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形式主义,就要改进公文文风!

一抹风风微风 2025-04-01 04:44:06

空洞的报告堆满办公桌,冗长的发言让听众频频看表。形式主义的文风像无形的枷锁,将思想禁锢在套话的迷宫。

要让文字重获自由,必须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怒斥的那样,打破"懒婆娘的裹脚布",让公文回归解决问题的本质。

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小小红船"比喻革命力量,三言两语点破历史规律;《为人民服务》开篇直陈"我们的队伍是彻底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寥寥数语廓清价值坐标。这些经典之作何以穿越时空?关键在于用最简洁的符号承载最厚重的思想,让真理像子弹般精准命中靶心。

改进文风需炼就三把利刃。首先是调研之刃,延安时期干部下乡必带"三件宝":笔记本、铅笔和群众语汇词典,这种脚底沾泥的调研让文字有了地气。其次是结构之刃,毛泽东批改文件常画"鱼骨图",将复杂问题拆解成相互关联的要素,确保逻辑如钢筋铁骨支撑全文。再者是修辞之刃,《沁园春·雪》用文学意象诠释政治抱负,既保持庄重又不失温度。

数字化时代,公文写作更需警惕"流量思维"。与其堆砌华丽辞藻博眼球,不如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种直击要害的表达。

当文字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装饰品时,公文才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泥潭,真正成为推动时代前行的号角。毕竟,思想的穿透力永远胜过辞藻的堆砌,就像利箭永远比礼花更能抵达靶心。[比心][比心][比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