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爆发后,俄军被乌军出其不意的闪电战逐出了库尔斯克地区,乌军围魏救赵的目的很明显。俄军不为所动选择了壮士断腕,孤注一掷进攻乌东,只出动空军持续对库尔斯克的乌军进行空袭,确保局势不再恶化。
乌军防空力量薄弱,为了防御俄军的航空炸弹和大口径火炮的轰炸,从国内调集来大量的工程机械,在北约顾问的指导下大兴土木修建防御工事。
乌军修建的这些掩体深度被要求挖掘至地下十五米,每隔五米加装一道防爆隔断门,因为火炮的杀伤力惊人,仅靠震动就可以让掩体中的人外表毫无异常,而五脏六腑早已支离破碎。
掩体之间用地下隧道网络连接,并与地雷场、矿洞、钢筋混凝土碉堡组成立体工事,在地面和地下形成数百个交叉火力点,主打一个多层次防御。

这种防御设施能不能破?当然是可以的,俄军的掩体克星钻地弹,最深能钻入地下60米,但前提是必须精确掌控对手的掩体坐标和信息,这种钻地弹的价格可不便宜。
偏偏地下掩体依靠卫星、无人机是无法准确探知的,因此三名来自俄罗斯黑海舰队第810旅的特种兵,代号库米斯、比巴、布巴的三人组成侦察小队深入敌后,刺探敌军情报。
这三人的侦察小队利用降落伞空降在靠近乌克兰边境一方地区,在销毁降落伞后徒步进入距离俄乌边境7公里苏詹斯基区的库里洛夫卡村,这里位置关键,一旦俄军发动反击,首先攻占的地区就是这里,切断入侵库尔斯克的乌军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侦察小组的任务是搜索乌军高价值目标,引导俄军无人机、导弹和旋风-S远程火箭炮进行远程打击。
三人中库米斯是军龄高达18年的老兵,经验丰富。在到达指定位置后,他第一时间是寻找安全、合适的栖身之所。
库尔斯克本身地大物博,除了一些集中点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因为乌军入侵更是十室九空,为三人提供了大量藏身之所。行动之前,库米斯告诫比巴和布巴两人:“作为侦察兵,我们活着的意义比直接参加战斗重要。”
比巴和布巴坚定点头,三人伸出右拳致意,轻声喊出俄军黑海舰队第810海兵旅的口号:“我们在哪里,哪里就会获得胜利。”
为了防止被库尔斯克上空的乌克兰无人侦察机发现,三人的移动方式是短距离、多频次,交替掩护,尽量减少在旷野或平原地区的活动,保持在丘陵、树林、山地或废弃的村庄里。
他们几乎每两三天更换一个地方,一是为了安全,二是利用无人机搜索附近几公里范围内的乌军部署,特别是乌军的坑道、雷区以及补给点位置,为俄军部署突击方向或炮火打击提供准确坐标,自然一个地方的侦察完毕要转入下一个地方。
三人在执行过程中,最大的危险是无人机的释放和回收,这是最容易暴露位置的。因此三人的侦察时机主要集在黎明和黄昏,天色黯淡的时候,一人在高点充当狙击手,一人架设无人机,一人在后面接引,准备完毕后转移到距离一公里以外的安全位置,遥控触发启动按钮,这样即便被发现也不会置自己于危险之中。
无人机回收相对更简单和安全一些,先确认四周没有可疑人员和其他无人机后选择降落,设备留在该位置,远距离观察,待天黑以后再出来进行回收,保持一人狙击一人接引一人回收的战斗队形。
三名俄军侦察兵原计划停留三周,后期由于三人的任务太出色,还有乌克兰在库尔斯克大举增兵让三人撤不出来。

本土战场上乌克兰压力太大,泽连斯基有点在学习毛主席应对苏联核战争的战术了,当年我国的方案是一旦中国本土受到核攻击不适合生存,就执行国土交换策略,全民全军跑到苏联本土上去。泽连斯基如今是在不断失利的情况下持续增兵库尔斯克,从最初的300人到后期的20000多人。
长时间的敌后停留对三名俄军侦察兵最大的挑战是食品补给,在吃完野战干粮、巧克力和罐头后,他们不得不冒险进入乌军阵地寻求补给。
乌军为了避免被火力吞没,修建了大量的纵深工事,结果是乌军1个步兵排拥有多个主阵地和预备阵地,并不是每一个阵地上都有人。
三人利用无人机和望远镜侦察,专门进入没有驻军的乌军预备阵地,那里有乌军储存的食物和北约武弹药。时间久了,乌军逐渐有所察觉,认定有俄军侦察兵在附近活动,因为平民可没有这么大胆。乌克兰和俄罗斯虽然打得血肉横飞,但双方都是斯拉夫人,加上国际道义,彼此对待平民都非常克制,而且平民被允许自行离开的。
千里之堤毁于一蚁!乌军不敢怠慢,白天出动小分队到处搜捕,晚上用挂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搜索。
之所以白天不用热成像仪搜索,不是热成像仪白天会失去功能,库尔斯克的温度夏天也才26度左右,没有超过人体体温,原因是白天即使搜索到人的活动迹象也无法分辨他们究竟是乌军还是俄军。晚上就不同,乌军全部休息,这个时候再出来活动的一定是俄军侦察兵。
面对乌军的伎俩,三名俄军侦察兵早有应对方式,提前在树林里挖出地洞,夜里裹着保温毯,钻到地洞里隐藏一动不动。
乌军夜晚无人机的频繁出动也让三名俄军侦察兵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暴露,作为战斗民族的三人不仅没有选择撤退,反而选择主动出击。三人在傍晚前潜伏到靠近乌军阵地的后方躺平,由于距离近,乌军无人机飞过此地以为是战友,呼的一声就飞走了。
到了半夜,三人爬起来,来到乌军阵地后方道路,一人警戒,两人蹲在地上埋设大量绊网和反步兵地雷。他们的动作很慢,所有作业蹲着完成,这让偶尔经过这里的乌军热成像仪无人机即使发现,也以为蹲着的两人是从阵地上出来大便的乌军士兵。
第二天,当阵地上的乌军步兵换防,在经过该道路时触发了地雷阵,猛烈爆炸让这支步兵血肉横飞,钢珠将肉体撕裂得粉碎,硝烟散去后只在地面上留下大量的血迹。
三人不仅袭击乌军步兵,还把目光瞄向乌军的运输线,不时利用反坦克地雷炸毁乌军的坦克和车辆。
至于这些武器的来源,三人小组就地取材,没有武器了就去乌军无人阵地上储存室自行补充。

一天,这三人小组在库里洛夫卡村以东三公里的无人阵地上发现了一箱北约火箭筒,且配置的是打坦克的穿甲弹,杀伤范围大于25米,高度2米,这已属于重武器了。
比巴和布巴兴奋地说:“有了这东西,我们可以搞大的了。”说着目光意味深长地看向西边方向,库米斯哈哈大笑:“你们这两个家伙心这么大啊!好了,我就陪你们疯一场。”
三人心之所向是西边方向的一个乌军迫击炮阵地,配置的有瑞典的AT4火箭筒,土耳其的Bayraktar TB2无人机和美制AN/TPQ-36炮兵定位雷达。乌军这个炮兵阵地能利用无人机侦察、雷达和火炮打击相结合,实现高强度、高密度、高精度的对俄军进行杀伤,战时威胁极大。
乌军为了防止此处的迫击炮阵地被俄军空军发现,特意设置在一片密林之中。这对库米斯、比巴和布巴三人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三人将火箭筒搬运到靠近乌军迫击炮阵地的山林中,分三个位置隐藏,等到太阳下山,傍晚19点的时候三人同时从不同位置发起进攻。
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打光火箭筒,然后迅速撤离向约定好的地方会合。乌军迫击炮阵地被炸了一个底朝天却不知道攻击的准确方向。
气急败坏的乌军派出热成像仪无人机和多个小队对该地区逐一排查,反复扫荡。
库米斯、比巴和布巴的隐匿和伪装能力非常了得,一动不动躲洞穴中,黑暗中乌军士兵也不敢贸然出击被枪打出头鸟,旁敲侧击地搜索到半夜一无所获后,乌军指挥官认为三人已经离开,鸣金收兵。
从那之后,乌军不断上强度地出动行动队四处进行搜捕。俄军的三人侦察小队不断转换位置,神出鬼没,和乌军玩猫和老鼠的游戏。
有时遇到胆大的乌军进入丛林搜索,库米斯就会自己绕到乌军前面寻找隐匿的射击位置,比巴和布巴绕到乌军后面,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在10-15米距离突然开火;有时库米斯还会故意露出身影,引诱乌军进入丛林和废弃的村庄追逐,由比巴在高处狙杀,布巴在旁边策应。
三名俄军神出鬼没,把乌军后方闹得天翻地覆。每次消灭乌军后,他们还会留下黑海舰队的信条:“我们在哪里,哪里就会胜利。”
为了抓住三人,乌军先设置一个大包围圈,然后层层压缩,逐渐限制和缩小三名俄军的活动范围,逼迫他们主动显身。
严峻的形势下,库米斯带领比巴和布巴主动进入库里洛夫卡村一处挨着山林的废弃聚集地,利用复杂的村庄建筑物和山林与乌军对抗,不时伏击乌军士兵和打冷枪。
这让乌军很难受,库里洛夫卡村区域大,出动大部队是狮子打蚊子,回报率上得不偿失,出动小部队又因单兵素质不如对手,屡屡被对方戏弄和击败。俄军士兵的出枪速度、准度、运动能力都超过乌军,打得乌军极力避免进行近距离枪战。
乌军草木皆兵,到了后面只要发现可疑位置就盲目机枪扫射,迫击炮和枪榴弹轰炸,或者依靠无人机和炮兵进行远距离乱炸,主打一个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结果这还成了对三名俄军侦察兵最大的威胁,布巴就被乌军盲射命中,还好子弹打中的是他背部的防弹衣;库米斯被乌军无人机在丛林里胡乱空投的炸药包的余波炸成脑震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三名俄军侦察兵在孤军深入敌后、外援全断、遭围攻的情况下,血战40天无一阵亡。他们吃着乌军干粮,一边还击还不断传递关键坐标给俄军指挥部,全网称赞“不死战士”。
俄军利用这三名“不死战士”提供的乌军部署信息,在发起库尔斯克闪击战时,炮兵准确点杀乌军阵地,为俄军突击队长驱而入扫平障碍。
俄军突击队在三人的引导下一路杀进腹地,夺取了乌军在此的最大弹药库,获得大批美国、德国、波兰装备,而且一举截断了乌军的退路,实现关门打狗的战略目标。
如今的库尔斯克地区,乌军全线失守,俄军火上浇油,同时继续在乌东全线猛攻,还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实施大规模轰炸。乌克兰风雨飘摇,虽然偶有反击终究后劲不足,对全局影响有限,俄乌战争大局已定。
故事会。
想知道他们的无人机不需要充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