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版杨坤,从"扔泥巴"到全网道歉,流量追逐需在合法与尊重

红豆泥酱 2025-04-16 17:05:04
山寨版”杨坤鞠躬道歉,从"扔泥巴"到全网道歉:一场模仿秀引发的娱乐边界大讨论

近日,抖音平台掀起一场关于艺人形象边界的讨论热潮。以夸张模仿歌手杨坤闻名的网红组合@四川芬达(目前已把账号昵称改为"四川芬达阿芬阿达")

两人靠模仿歌手杨坤的唱腔、扮相并加入恶搞元素而走红。因作品尺度问题引发广泛争议。

事件前后两人快速涨粉并开启直播

起诉前:账号粉丝约36万(2025年3月初)。

诉讼期间:案件曝光后,截止目前粉丝数激增至165.3万(截至4月16日)

直播数据:直播间在线人数从起诉前的1-2万飙升至30万,礼物收益暴涨,甚至出现神秘富豪组团打赏。

尽管未直接提及杨坤姓名,但通过谐音(如“阿坤”“拉不拉昆”)和标志性元素,公众普遍认为指向性明确。

两人自2024年起转型模仿秀,通过夸张造型(如墨镜皮衣)、复刻杨坤的“32场演唱会”梗、《中国好声音》导师形象等吸引流量。

内容涉及改编杨坤歌词(如《扔泥巴》改为“扔白菜”)、调侃其与其他歌手的恩怨,甚至模仿杨坤的“卡裆”动作和沙哑嗓音,引发网友争议。

法律纠纷与舆论发酵

2025年3月10日,杨坤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起诉两人,要求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后,“四川芬达”将传票和起诉状作为素材发布,引发更大关注。

目前在两人抖音主页已经找不到关于恶搞的相关视频。事件也引发法律界讨论,律师指出模仿若带有侮辱或丑化性质,即便未指名道姓,也可能构成侵权。

事件争议点与反思关于模仿边界问题

合理模仿与恶意丑化的界限模糊,法律强调需尊重名誉权,避免贬损性内容。

流量逻辑

诉讼成为涨粉工具,反映出部分网红利用法律纠纷炒作的现象。

行业影响

事件引发对山寨明星产业链的讨论,模仿者通过擦边内容变现的模式面临法律和道德风险。四川芬达事件揭示了网红经济中娱乐与侵权的冲突,也为内容创作敲响警钟:流量追逐需在合法与尊重的框架内进行。

0 阅读:4

红豆泥酱

简介:文案都是自己写的,视频素材来自网络,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