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某私立幼儿园门口,我亲眼见过这样的场景:一个浑身名牌的八岁女孩,用粉底液盖住雀斑,对着手机镜头熟练地比心。她的母亲正和广告商讨论"女儿每条短视频的报价不能低于六位数"。这荒诞的场面,恰巧对应着小S家的日常。

上周徐家姐妹的家庭聚会流出照片,意外成为教育理念的修罗场。大S女儿套着优衣库基础款卫衣,脚踩回力鞋,在满屋香奈儿童装堆里像个误入名利场的灰姑娘。反观小S三个女儿,从睫毛弧度到指甲配色都透着专业造型痕迹——十二岁的Lily已有自己代言的彩妆品牌。

这种对比让我想起纽约上东区著名的"鸡娃战争"。某投行高管坚持让女儿穿二手校服,结果被家长会集体抵制,理由是"拉低学校档次"。你看,当教育沦为阶级表演,连九岁孩子的衣领都能成为军备竞赛的战场。小S女儿们去年接拍的67条广告,本质上和这个投行故事没有区别。

但大S的操作更值得玩味。在娱乐圈这个巨型造星工厂,她硬是把女儿塞进防爆玻璃罩。当其他星二代五岁走红毯、八岁拍杂志时,她家孩子连社交媒体账号都没有。这就像在拉斯维加斯开赌场却禁止亲儿子碰牌九,荒诞中带着点黑色幽默。


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小S大女儿拍广告时,曾因连续工作14小时在片场昏厥。而大S女儿今年生日礼物是去甘肃支教一周。这让我想起《楚门的世界》——有些孩子从出生就活在聚光灯下,而另一些人的童年需要刻意从镁光灯下抢救。


教育学家苏珊·戴维说过:"儿童过早职业化,本质上是对成长权的剥夺。"小S女儿们看似手握顶流资源,实则被困在成人世界的橱窗里。她们的ins粉丝量超越二线明星,但可能永远学不会大S女儿在甘肃山坡上放羊时,那种肆无忌惮的傻笑。

这次姐妹交锋撕开了娱乐圈最虚伪的面具:嘴上说着"给孩子最好的一切",实则把亲子关系异化成商业投资。就像那些给婴儿喂减肥餐的模特妈妈,或是逼五岁孩子背元素周期表的虎爸虎妈,都在用爱的名义进行慢性谋杀。

当我们在争论哪种教育更高明时,或许该问个更根本的问题: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成年人到底有没有权利替孩子选择人生剧本?这个答案,可能比徐家姐妹的育儿经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