军队都大喊起来”,不过宋军是在叫好,西夏兵则是在惨叫。
看到没法轻松过河,李元昊就让步兵举着盾牌往前冲,打算用人多力量大的法子。但宋军这边打得很起劲,“把他们给打退了,还抢了盾牌,杀了不少人,加上掉到河里淹死的,总共有上千人”。
打到天黑,西夏军队的进攻被挡住了,死了很多人,宋军这边也是损失不轻,连主将刘平都挨了好几刀,浑身是血。
宋军确实很勇猛,但话说回来,他们连夜赶路又打了一整天的仗,早就累得不行了。就在这时,李元昊出其不意,派了两千轻骑兵飞快地过了河,直朝着对岸冲过去。
骑兵突袭而来,宋军早已筋疲力尽,根本挡不住,结果防线被硬生生往后推了二十多步。
这一撤退,三川口之战的局势立马就变了样。
【浴血三川口,荣耀而悲情的时刻】看到自己这边被对方压着打,负责督战的后军都监黄德和吓得不行,于是他私自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开溜了。这一跑可好,原本排列整齐的队形,因为他的逃跑,立马就乱成了一锅粥。
尽管刘平火速安排人手去后面阻拦,但胆小的黄德和根本没把军令当回事,自顾自地逃跑了。
战局不妙!恐慌像野火一样在队伍里飞快扩散,大伙儿一下子都急着找路逃,军队乱成一团。就在这混乱中,猛将郭遵死活不肯撤退,他独自骑着马,拿着枪,直接冲向西夏的军队。他一个人在那儿打,勇猛无比,一个人顶得上好几百人。
最终,郭遵还是孤身冲入了敌阵,党项人见他勇猛无比,吓得不敢靠近,只敢远远列阵,万箭齐发。郭遵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从马上摔了下来。他虽然在地上奋力战斗,但最终还是因为体力不支,死在了乱军之中。
打了败仗后,刘平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带着剩下的一千多手下,逃到西南的山脚下。他们在那儿建了好几道围栏,扎下营寨,准备拼死防守。
靠着这些临时搭建的防御工事,刘平带着大家,硬是挺过了三天。这三天里,西夏军好几次派人来劝他们投降,但都被刘平给狠狠地骂走了。
李元昊看威逼没用,就派大批军队围着营地猛打。到了第四天一早,那简易的围栏终于被攻破了。刘平、石元孙带着他们的手下拼死抵抗,就是不肯投降,结果全军都牺牲了,没有一个人活下来。
三川口一战,李元昊大胜后,立刻带着军队往东攻打延州。那时候,雨雪一个劲地下,连续打了好几天仗,夏军累得不行。再加上之前刘平那支队伍拼命抵抗,给党项人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就这样,李元昊围了延州七天,实在打不动了,就撤军了。延州的危机,也就这么化解了。
到这时候,宋夏之间的头一回大战就算结束了。三川口打了败仗的事儿传回了京城汴梁,仁宗皇帝立马下令,要好好奖赏那些为国捐躯的将领,像刘平、郭遵这些,都得好好安抚他们的家人。可那个没用的范雍,打完仗就被贬官了。还有那个胆小逃跑的黄德和,直接被判了腰斩,尸体还挂在延州城头,让大伙儿都看看。
三川口那场战斗,北宋妥妥地输了,夕阳都染上了血色。输了就是输了,这事儿谁都不好受。可你瞧瞧北宋和西夏这上百年的你来我往,真就没哪次败得跟三川口这么惨、这么豪气、这么让人热血沸腾又心里堵得慌的。
刘平带着他这支人数很少的军队,碰上了比自己多好多倍的西夏大军。他们展现出了北宋士兵少有的勇猛,就算只剩下千多号人,也还在拼命打。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他们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精神,真的很悲壮,也足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