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永宁桥

惜梦看综艺 2025-04-04 01:29:24

常州永宁桥

双桥若浮小河沿,玉河云溪一水间。

落日彩霞映城郭,樵楼远影在府前。

此为“云溪十景”之一的“双桥夕照”景诗。所谓双桥,即指白云溪上的大浮桥与小浮桥。大、小浮桥位于小河沿南端,其中大浮桥跨外子城河(白云溪),小浮桥跨惠明直河口,河道形成丁字状,古桥则成双石梁。大浮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初(1264),小浮桥始建年代不详。明《成化重修毗陵志卷四·桥梁》:“永宁桥今名浮桥,在甘棠桥东,元至元初建。”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五·疆域》:“永宁桥跨子城濠,俗名浮桥,元至元初建,明嘉靖间重修。曰遵化坊,俗名浮桥巷口。”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桥渡闸坝》:“永宁桥跨子城河,今名浮桥,在甘棠桥东,元至元初建,明嘉靖年间重修。”“小浮桥跨惠明直河。”

民国三年(1914),武进县政府曾对市河进行疏浚,《武进市区浚河录》对此桥有记载:“小浮桥经门九尺,口宽亦丈,底宽七尺,深二丈……”此载可以基本了解桥之样貌。民国九年(1920),大浮桥由拱桥改为混凝土平桥,便利民众交通。与此同时,浮桥与惠民桥之间的柴行街改砌石路,柴行街居惠民桥、浮桥之中,亦往来要道,南面沿河年久失修,兹由地方人士集资改建石街。浮桥时为近郊菜农卖菜场所,为此市政当局加强管理,当年《武进月报》载:“城内千秋坊浮桥一带,自晨至午,菜担罗列,拥挤异常。市公益事务所曾于民国六年十月据市区公民孙觐江之请愿,其第一条有车轿不准于上午由浮桥以西、惠民桥以东行走等情。特行函请县公署查照请愿办法,出示通告,并令行警所实行查禁在案。”

永宁桥为纵联分节并列式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历代修葺。从元代至元初(1264)始建至1920年由拱改平,先后经历了650余年。甘棠桥与浮桥一带为城中繁华之所,清末民初,金武祥在《陶庐杂忆》有《竹枝词》记述:“几度甘棠载酒过,卖花门巷绿阴多。小浮桥北观新涨,恰好垂纶玉带河。并注:甘棠桥为郡城适中之地,卖花船多泊于小浮桥。由桥而北为玉带河,河小而浅,唯水涨乃能通船。”常州旧时还曾有民谣:“走啊走,走到浮桥头,摔了一个大跟头,捡了开来里面有个小丫头。”民谣说明浮桥在坊间的影响力。

讲述双桥,有必要介绍一下惠明直河:此河是城内一条南北向河道,由府学、府前东流至大玉带桥(化龙巷北口),然后折南至小河沿,与子城河合流。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 • 水道》曰:“自西南引荆溪水自南水门入舜宜桥,汇入迎秋门,经郡(常州府)前稍东又南,入化洞桥(即仁育桥),出洞子门与后河(顾塘河)合流入运河。”按今天的名称表述:自南水门引运河水北流,经觅渡桥汇入西市河,在文在桥处折东至化龙巷北口大玉带桥,此段称惠明横河;由玉带河接惠明横河,南通仁育桥,出小浮桥与旧子城濠汇合,此段称惠明直河。

惠明直河南段统称小河沿,左岸称东小河沿,右岸曰西小河沿。民国三十六年(1947),惠明直河南段填没,形成道路,在西小河沿处新建有名的小河沿菜场。随着惠明直河的填没,小浮桥随之消失。20世纪80年代,外子城河(白云溪)又填,大浮桥又被拆除,“双桥夕照”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

来源 |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常州家谱馆

0 阅读:0

惜梦看综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