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国医大师朱南孙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103岁。
这位行医近80年的医学泰斗,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持在医学前线。
她每周出诊两次,思维敏捷、谈吐清晰,为无数女性患者解答各种妇科疑难杂症。
她的离去,让许多人感到无比惋惜和怀念。
朱南孙教授的患者们对她“奉若神明”,后辈同事更是尊敬不已。
大家最好奇的是,朱南孙教授的身体是怎么保养的?
为什么她在100多岁时,面容依然红润,看上去像60多岁一样?
朱南孙教授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长寿秘诀——“两不沾、两坚持”。
1921年,朱南孙出生在上海,朱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中医世家”。
从出生起,她就背负起了重要的使命,成为“朱氏妇科第三代传人”。
194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朱南孙就开始从事中医药的临床工作。
十年后,为了响应新中国政府的号召,她和父亲一同加入了上海市的第一家中医机构——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
从此,朱南孙开始了自己长达80年的行医路。
她从一位妙龄少女逐渐变成两鬓斑白的老者,期间接待了近百万名患者,为许多饱受妇科疾病困扰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当地的人们亲切地称她为“送子观音”,甚至国外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然而,朱南孙的行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期间,她的丈夫和父亲相继被打上了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的名号,最严重时还经历了抄家之苦。
朱氏家族为了躲避迫害,很多成员都选择定居在美国,但朱南孙却毅然决定留在中国。
每次她前往美国探亲时,慕名而来的患者总是络绎不绝,亲戚朋友也劝她留下来,但她坚定地说:“中医的根在中国,我也要留在中国!”
朱南孙为人博爱温和,每当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将自己的积蓄用于资助困难的家庭。
七十六年的行医路,让她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她撰写了《海派中医朱氏妇科》《痛经笔谈》等十余部著作及论文,这些宝贵的资料为后世的中医留下了重要财富。
因为她的真才实学和仁心仁术,朱南孙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她延续了传统的中医带徒模式,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倾囊相授,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
学生们常常听到她讲:“手把手教导,才能让中医文明薪火相传。”
国家对朱南孙教授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认可。
2017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及国家中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她“国医大师”的称号,这是中医行业的最高荣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这个称号的也不过30名。
即便到了102岁,朱南孙教授仍然坚持在一线,每周出诊两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分享了自己的长寿秘诀。
首先,朱南孙教授从不沾保健品。
她坚信药补不如食补。
如今市面上各类保健品层出不穷,先不说有没有效果,光是昂贵的价格就让人望而却步。
是药三分毒,保健品也没有国家公认的疗效和针对各类疾病的预防功能。
因此,花大价钱买保健品不如让自己吃得好一点。
民以食为天,吃得好、营养好,身体自然会好。
如果身体有哪个部位感到不适,可以用饮食来调节。
比如血虚可以喝当归羊肉汤,脾弱可以多吃山药。
当然,在食用前还是要询问清楚什么季节适合吃什么,乱吃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如果病情严重,第一时间就诊才是正道。
其次,朱南孙教授从不吃油炸食品。
在中医理论中,油炸食品对身体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
油炸食品的高脂肪、高热量是引发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的主要原因。
食用油炸食品还会对脾胃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消化功能下降,甚至引发脾胃虚弱的症状。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管住自己的嘴巴,对于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除了饮食上的两不沾,朱南孙教授在生活中还坚持两点:一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二是多运动。
她强调,遇事不怒,要想得开放得下。
过度的喜怒悲伤容易伤害到肝脾肺肾,尤其是多愁多虑的人,更容易患上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等疾病。
朱南孙教授年轻时遇到的事情,恐怕很多人都没有体会过。
在80年的行医生涯中,她遇到了近百万的病人,遇到的糟心事更是数不胜数。
如果不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又怎么能一直坚持下去呢?
第二个坚持就是多运动。
朱南孙教授从年轻时就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她最爱的就是旅游。
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她的足迹。
她常说,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要想办法活动,动起来才能产生活力。
虽然她年龄大了,不能像以前一样打篮球到处跑,但她每周坐诊都是走楼梯上楼的。
闲暇时间,她喜欢安静地读书看报,这也是她能够与任何年龄段患者接触的秘诀。
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
朱南孙教授用近八十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医者的职责与医德。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生,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慈善家。
她的离去,让人们感到无比惋惜,但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相信她的学生们会继承老师的衣钵,将中医永远传承下去,带领中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朱南孙教授的一生,是一部生动的医学史。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医的魅力和力量。
她的长寿秘诀不仅仅是个人的养生之道,更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她告诉我们,健康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条件,更取决于内心的平和与豁达。
正如她所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这句话,或许正是她长寿的真正秘诀。
才103,就称长寿?无知。
现在的人在工厂做事都可以累死
因人而异,基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