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陪孩子窝在沙发上一起看纪录片,片子里展示了许多地方不同的风土人情。孩子看得眼睛发亮,反复问我:“妈妈,这些地方好有意思啊,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那看看?”
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我心里既欣慰又有点发愁。欣慰的是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对人文地理感兴趣;发愁的是,要带孩子去这些地方一一打卡,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作为家长,谁不希望自家孩子见多识广?可现实里,带孩子见世面的“代价”不低。就说旅游(特别是远行),交通、食宿、门票等费用,加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然还得考虑时间,平时自己上班、孩子上学,周末还要送娃去各种兴趣班,哪有那么多完整的假期去长途旅行啊。就算有钱有闲,还得担心孩子出去外面能不能适应,会不会累着、病着……
可一直把孩子拘着闷头学习,不多带出去走走,容易养成“书呆子”,眼界不开阔,见识太短浅,以后在社会上竞争力恐不足,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哈佛大学第一位女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说过,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其格局和未来成就。她每年都会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并带着孩子一起,把旅行当课堂,让孩子感受世界的多元与广阔。
咱普通家庭,虽不能像福斯特校长那样带孩子满世界跑,但也能借鉴其理念,带娃去一些低成本又能长见识的地方。比如下面这几个,虽不是什么名景点,但都是能让孩子开阔眼界的好去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阅读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一要是实在不知道带孩子去哪儿,就上图书馆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里面藏着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的智慧。从科普知识到文学名著,从历史传记到艺术鉴赏,应有尽有!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也想带孩子去图书馆,奈何人家不喜欢去啊。”这或许,是你打开的方式不对。我在图书馆里见过不少家长,会亲自给孩子挑选书,觉得这样能让孩子读到“有用”的书。
可孩子不一定喜欢你选的书,时间久了,他就会对图书馆和阅读本身失去兴趣。正确的打开方式,应是让孩子自己挑选喜欢的书。图书馆里那么多书,总有一本能打动他。
另外,我们可以多关注图书馆的官方信息,类似一些读书分享会、作者见面会之类的活动,都可以带孩子去参加,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
每个城市的博物馆,就像一部通往过去的时光机,里面的文物和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透过它们,孩子能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我之前带我家孩子去过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游览后,他就对鸦片战争和虎门硝烟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天天追着我们讨论,还自己主动去查阅资料。
现在他对这段历史熟记于心,还在学校某次读书会上分享过,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喝彩,别提多自豪了!这不比让孩子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却无法真正理解历史意义的教育方式强多了?
在博物馆里,孩子们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精彩片段,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所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看看吧,说不定他能在当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所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大自然的教材。孩子在大自然里,能观察到各种动物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感受到四季的更替和气候的变换等。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知识的。大自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变化的环境,特别适合孩子们去探索万物、增长知识。
樊登老师分享过一个故事:他朋友家的孩子,在野外探索时突发奇想,把一窝蚂蚁搬回了家。从此孩子每天观察蚁群日常,短短几年就成了这方面的小专家,最后在兴趣引领下,成了一名生物学家。
所以啊,我们真的有必要定期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探索,比如野餐露营、徒步远足、观鸟赏花之类的。鼓励孩子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摸,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名胜古迹,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承。我们带孩子去游览名胜古迹,不仅能让其领略古代建筑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刷到过一位旅游博主的帖子,说他带孩子去游览故宫时,讲解员说到故宫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等,孩子听得可认真了,同时对这座古老又辉煌的宫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家以后,孩子自己翻阅了大量关于故宫的资料,甚至开始自学古建筑知识。所以,去游览名胜古迹,不仅能让孩子亲身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也很有意义。
马上五一了,你家是否也有带娃出游的计划?不过想想热门景点那人山人海的场面、交通各种拥堵、旅游全程高消费……又着实让人却步!
其实,带孩子见世面不一定要花大钱、跑远路,上面说的这几个都是不错的选择。多带孩子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不仅收获知识、开阔眼界,还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格局也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