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酒脸鲜红性直如风,”后半句更经典,有没有道理?

蜗牛春秋文化 2025-01-03 02:42:52

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酒是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关于中国酿酒文化起源,众说纷纭,比较有认同感的有三种说法: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猿猴造酒之说:洪荒时代的古猿将一时吃不完的果实藏匿于岩洞,石洼当中,年深日久,果实腐烂,经野生酵母菌野生发酵,生成了酒精,酒浆。

仪狄造酒:仪狄用桑叶包饭,酿成“酒”,献给夏朝的王夏禹。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酿酒活动。在《战国策》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帝女令仪狄做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杜康造酒:杜康枯死的大树,进行掏空处理,将粮食储存到树洞当中,经风吹日晒雨淋,慢慢的发酵,偶得造酒之法。

古猿造酒之说源于传说,无法考究。而无论是仪狄造酒,还是杜康造酒,都说明了一点:早在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酿酒历史了。仪狄是夏禹时代的人物,而杜康是夏朝的王。

商朝时期,贵族饮酒就已极为盛行。流传甚广的就是商纣王的“酒色文化”。

周朝时期,大力倡导“酒礼”和“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

历经历朝历代的沉淀与演变,酒文化在中国的土地上逐渐发扬光大。

饮酒见人品,饮酒见人性。饮酒以后,因人而异,有的人脸色发红,有的人脸色发白,有的人脸色发青。古人认为:喝酒以后,通过观察一个人脸的颜色变化,能大概总结出这个人的人物性格。比如古人就总结出了俗语“酒脸鲜红性直如风,酒不上脸阴险小人,越喝脸越青为人心肠狠”。这句俗语说的有没有道理?

酒脸鲜红性直如风: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有不少人即便喝一点点酒,脸色很快就变得鲜红。古人认为这样的人:性格直率,心里藏不住话,心直口快,是那种心不藏奸的性格。这样的人心性平和,性格柔韧,有仁爱之心。

酒不上脸阴险小人:喝酒以后,脸色不仅不红润,反而泛白,古人认为这样的人心机比较多,性格比较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属于内心藏的住事儿的人。比较工于心计。

越喝脸越青心肠狠:越喝酒脸色越发的呈现出青色。古人认为,这样的人脾气比较暴躁,自负心重,做事常不择手段。

那么,古人根据不同的人饮酒以后,脸的颜色的变化得出结论是否准确?是借助什么样的理论依据?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一,古代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学问,面相学。古人比较相信“相由心生”的说法,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会从面相当中体现出来。而脸色也是古人面相学的参考点之一。

古人认为,人在饮酒以后,在酒精的刺激之下,脸的颜色会被酒精激发出来。酒就成为了检验人物性格的媒介。

喝酒以后,多数酒精都是由肝脏来进行代谢的。古人认为,肝脏在五行中属木,木属曲直。肝,体现的是一个人的谋虑。当肝脏受到酒精的刺激时,古人就认为喝酒就脸红的人,喝酒以后就亢奋,透过脸就体现出来。心里藏不住事,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没有那么多的心机城府。而喝酒脸白的人,酒精对他的刺激,起不到啥作用,他依然能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好的保护起来,不会向外展示。而喝酒脸发青的人,酒精的作用下,激发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脾气暴躁,且得不到宣泄。所以,外人就成为了他们的宣泄对象。

二,从古至今流传的一种说法。古代流传下来的说法是:红脸的代表忠臣,白脸的代表奸臣。我们从古代戏曲脸谱当中,就能学到古人的认知观念。比如红脸在戏曲中体现的就是忠贞,正直,英勇,比如关羽,常遇春等;而白脸代表的是阴险,狡诈,比如曹操,司马懿等。而青脸在戏曲当中比较少见。但是在民间却有关于青脸的说法“青面人,三眼狗,见人咬一口”。其实就是在说青脸的人,多阴谋,善诬陷和诋毁他人。

三,其实,以上两种说法,只是古人臆想出的结论。并没有理论依据。关于饮酒以后,脸颜色的变化,医学工作者给出了我们比较科学的,合理的解释:肝脏作为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而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是酒精代谢必不可少的酶。如果缺乏这种酶,饮酒以后,面部的毛细血管就容易扩张,代谢缓慢,所以红脸人建议少饮酒。而饮酒后脸白的人体内这种酶就比较多了。而青脸人是肝脏受损的表现。建议不喝酒。

俗语“酒脸鲜红性直如风,酒不上脸阴险小人,越喝脸越青心肠狠”,古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是古人的一种臆想式的判断,并没有理论依据。我们应该接受医生更科学,更具有说服力的观点。

0 阅读:1

蜗牛春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