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如今的科技这么发达,我们的工作时间却没有减少,早在1930年经济学家凯恩斯就预言,到了20世纪末,随着科技的进步,多数人每周只需要工作15小时就足够维持社会的运作,可如今20世纪已经结束,21世纪也过了20多年了,大部分国家的每周工时仍维持在40个小时左右,只有极少数国家的法定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下,比如:丹麦、英国、挪威、德国等等,其中德国的工作时间是全球最少的国家,平均每周只有27小时,不过这离凯恩斯的每周四五小时预言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努力,虽然科技在飞速发展,生产力也提高了许多,但人类并没有更轻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秘密。
我们都知道人类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器时代到如今的智能机器人时代,如果说原始时代,人类的劳动是为维持生命,那我们现在如此繁重的劳动是为了什么,都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何总是人干得比机器累呢?对此,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世界有超过40%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扯谈的工作》这本书是格雷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议的著作,他在书中精辟地指出五大类型无意义的工作,
首先无意义工作的第一类就是帮闲,这类工作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心而存在的,比如:电梯服务员,第二类就是电话销售,这类工作通过哄骗或诱惑增加人们不必要的商品服务需求,他们常抱怨自己的工作不但对他人没有帮助,反而造成伤害,第三类是补漏人,这是由于不解决根本问题而必须不断修补原本不会存在问题的职务,如客服人员,这类人没有行政权,所以并无法解决实质问题,只能转告或成为客户的出气筒,第四类公司里的主管,他们主要的任务是监督下属,或者负责想出任务,让公司更忙碌运作,第五类是流水线工人,有些工厂的工人一天大概要组装14000到16000颗螺丝,这一模一样的动作,每天重复上万次,结果很多人都身心俱疲,变得非常麻木,
以流水线工人为例,大部分做这类工作的人工资都不高,而且工作真的很无味,曾经有一位流水工人跟我倾诉,表示自己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是一种深刻的心理暴力,因为每天定时到公司报到,为了完全那些重复的工作而忙碌,却无法从中感到价值和成就感,而他也心知肚明,这只是为了薪资才配合演戏,每天都要用一些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挣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每个公司都存在,这些无意义的工作除了浪费社会资源外,还否决了人性,因此会逐渐消磨一个人的生存意志,使社会失去创造力和活力,
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工厂上班,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智能制造上,据有关数据显示:德国70%的工业中小企业都已经开始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进行生产,比如:安贝格电子是欧洲最现代化的数字化工厂,主要从事PLC和其他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产品和半成品或要交货的产品都有相应的编码,当电路板安装在生产线后,可全程自动控制每道工序,其中包括焊接、装配等,一切数据也都记录在案可供追溯,更重要的是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控制程式,让机器有了灵魂能自动组装产品,整个制造流程非常流畅,生产效率因此大大提高,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工作需要手工操作,大部分都是用于数据检测和纪录,工厂每年制造30亿个零件,一分钟可以制造一个零件,产能比以前提高了8倍,而由于对所有元件及工序进行实时监测和处理,工厂可做到24小时内为客户供货,那么被解放出来的流水线工人干嘛去呢?
其实在高度自动化的环境,对于人员的技能要求更高,他们需要更多的判断力和创造力,而流水线工人一旦从单一的螺丝环节被释放出来,就能眼观四方,想出比管理层更加实际的创新方法,因为他们原本就天天呆在生产线,对生产线的实际情况最敏感,也最有解决问题的动力,比如:他们会想到改变流水线的前后顺序,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只有让更多的员工跳出无意义的工作区,他们才会主动想优化生产的方法,
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竞争力,然而在国内要安装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投入很多钱才能解决问题,这对国内很多老板来说,他们的心里只想着让自己变得更有钱,怎么可能会让员工从无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甚至有些老板还认为薪资是用来买员工时间,哪怕你提前一个小时完成任务,他都觉得你不能休息,甚至有些主管还会利用时间挑剔下属的工作,或者反复开会,营造出每个人都很忙很努力工作的样子,所以说用时间衡量工作的方式是错误,只要万恶的资本主义存在,无论科技怎么进步,这种无意义的工作或多或少都会存在。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无意义的工作终将被机器所取代,所以在保证个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下,尽可能去追求符合个人天性的工作,以避免落入无意义工作的伤害,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