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狂飙突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众ID.系列,是不是也遭遇了“水土不服”?
说白了,曾经的汽车巨头大众,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似乎有点“掉队”了。
想当年,ID.系列带着MEB平台的光环,被寄予厚望,结果呢?
销量表现平平,甚至可以用“滑铁卢”来形容。
你品你细品,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新能源市场的迭代速度,那可真是“一天一个样”。
各家车企铆足了劲儿,新车型、新技术层出不穷,恨不得把所有的“黑科技”都塞进车里。
反观大众的MEB平台,虽然底子不错,但在这个“卷”到极致的市场,似乎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众坐得住吗?当然不能!于是,一系列“骚操作”开始了。
是高层访华。
2023年4月,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带着一众高管来到中国,拜访了包括地平线在内的多家中国科技公司。
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大众要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加速本土化创新。
紧接着,就是与小鹏汽车的“联姻”。
2023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向小鹏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收购了4.99%的股份,还达成了一项战略技术合作协议。
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预计2026年上市。
这可不是简单的“你出钱我出力”,而是大众希望借助小鹏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补齐自己在新能源领域的短板。
为了更好地扎根中国市场,大众还大手笔增资扩产。
2024年2月,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增资,总投资额超过10亿欧元,用于在合肥建设新的生产和研发基地。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众对中国新能源市场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下了血本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大众要做出如此大的转变?
要知道,以前的大众可是“技术控”,凡事都喜欢自己搞。
现在却主动拥抱本土技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说白了,这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玩转的了,只有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大众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不仅可以加速技术引进,还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推出更符合市场的产品。
除了外部合作,大众也在积极进行内部升级。
MEB平台将升级到MEB+,在电机、电池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
按照计划,MEB+平台的新车型将在2026年推出。
那么,MEB+平台能否重拾竞争力呢?
这还真不好说。
市场竞争太激烈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的技术永远领先。
但至少,大众在努力追赶,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
说了这么多,咱们再来看看即将在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大众新能源产品矩阵。
首先是增程车型。
上汽大众计划推出两款增程式SUV概念车,一款6座(定位理想L8/L9),一款5座(定位理想L6/L7)。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众也开始关注增程市场了。
增程车型既能满足消费者对续航的需求,又能避免纯电车型的里程焦虑,在中国市场还是很有市场的。
除了增程车型,纯电车型也是重头戏。
上汽大众将与小鹏合作推出一款纯电SUV,基于小鹏G9平台打造,预计2026年上市。
一汽大众将推出基于CMP平台的A级纯电轿车,安徽大众也将推出首款B级纯电SUV。
这还没完,大众还计划推出基于上汽荣威技术打造的插混轿车,以及基于智己技术打造的中高端增程式SUV。
这意味着,在2026年,大众将推出纯电、插混和增程等多种形式的新能源产品,全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了保障新能源汽车的供应,大众还与国轩高科深化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电池技术,并建立可持续的电池供应链体系。
除了硬件方面,软件方面也不能落下。
大众在华成立了软件公司CARIAD,专注于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功能。
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可以用“全面出击”来形容。
从技术合作到产品规划,从供应链保障到软件研发,大众正在构建一个本土化的新能源生态体系。
那么,问题来了,大众能否凭借这些举措,在中国新能源市场重塑辉煌呢?
2026年将是大众新能源产品大爆发的一年。
届时,纯电、插混、增程车型将悉数登场,MEB+平台的新车型也将亮相。
你品你细品,大众的这盘棋,下得不可谓不大。
但市场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
大众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能否推出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能否在智能化、网联化方面取得突破。
大众能否逆风翻盘,时间会给出答案。
各位看官,你们对大众的新能源布局有何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这可关系到咱们未来的出行方式啊!
智感、纯净、舒适等多维度打造,这个体验听起来挺不错
这汽车技术真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