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惠僧叛逃国民党,建国后要求回归,毛主席:给党内同志一个交代

鉴史论 2025-01-21 15:42:41

1957年,作家“栖梧老人”在报社上发表关于回忆“二七大罢工”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多家报社、出版社纷纷与“栖梧老人”约稿,让他根据经历撰写一部有关大革命时代的回忆书籍。

这位“栖梧老人”就是包惠僧,一名在十八年前叛逃到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如今重新回归,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包惠僧

往事在目

1949年2月,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落败已成定局,蒋介石的诸多将领纷纷率众起义,加入到解放大军的阵营,偌大个蒋家王朝崩溃在即。

彼时在蒋介石麾下任户政司司长的包惠僧却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不能像其他国民党军官一样起义归降,十八年前他曾是一名中共党员,后来投靠到国民党麾下,如今哪有颜面回去?

心烦意料之际,包惠僧突然得知国民党要“迁都广州”的消息。

原来国民党内部的明争暗斗一直不曾消停,即使已到最后关头仍是如此,就在1月21日,迫于李宗仁、白崇禧“逼宫”,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成为“代总统”。

只是蒋介石名为下野,实则隐于幕后操弄大权,并且一手推动“迁都”事宜,意在给李宗仁使绊子。

包惠僧的顶头上司南下广州为“迁都”做准备,他趁这个机会将家人送走,自己则思虑如何摆脱国民党。

4月20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

消息传来,国民党内部大乱,大量人员被裁,缩短经费,包惠僧借此脱身,辞去官职。

当时有不少国民党人猜到蒋介石会逃往台湾,便先一步行动。

包惠僧深知老蒋为人,他曾是共产党,若是跟老蒋去台湾,日后绝对没有好果子吃,他思来想去,最终带着家人逃到澳门,先静观其变。

包惠僧

而后,解放大军士气如虹,先后解放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能够躲避的地方越来越少。

到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一个令人震撼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主席的话,通过广播、收音机传遍整个中国大地。

那日,包惠僧在澳门,打开收音机,亲耳听到这个消息,震撼、感慨、悔恨等各种复杂情绪充斥内心,过往的经历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那年建党,他与毛主席等人泛舟游行,畅谈理想。

如今,理想已经实现,毛主席等人初心未改、矢志不渝,可自己呢?

他如今已经不知要以何种面目再见故人了……

初始热枕,齐心协力

包惠僧,1894年生于湖北的一个小土地经营者家庭。

虽然自小家庭富裕,不过包惠僧并未因此堕落,反而有几分报国志向。

1919年,包惠僧从北京大学毕业,恰好五四运动爆发,他与大多数爱国青年一样走上街头游行抗议。

那段时间,包惠僧有幸见到陈独秀的演讲,深受影响,特地在私底下与陈独秀见面。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对于那些热衷革命的后生晚辈十分欣赏,包惠僧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独秀

1921年,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筹备创立中国共产党时,立刻想起包惠僧,亲自书信邀请包惠僧来武汉,一同参与建党事宜。

这封信让包惠僧兴奋不已,那时他一腔热血,充满热枕之心,能参与建党,让他感到无上光荣。

他动身前往武汉参与筹备工作,忙前忙后,除了与来自共产国际的友人合作外,还频繁与陈独秀联系,多方听取意见,力图把工作做到最好,方能对得起陈独秀的信任。

筹备工作基本完成,中共要召开一大。

陈独秀因为太过忙碌无法亲自到场,便委托包惠僧作为自己的代表之一参加,可见对包惠僧有多看重。

不仅是陈独秀,当时参与建党的早期共产党人,如毛主席,董必武,李大钊等人都因此与包惠僧熟识相知。

从1921年6月开始,中共一大多次召开会议,考虑到安全问题,多次更换开会地点,最后选择到浙江嘉兴的南湖上,假借游湖为名开会。

游湖泛舟,众人齐聚。

那时大家聚在画舫上,一同商量党的初步工作方向,畅谈革命理想,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何等美好的回忆?

那时包惠僧与毛主席走得很近,因为两人年龄相仿,而包惠僧待人真诚,工作起来不遗余力,喜欢发言倡议,让毛主席极为欣赏,两人的交情很不错。

青年毛泽东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等重要方针,初步确定党在成立初期的工作方向,为后来一系列发展埋下伏笔。

因此,参与筹备工作,又代表陈独秀出席的包惠僧,无疑贡献良多。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包大炮”,后来竟背叛信仰、投到国民党麾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原因让包惠僧忘却初心热枕,转而投敌?

目睹血腥,心生胆怯

包惠僧投敌,倒不是因为对党内有任何意见,总结而言就是两个字:胆怯。

这一点,从包惠僧过去的人生经历就能略知一二。

他自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中,基本没吃过苦,虽然当时年代混乱,世道上不乏穷苦百姓,包惠僧虽然有所目睹,但终究没有亲自体会。

包惠僧

再到上学的年纪时,又是一路顺风顺水,毫无波澜地从北京大学毕业,他的人生轨迹过于平坦,缺少磨炼,因此个性中少了几分坚韧。

在革命初期,共产党人面临的危险还不算多,包惠僧个性中的怯懦还没有表现出来。

一大过后,共产党正式成立。

孙中山先生注意到这个新生的党派,也知道共产党背后有来自苏联的“共产国际”支持,潜力无穷。

彼时国内军阀作乱,孙中山先生顿时心生“联共联俄,共抗军阀”的想法。

从1924年开始,国共进入合作时期,为加深双方友好发展,党组织授意部分共产党人以中共党员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两党深入交流。

包惠僧便是其中之一,曾与周恩来等人到在黄埔军校任职。

东征期间,周恩来赶赴前线指挥,包惠僧则是接替周恩来的职位成为黄埔军校另一位政治部主任,主持后方校区事宜。

东征结束,国民革命军举兵北伐,似乎一切都在朝着孙中山主张的“联共联俄,共抗军阀”的目标前进。

但1927年4月12日,北伐胜利在即时,蒋介石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制造分裂,公然捕杀共产党人,国共合作关系恶化,共产党迎来艰难时期。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期间,蒋介石放出极端口号,还有汪精卫等人配合行动,国民党在全国各地搜捕共产党人。

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皆有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光是广东一地,被杀害的人数就达到了两千余人。

最令人愤怒的是,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对党和人民都有巨大贡献的李大钊同志也被敌人逮捕入狱。

李大钊

李大钊在狱中始终坚定革命信仰,不曾屈服,最终英勇就义,他留下《狱中自述》一书,表达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在这场政变浩劫中,共产党损失惨重。

意志坚定的先辈决定用武力抗争,捍卫革命;而胆小懦弱者,面对满目血腥,却心生畏惧,内心动摇。

很遗憾,包惠僧属于后者。

自小就过得一帆风顺的他,亲眼目睹到共产党人被捕杀的情景,头一次意识到,革命过程中原来充满血腥和牺牲,稍不留神就有身死的风险,他开始感到害怕,死亡的阴影笼罩在心头。

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周恩来决定联合贺龙,叶挺,朱德等同志在南昌起义。

包惠僧被周恩来指派到南昌待命,后来起义终是因为敌人实力过于强大及自身原因失败,部队撤离前,周恩来找到包惠僧,问他有何打算。

包惠僧内心已经动摇,不愿跟部队离开,借口要去投奔亲戚,周恩来匆忙间塞给他一些盘缠,叮嘱他日后设法与组织会合。

自那以后,包惠僧心中已经对革命失去信心,加上全国各地笼罩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他的畏惧心理愈发严重。

几个月过后,包惠僧躲避国民党的追杀,辗转隐藏到上海。

党内同志得知他的消息,前来请他回归组织,但他已经失去斗志,言语推辞不肯回归。

周恩来得知此事,联想到“四一二政变”以来包惠僧的态度,随即明白,道不同不相为谋,自此便不再与之联系。

1930年,包惠僧为求谋生,考虑到自己是双重党籍,便投靠到国民党麾下。

次年,蒋介石为显示“大度”,树立良好形象,任命他为陆海空总司令部参议,这职位听着挺像一回事,其实没什么权力。

往后十八年,包惠僧一直待在国民党中任职,只是不曾被重用,国民党不可能轻易信任一个“外人”。

这对包惠僧而言也算是因祸得福,正因不被重用,他才没有与过去的革命老友兵刃相向,只是默默无闻地过生活而已。

寄信思归,欢迎北上

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远在澳门的包惠僧忆起过往岁月,感慨万千,想要寄信向毛主席、周总理等老友祝贺一番,又自觉无颜面对故人。

最终,他还是没能忍住,向周恩来发出一封电文祝贺,同时也隐含几分想要回归之意。

周总理是何等人物,自然看出他的意思,却不敢擅作主张,去请示毛主席。

不料毛主席也收到了包惠僧的来信,早已知晓,见周总理过来,毛主席略微沉思,说道:“毕竟当初一同创立党组织,有功有过,让他回来吧,但得给过去的同志一个交代!”

毛主席

于是,毛主席亲自提笔回复,信中点明:“欢迎北上”。

包惠僧收到毛主席的回复,欣喜若狂,立刻打点,准备返回大陆。

大陆这边,周总理暗中指示在港澳的中共地下党成员为包惠僧提供便利,帮助他顺利回归。

1949年年底,经过党内暗中帮助,包惠僧终于带着家人如愿返回大陆,在北京下榻。

当天,党中央就派人过去接洽,安排住宿事宜。

第二日,过去的老朋友董必武亲自来与他见面,一番叙旧后,董必武告知毛主席请他到中南海做客。

董必武

包惠僧再见到当年党组织建立初期的战友,顿时心生惭愧,言语间总感觉有几分自卑,董必武便打趣道:“好你个‘包大炮’,当了国民党的官,就不要共产党的朋友了吗?”

把话说开,虽然难免有几分尴尬,但总算是解开心结,包惠僧坦然接受了老友的调侃。

几天后,包惠僧带着家人去中南海赴宴做客,周总理来与他谈话:“当年南昌一别,不曾想一别就是十八年。”

包惠僧心中惭愧,与周总理谈了很久。

最后,周总理大度地表示:“你拖家带口的,总得过生活,当年的事情也不能全怪你,但你过去可不是普通党员,总得对党内的同志有个交代才行。”

周总理的话等于明白地告诉包惠僧,党组织非常大度地接纳他回归,原谅他当年因为胆怯而犯下的错误。

包惠僧内心感激万分,表示自己一定会遵从党的安排,弥补过失。

次年,他在周总理的安排下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重新学习党的思想,并在校中写下长达三万字的《思想总结》,直面过错,批评自我。

毕业后,包惠僧在党内主要担任文职工作,经常撰写革命文章,还以“栖梧老人”作为笔名,写下诸多回忆大革命岁月的文章书籍,其中《二七回忆录》被改编成话剧,让后来人能更加直观地了解那段革命历史。

迷途十八年,最终回到党和祖国的怀抱。

包惠僧心里充满感激,他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致力于撰写革命回忆录,晚年留下大量关于共产党创立初期和早期工人运动的史料,直到1979年病逝,方才休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