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用猪肉和鸡肉出口换机器,我有米饭、青菜就够了

历史博览馆 2025-04-23 14:15:29

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就曾在《诫子书》中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李商隐也曾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的古人始终把勤俭二字作为衡量一个人德行的标准,更是将勤俭看作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开国领袖,毛泽东也一直都恪守艰苦朴素的作风,将勤俭节约作为自己坚持的品德。

一、上学时期,毛泽东将所有钱都花在了书籍上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期,学校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一套青色呢子制服,毛泽东是唯一个将它穿到毕业的。

衣服都褪了颜色,袖口、胳膊、手肘处也早已磨破,毛泽东依然不舍得扔。当他毕业的时候,这件制服早就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放眼看去几乎全是补丁。

除了这件制服,毛泽东还有一件灰色的布长袍。当制服脏了的时候,他就会将这件衣服换上,冬天了他就在长袍下面加上件旧夹袄,而他的下半身则一年四季都不变,是一条白色布裤子。

有同学见毛泽东穿衣如此朴素就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是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的穿衣法。”

毛泽东听了则幽默地回答:“是呀,这就叫做学用结合。”

毛泽东在学校里俭朴的作风是出了名的,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他是农村来的,农家的孩子都是习惯了俭朴,又有谁能想到,其实毛泽东是把钱都花在订报纸、买书籍上了,自然没有多余的钱来改善生活。

二、毛泽东拒绝穿新棉衣

1937年冬天,天气格外的寒冷,警卫员想给毛主席换件新棉衣,但是他怎么都不肯换,谁来劝都不管用。

警卫员们知道毛主席的脾气,如果直接把新棉衣拿给他,他肯定是不会要的。于是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趁着毛主席休息的时候把他的旧棉衣偷偷拿走,然后将管理局新做的阴丹士林布的棉衣给他偷偷放上。他们想着,如果毛主席醒来没有棉衣穿,自然就会穿新棉衣。

将棉衣换完之后,警卫员们又准备将毛主席的旧棉衣拆洗一下,可是没想到那件旧棉衣的布早就已经坏了,一洗就根本恢复不到原来的样子。

毛主席醒来看到自己的旧棉衣没有了,就把警卫员叫到身边:“这是哪个的衣服?我的棉衣呢?”

警卫员吞吞吐吐地说:“这是管理局给你做的……”

“我有棉衣嘛!我不要!还是把我的那件拿来。”毛主席说。

“那件,那件棉衣都让我们给拆了,想洗洗再缝好。可看样子,布破得缝不起来了。您还是……”

听到警卫员这样说,毛主席无可奈何地笑了笑:“那,你看怎么办?”

“主席,这件棉衣挺好的,你就穿它吧!”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这样吧,你拿上它,给我换件灰布棉衣来,跟你穿的这件一样的。”

警卫员没有办法只好按照毛主席说的做。

三、“这帽子不错嘛,没人戴我戴”

在延安时期,国民党对延安进行了严密的封锁,物资极为匮乏。到了冬天,由于条件差,部队的干部只能自己动手做毡帽来御寒。

因为当时的材料质地不好,大家又是第一次做,没有经验,所以做得特别难看,战士们宁肯冻着也不愿意戴它。就这样,这第一批做的毡帽只能堆在仓库里。

有一天,警卫员将这样一顶毡帽拿到毛主席面前说:“主席,您看,这帽子戴上倒挺暖和,就是样子不太好看,戴到头上,别人一看就笑,谁也不愿意戴它。”

毛主席拿起这帽子看了看,说“这帽子不错嘛,没人戴我戴”,说着就将帽子戴到了头上。

毛主席不光是戴上了这毡帽,还特意在院子里走了 一圈,让大家看看,因为帽子的样子实在太滑稽,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尽管大家每次看到这顶帽子都会笑,但是毛主席还是坚持戴着它,开会时戴着,做报告时也戴着,只要是外出他都戴这顶帽子。在毛主席的影响下,大家逐渐没有了对这批帽子的抵触心理,都戴上了那样的帽子。

不久之后,群众口中就流传出了这样的顺口溜:“八路军,土包子,头上戴着毡帽子,打仗就像钢炮子,敌人像个龟孙子。”

四、“主席,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虽然毛主席一生穿着俭朴,但是他也有讲究的时候,那就是在接待重要人物的特殊场合。

1949年,毛主席准备在香山双清别墅接待各界民主人士,其中就有著名民主代表张澜先生。

毛主席为了表示尊重,他特意对警卫员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要见他了,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

毛主席的这一个命令可令警卫员犯了难,他把毛主席的所有家当翻了一个顶朝天都没有找到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他只好无奈对毛主席说:“主席,一件好衣服都没有。现在做也来不及了,要不我去借一件?”

“不要借了。补丁不要紧,干净整齐一些就行。表老是贤达之士,不会怪我们的。”毛主席说道。

于是,毛主席就穿了一件打着补丁的衣服见了张澜先生,之后他又穿着这件衣服见了李济深、郭沫若、沈钧儒等知名人士。他们没有一个人笑话毛主席穿着穷酸的。

毛主席就这样一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直到他即将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前夕,他才让卫士给他做了一件新的中山装。

五、“用猪肉和鸡肉出口换机器,我有米饭、青菜就够了”

毛主席除了在穿着方面俭朴,他在吃的方面同样是一点也不讲究。即使是在1949年进城以后,他依然保持着俭朴的用餐习惯。

毛主席特别讨厌宴会,更是明确反对大吃大喝的作风。有必须举行的宴会时,毛主席也一再指示、叮嘱再三:“不能总是山珍海味,既浪费又不实惠。我们活在世界上,不是为吃世界,是为改造世界。”

尽管医生多次规劝,希望毛主席在饮食上多一些营养,可是毛主席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他经常津津有味地嚼着米饭说:“要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有营养的饭菜。”

1960年,那是国家经济特别困难的时期,毛主席对工作人员讲:“我不吃猪肉,也不吃鸡肉。用猪肉和鸡肉出口换机器,我呢,有米饭、青菜就够了。”

没过多久,毛主席又给自己定下规矩:“不吃荤菜,只吃米饭和青菜。”

当时就有很多工作人员规劝毛主席要注意营养,毛主席眼角含着泪水说:“全国人民都这样,我一个人又怎么能吃得舒服?”

总结:

《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从小也都会背诵一首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崇高精神与品德,也是毛主席遵守了一生的原则。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更需要感念先辈的创业不易,从心底里恪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

老一辈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在人们的心中种下勤俭节约的种子,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才能让勤俭之树长满祖国大地,庇护我十四万万华夏子女。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