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4月11日,成千上万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支持者齐聚首都市中心,高唱爱国歌曲,挥舞巨幅国旗,誓言捍卫“民族尊严与国家独立”。集会队伍连夜扎营,帐篷搭在议会前广场,成为抵抗反政府浪潮的“前线”。但这并非一场突发事件,而是一场持续五个多月、愈演愈烈的政治危机的高潮时刻。

塞尔维亚已经陷入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撕裂之中。自2024年底以来,反政府抗议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最初源于一桩枪击事件引发对政府管控能力的不满,随后迅速演变为要求总统下台、重选议会、修改宪法的大规模示威。街头广场不断爆发冲突,议会外警力高度戒备,政局持续紧张。而现在,亲武契奇势力正式“反攻街头”,宣告这场对峙已经升级为一场全面的政治斗争。
这场抗议,看似是民众的自发起义,实则背后布满熟悉的痕迹——资金充足的非政府组织、境外媒体同步配合、社交平台精准引导、境外政要“人权关切”轮番表态,一切都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地的“颜色革命”高度相似。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已多次直言:这场动乱不是“内部问题”,而是“外部导演”,目标是迫使塞尔维亚转向,彻底与俄罗斯、中国断绝联系,全面纳入西方战略体系。
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塞尔维亚身处巴尔干核心地带,是中欧班列的重要通道、“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也是俄罗斯在欧洲的战略伙伴。更重要的是,塞尔维亚拒绝加入北约,坚持军事中立,多次在联合国拒绝配合西方对俄制裁。这种“顽固不驯”的姿态,早已令西方极度不满。在他们看来,武契奇是一个“不够听话”的领导人,必须替换掉,用一位更亲欧、更“民主”、更能执行“颜色革命模板”的人物取而代之。

于是,我们看到,街头风暴再起,媒体攻击加剧,西方政客轮番表演“关切”人权,试图以道德制高点压迫合法政府。这一剧本早在中东、东欧上演无数次——先制造社会撕裂,再引发街头对抗,最终通过选举或暴力“政权更迭”。而今,这一套被重新搬上塞尔维亚舞台。
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武契奇没有退缩。他将当前的局势定性为“外部颜色革命干涉”,公开点名西方情报机构是幕后黑手。他展开巨幅塞尔维亚国旗,召集全国各地支持者“决战贝尔格莱德”,并誓言“保卫国家主权到底”。他的反击不是仅靠强硬姿态,更在于重新激发民族认同,重构“主权受威胁”的叙事,让广大民众从分裂中回归“共同命运”的集体意识。

塞尔维亚民众对此并非全无察觉。事实上,许多“中间派”开始意识到抗议运动正被政治势力劫持,越来越远离原始诉求,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权替代项目”。而亲武契奇阵营也在有效动员,打出“反干涉、反分裂、保主权”的旗帜,将局势转化为一场“全社会选边”的博弈。
国际上,风向也正在悄然变化。越来越多国家警觉“颜色革命”的破坏性,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已在制度层面构筑起“政治免疫机制”;而非洲、西亚多国则开始集体抵制西方“民主援助”,转向更加自主的政治模式。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塞尔维亚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未来,更是一场“全球南方”在意识形态攻防中的关键一役。
这是一场斗争,也是一场审判——是由塞尔维亚人民亲手对未来投出的命运投票,是对大国干涉能否再在小国得逞的一次反击。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可能决定这个巴尔干国家的历史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