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陈大爷睡不着觉,他在村子里遛弯。来到村东头老马家门口的时候,陈大爷无意间看了看老马家的窗户,这一看吓了陈大爷一跳。
老马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老马去世后,他媳妇就离开了村子,去三个孩子家养老了。因为长年无人居住,老马家的院子里长满了荒草,窗户上的玻璃没有一块是完整的,一副落败的景象。
可是现在,陈大爷却看见,老马家的屋子里有亮光,还有一个人影在晃动,人影长头发,像是一个女人。
陈大爷天生胆子小,他不敢再看第二眼,急忙扭头往回走,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自我安慰:肯定是我看花眼了。
陈大爷胆战心惊回到了家,他没有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里,用被子蒙住了头,缩成了一团。
也不知过去了多久,忽然,陈大爷听到有人敲他家的院门,声音虽然不大,但在寂静的夜里,还是清晰可闻。
陈大爷是一个独居老人,他老伴走了一年多了,两个女儿也已经嫁人了。敲门声让陈大爷有点害怕,他用颤抖的手,找到了放在身旁的手机。二女儿嫁到了邻村,十几分钟就能赶回来。陈大爷想给二女儿打个电话,让她回来一趟,给陈大爷壮壮胆。
巧了,手机竟然没电了。
敲门声还在继续,陈大爷躲在被子里大气不敢出。敲门声又响了几下后终于停了下来,可是紧接着,陈大爷听见了一个女人的说话声。
“老陈,我知道你在家,如果你不在家,屋子里就不会点着灯,你把门打开,我不是坏人,我是晓娟。”
对于晓娟,陈大爷可不陌生,她是老马的媳妇。老马活着的时候,与陈大爷的关系好的就像一个人。陈大爷比老马小几个月,他叫老马哥。那时,陈大爷经常去老马家,晓娟做的饭,陈大爷没少吃。
声音确实是晓娟的声音。
陈大爷长出了一口气,不再害怕了。他来到院门前,打开了院门。院门外面站着的果然是晓娟。晓娟也老了,皱纹爬满了额头,眼皮下垂了,白头发也不少了。
陈大爷不免感叹岁月无情。
晓娟说:“老陈,我是刚从城里回来的,你也知道,我家十几年没住人了,家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我是想和你借一床被子用一用。”
陈大爷想问一问,晓娟为什么要从城里回来?她有三个子女,一个在四川,两个在城里,她原本是在城里的孩子家养老的,她不在孩子家享福,为什么突然回来?还有,她为什么非要在晚上回来?
可大晚上的,孤男寡女,陈大爷怕被别人看见,说些闲话,影响两个人的名声。陈大爷把众多疑问藏在了心里,他转身回屋,拿来了一套被褥和一个枕头,给了晓娟。
晓娟感谢了陈大爷,抱着被褥回家了。
夜幕下,晓娟离去的身影,显得那么孤单落寞。陈大爷不免黯然神伤。
次日,天刚亮,陈大爷就迫不及待的去了老马家,晓娟早就起床了,她正在收拾屋子,打扫卫生。十几年没住人的老房子,到处都是灰尘,墙面也斑驳脱落了很多处。在窗台上,有半截蜡烛,昨天晚上,晓娟应该就是用蜡烛照明的。
晓娟有点不好意思地对陈大爷说:“昨天晚上打扰你了,我在村子里走了一圈,只有你家还亮着灯,谢谢你了!”
陈大爷说:“和我不用客气,你还没吃早饭吧?”
晓娟点点头说:“家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我想先打扫干净,下午再去买些生活用品,柴米油盐回来,一两顿不吃没事的。”
陈大爷抽身离开了老马家,他去村里的小卖部,买回来了几个面包和几瓶水。晓娟确实饿了,陈大爷也还没吃饭,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
陈大爷把心里的疑问说了出来,晓娟没有隐瞒,她知道陈大爷的为人,他会守口如瓶的。陈大爷这才得知,自从老马去世后,十三年了,晓娟是如何生活的。
十三年前,身体一直很好的老马,突发意外,生命垂危,临终之际,老马拉着晓娟的手说:“我走后,你记住,遇到合适的就找一个,虽然咱们有三个孩子,可是……”
老马的话没有说完,他就撒手人寰了。
晓娟和老马共同孕育了两儿一女。大女儿外出打工的时候,处了一个四川对象,嫁到了四川。二女儿中专毕业后,被分配了市里工作,结婚成家后,在市里安家落户了。儿子是最小的,他是大学毕业,在二姐和二姐夫的帮助下,也在市里找到了工作,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他与女同事谈起了恋爱,一年半后,儿子和女朋友也结婚了。
老马去世后,晓娟是想一个人在乡下生活的,那时,她的年龄还不是太大,完全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
远在四川的大女儿和大女婿,也回来参加了父亲的葬礼。老马下葬后,大女儿和大女婿要回四川去。临行前夜,大女儿对晓娟说:“妈,我爸不在了,我妹妹和弟弟也不在你的身边,你就跟我去四川吧,我和我老公每天都很忙,你过去后,能帮助我们,减轻我们的负担,我们也能照顾你。”
晓娟是不想去四川的,大女儿结婚的时候,她和老马去过四川,那里的饮食习惯她不适应,当地人说的话她也听不太懂,需要女婿给她当翻译才行。
大女儿和女婿是自己做买卖的,小本经营,为了多挣点钱,他们起早贪黑的确实很辛苦。大女儿的公婆身体都不怎么好,帮不上他们什么忙。
虽然晓娟不想去四川,但大女儿提出来了,晓娟也知道大女儿两口子确实不容易,他们需要帮手,晓娟希望大女儿能过的幸福点,她就跟着大女儿去了四川,这一去就是七年。
到了四川后,晓娟客服了水土不服,生活习惯不适应,她任劳任怨当起了大女儿一家人的免费保姆。做家务做饭不用提了,都是晓娟承担了起来。有时,她还帮着女儿女婿打理生意。
第七年,女儿的婆婆旧病复发,在医院住了半个多月,也都是晓娟照顾的。婆婆出院后,本来恢复的挺好,可她老伴好喝酒。一天中午,老伴在外面喝的醉醉熏的回家了,他看着卧病在床的妻子,大发雷霆,说是妻子连累了他,让他过的都是苦日子,妻子就是他的累赘,她多活一天就多坑人一天,不如早点死了。
婆婆有病本来心情就不好,被老伴一顿埋怨,她委屈难过,刚恢复一点的病情更加严重了,被拉到了医院。这次没有上次那么幸运,婆婆在医院去世了。
老人刚过世不久,一天,女婿竟然对晓娟说,他想让晓娟和他父亲搭伙过日子,亲上加亲,以后大家更好相处。
晓娟一听就火了,她根本没有再婚的打算,即使有,也不能和亲家公。但晓娟是岳母,她要注意身份,隐忍着没有发作。
晓娟把这件事告诉了女儿,她是想让女儿劝劝女婿,不要有非分之想。可让晓娟没有想到的是,女儿竟然和女婿是一样的想法,她也认为这样挺好。
晓娟很生气,她和女儿大闹了一顿,发泄心中的不满。女儿不但不理解晓娟,还说晓娟是不体谅她的好意,把晓娟气的欲哭无泪。
更让晓娟想不到的是,一天夜里,亲家公竟然要非礼她,要不是晓娟大声喊人,后果会难以想象。是非之地不可久留的道理晓娟知道,第二天,她没有和女儿女婿打招呼,就离开了四川。
晓娟想回老家,可是老房子七年没有住人了。晓娟在市里下车后,直接去了二女儿家。
二女儿得知母亲在姐姐家的遭遇后,也很气愤,她打电话给姐姐,责怪姐姐和姐夫不应该打母亲的主意,让母亲受委屈。
姐姐和姐夫一点不知道他们错了,一口咬定他们这样安排是为了母亲好,是为母亲长远考虑,是母亲不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是好心没得到好报。
二女儿和姐姐话不投机,她们在电话里翻了脸。二女儿说:“从此以后,咱妈不用你管,你也不再是我姐姐。”
这件事发生后,姐妹俩就真的没有了联系。
晓娟在二女儿家住了几天,一个周末,二女儿和二女婿都休息,晓娟让他们陪着自己回乡下去,大家一起把老房子收拾出来,她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她喜欢那种生活,想回乡下养老。
二女儿说:“回乡下你是一个人,没有人照顾你,我可不放心。你就在我家住着,我弟弟也在市里,在我家住腻了,你就去我弟弟家住,我们姐俩,一定要把你赡养好,不能让你孤苦伶仃一个人过,生儿育女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老有所养吗。”
二女儿知道,母亲已经七年没有回家了,她一定很想家。她和老公带着母亲回了一次乡下,见了见故居和乡里乡亲们。在乡下,他们没有别的亲人,只有陈大爷和父亲的关系最好。
二女儿给陈大爷带去了很多礼品,那天中午,他们三口人是在陈大爷家的吃午饭。那时,陈大爷的老伴还活着,临别前,陈大爷老伴还嘱咐他们,让他们以后想家了就回来,到她家落脚。
这次回家,晓娟看见自己家的院子里荒草丛生,屋子里到处都是蜘蛛网,家具上一层厚厚的灰尘,想要能住人,要费好大的一番功夫。女儿和女婿也劝她,跟他们回城。大女儿指望不上,她还有二女儿和儿子,两个孩子会照顾好她。
在村子里,晓娟又去了几个关系不错的人家,见到父老乡亲,晓娟舍不得走,眼看要天黑了,她才恋恋不舍地跟着女儿女婿回到了市里。
在市里,晓娟在二女儿和儿子家轮流养老。女儿和儿子对她很孝顺,姑爷和儿媳妇对她也不错,晓娟享了几年福。女儿和儿子也经常给晓娟零花钱,但晓娟舍不得花,她都攒了起来。
在市里生活的挺好,晓娟为什么会突然回到了乡下,还是在夜里回来的?这与晓娟的儿媳妇有关。
晓娟的儿媳妇有个娘家弟弟,弟弟叫秦宝骏。秦宝骏没有正经工作,他整天不干正事,就喜欢炒股。有时会小挣一笔,大多数时间都是往里搭钱。他手里没钱了,就跟父母要,父母见儿子不争气,刚开始还多少给他一点,后来就一分不给了。秦宝骏只好和亲戚朋友借,但没人愿意借给他,他只好和姐姐借。
姐姐只有一个弟弟,她虽然也是恨铁不成钢,但只要弟弟在她面前掉两滴眼泪,她就心软了,会把钱借给弟弟。
晓娟就不止一次看见,儿媳妇给秦宝骏钱,说是借,其实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不久前,秦宝骏炒股又赔钱了,这次赔的多,有十几万。秦宝骏哪来的这么多本钱?原来,是他趁妻子不注意,把妻子的一些首饰和私房钱都找了出来。私房钱有几万,是当初秦宝骏的父母给她的彩礼钱。首饰有结婚时买的项链和戒指,还有一些是她当姑娘时自己买的。
秦宝骏把妻子的家底都赔光了,妻子勃然大怒,要和秦宝骏离婚。秦宝骏不想离,妻子就提出了条件,秦宝骏以后不许炒股,找个稳定工作,把十几万还给她。
秦宝骏答应妻子,以后不炒股了,妻子相信了他。但十几万块钱让秦宝骏发愁了,不把钱还给妻子,妻子依然要离婚的。
亲戚朋友是指望不上的,父母也没有这么多钱,秦宝骏又想到了姐姐。
姐姐想帮助弟弟,但她也没有这么多钱。虽然她和老公都上班,但这些年来,供孩子上学要花钱,还房贷车贷也要花钱,家里没有多少存款。
于是,姐姐想到了婆婆,在老家,婆婆有一处老房子,卖了也值十万八万的,自己再想想其他办法,就能给弟弟凑够十几万。
于是,她就把自己的想法跟婆婆说了出来。
晓娟怎么也没有想到,为了弟弟,儿媳妇竟然打她的主意,老房子是她唯一的家产,说什么也不能卖的。她不留余地的回绝了儿媳妇的无理要求。
儿媳妇不甘心,她找到了二大姑子,也就是晓娟的二女儿。儿媳妇想让二大姑子帮着她劝劝婆婆。有人给婆婆养老,婆婆留着那处老房子也没用,不如卖了把钱借给她,她好帮弟弟度过难关,她会感激不尽。
兄弟媳妇要卖属于母亲的房子,二儿女当然不会同意的,更不用说会帮她在母亲耳边说好话。房子卖了,钱到了秦宝骏手,兄弟媳妇说是会还钱,但谁都知道,这就是个空头支票。
二女儿没有帮助兄弟媳妇,同时也没给她好脸色,这让兄弟媳妇很不高兴。兄弟媳妇一想,平日里大家关系看着不错,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却谁也指望不上。
从此,她对婆婆不像以前那样好了,对二大姑子也是很有意见。以前,大家经常一起聚餐,这件事情发生后,大家就变得生疏了。
这天吃晚饭的时候,晓娟是在二女儿家,儿子忽然过来了。见到母亲,儿子说:“妈,你要有思想准备,你儿子可能会变成光棍。”
晓娟问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说,他妻子又和他发火了,妻子说她没有遇到好人,遇到困难大家都冷眼旁观,没有一个人是真心对她好。
儿子不爱听了,动手就打了她,妻子就提出了离婚。
晓娟马上给儿媳妇打电话,她跟儿媳妇说好话,让她原谅儿子。可儿媳妇只听了几句,就把电话挂了。
晓娟越想越郁闷,因为自己,大女儿和二女儿不相往来,还是因为自己,二女儿和儿媳妇势如水火,儿子也可能离婚。如果没有了自己,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她不知道,自己如果继续留在市里,在二女儿和儿子家轮流养老,以后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她不敢细想。
晓娟没有告诉二女儿和姑爷,她怕女儿和姑爷挽留她,不让她走。女儿和姑爷休息后,她一个人悄悄离开了二女儿家,打了一辆出租车,就回到了阔别许久的乡下。
听晓娟说完这些年来她的经历,陈大爷目瞪口呆了。他以为晓娟有三个子女,老了一定能享福,却原来晓娟也有烦心事。
陈大爷安慰晓娟说:“你不要难过,这些不愉快都是暂时的,好日子在后头。”
晓娟摇摇头说:“日子好赖我已经不在乎了,13年了,我在儿女家轮流养老,经过了一些事情我才想明白了,当年,我丈夫临终时为何让我再嫁,他是知道,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因为老人给儿女带来烦恼的情况,很多老人都经历过。人到老年,要想不给女子添麻烦,就不要把儿女当成唯一的养老依靠,找个老伴才是明智。”
陈大爷很同情晓娟,他帮着晓娟打扫卫生,和晓娟一起买回来了生活用品,陈大爷还联系了工人,给窗户装上了玻璃。晓娟家的老房子终于像个人家了。
晓娟给市里的女儿和儿子打电话,告诉他们,她已经回到了乡下,有陈大爷帮助她照顾她,不用儿女担心。
不久后,晓娟和陈大爷正式结婚了,二女儿两口子,儿子和儿媳妇都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只有大女儿,因为路途遥远,没有回来。
结语:人到老年后,面临的养老问题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有感情上的,也有子女家庭这方面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亲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家庭之间也是互有干扰的。当儿女的如果是真心孝敬老人,就不要让外界因素,影响老人的心情。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麻烦父母,不让父母知道最好不过。
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老人,尊重老人自己的选择,体谅老人的心情,换位思考,全方位为老人考虑,老人才能拥有平和顺心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