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志:中国第一张照片,是谁拍摄的?什么时候拍摄的?这个中国摄影史“元问题”,在学术界始终没有标准答案!英国学者泰勒·贝内特考证,中国最早的摄影活动始于1842年的麻恭少校、伍斯纳姆医生二人,惜未留下照片;
部分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摄影活动始于1840年前后,广东南海人邹伯奇或利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或使用外国银版摄影法,开始了最早的拍摄实践;
更多学者认为,因为1844年于勒·埃及尔的拍摄活动留下了照片,这才是中国摄影史的真正开端,也是1850年之前中国留下的唯一一批影像!
不过,2019-09-16由利东画廊撰写、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首发的《这些最新发现的银版照片,或许会改写中国摄影史》,部分改变了此前摄影界的认知。
Bridge in the Tea Garden, Shanghai,1845.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Vienna)
一组拍摄于1844-1845年的珍稀银版相片,或将成为中国摄影历史中的重大新发现。它与中国摄影史的开端密切相关,并昭示了世界上迄今所知的第一张关于上海的照片。
此套藏品共含九张3x4英寸的银版相片,画面内容是中国人和欧洲人在船上或其他场合的景象(5幅图像)、上海茶园、一位天主教遣使会传教士、一位欧洲女子,以及摄影师本人的自拍像。
利东画廊曾经携整套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三张作品,参展2019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也将是此组珍品在世界上的首次公开亮相。
新近发现的一组银版相片丰富了与中国摄影史开端相关的珍贵图像档案,并昭示了一位新摄影师的作品。相片内容是中国人和欧洲人在船上或其他场合的景象(5幅图像)、上海茶园、一位天主教遣使会传教士、一位欧洲女子,以及一位欧洲男子——很可能是摄影师的自拍像。
我们认为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是纳塔利斯·朗多(Natalis Rondot),一位来自里昂的法国人,他在 1844至 1846 年间于中国担任拉萼尼外交使团的商业代表。使团来华的目的是《黄埔条约》的谈判,这也是银版摄影师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作为海关检查员所参与的事件。
这9张银版相片与其原装的木质储存盒是一起被发现的。其中7张保留了那个时期的保护和呈现样式,另外两张未被裱装。 这些银版相片来自法国并具备了原始照片的特性(横向反转图像,低对比度,某些图像有读取问题),看起来是在19世纪40年代摄影术发展的初始阶段所拍摄的。那个时候,去往中国的旅行者屈指可数。那时,中国刚刚开放对外贸易,与欧洲签订了第一批商业条约,因此潜在摄影师的数量非常有限。
根据我们的推断,这些银版相片的创作者是纳塔利斯·朗多(1821-1900),一位来自里昂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朗多于 1844 至 1846 年间参加了拉萼尼赴中国的外交使团,作为毛纺行业的专家担任商务部代表一职。朗多于 1844 年 2 月 20 日在布拉斯特登泊“阿基米德号”离开法国,这艘蒸汽护卫舰是该特派团的三艘战艇之一。
阿基米德号的船长弗朗索瓦·爱德蒙·帕里斯(François-Edmond Pâris)起航时携带了从海军部申领的银版摄影设备。帕里斯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在去往中国途中与朗多和船舶机械师 Raffoux 一起在阿基米德号上拍摄照片的事情,其中包括 1844 年 7 月在锡兰的停留。
随着航行的推进,帕里斯因为拍摄的难度感到气馁并不再使用相机,他更喜欢用手绘替代其功用。这意味着他的相机设备可供使团中的其他相关人员使用。例如,帕里斯于 1845 年 2 月离任之前在菲利宾交给银版摄影师于勒·埃及尔一些银版。1843 年 12 月 12 日,埃及尔跟随拉萼尼使团的外交代表乘坐“西来纳号”战舰离开法国,并携带了自己的相机和设备。
可以肯定的是,朗多确实在中国拍摄了银版相片。根据帕里斯的说法,1844 年 11 月 15 日,朗多试图为当时刚刚代表清政府在澳门签署《黄埔条约》的两广总督耆英拍摄肖像。在中国,朗多得到机会在法国舰队的访问期间遇到中国官员,并且很有可能登上了中国船只(其索具似乎在这里其中的一张银版照片中隐约可见)。
Two Chinese Men on Board a Chinese Ship,1844 / 1845.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Vienna)
此套藏品中的一张银版相片呈现了上海茶园的面貌,这张超乎寻常的图像是现知最早的关于上海的照片。发生在这个城市的最早的摄影行为可以追溯到 1852 年(来自流动的银版摄影师 Düben 和Saurman),而目前已被发现的最早上海照片拍摄于 1857 年(Robert Sillar 的卡罗法相片,William Vacher 的蛋白印相照片)。
这张作品将上海的摄影历史提早了十年有余。这张非凡的银版照片记录下了可被识别的古迹,因而也成为理解整套藏品历史的关键。它证明我们的摄影师去到了上海,并表明他的相机并没有配备反象镜或菱镜。将这张茶园的银版相片与李阁朗(Louis Legrand)在 1859 年于同一地点拍摄的立体相片相比较,我们可以确认这张作品确实是反转的。
茶园此处在十余年中几乎没有变化,除了左侧的屋顶被重新修整,右边又建造了一座新建筑,且银版中的树缺少了一大片枝干。横向反转的图像是早期达盖尔银版作品的典型标志。
此上海银版的存在也证明于勒·埃及尔不是这套藏品的作者。埃及尔于 1845 年 8 月底离开拉萼尼使团回到法国,于 1844 年拍摄了澳门和广州,但从未到达过上海。 作为拉萼尼使团的代表,纳塔利斯·朗多于 1845 年 10 月和 11 月在上海研究纺织工业。
使团中的另一位商业代表奥古斯特·奥斯曼(Auguste Haussmann)曾记录:他们于 10 月 25 日乘“涅墨西斯 号”离开中山前往上海,于 10 月 28 日在上海停泊,并由一艘中国船只搭载登陆。他们于 10 月 31 日在上海市内考察了所谓的“死亡日”庆祝游行(Day of the Dead celebrations)。和他在其他地方的行程一样,朗多细致考察了上海当地对不同面料和颜色的需求。
对使团成员而言,茶园是上海最风景如画的地方。奥斯曼在回国后出版的书中对其进行了描述:“长海没有一处值得特别关注的纪念遗址。外国人唯一可以参观的是茶园,到处都是亭台楼阁、岩块石窟。中间有一片很大的湖泊,一座锯齿形的小桥跨湖而设,通往一座带有双拱形屋顶的漂亮小房子。小屋建造在水中木桩上,被叫做‘pou-sin-din’。这是一间咖啡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茶馆。
平静的市民会在闲暇时来喝一杯 pé-ko,抽抽烟斗,安静祥和地在这里吃着小蛋糕和水果。” 对于使团中的另一名成员 Charles-Hubert Lavollée 来说,这个花园也是外国人唯一可触及的重要场所:“这座城市里没有任何非同寻常的古迹。[...]但在上海有一个被欧洲人称为茶园的花园,这是一个在中国其他城市都不存在的公共广场,我们被允许参观其中。”
作品中的最后的一个细节也让我们将这套银版相片的作者锁定为纳塔利斯·朗多:此系列中拍摄最为成功的银版相片中的这个欧洲男人与朗多后来的雕版肖像非常相似。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朗多(1821- 1900)在二十四岁左右的自拍。
Presumed Self-portrait of Natalis Rondot,1844 / 1845. Courtesy of OstLicht. Gallery(Vie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